【诗句】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
【出处】唐·宋之问《渡汉江》。
【意思翻译】作者贬官岭外, 不知家里怎样, 此次回乡, 迫切地想知道家里情况, 但又怕家人受牵连而遭迫害, 反而不敢向人打听。
【赏析】长年谪居远方异地,如今回到了故乡, 快到家时渴望知道家中的情况,但又怕闻知噩耗,所以不敢打听来人。 诗人仅用一个“怯”字,便将其矛盾、复杂的心理活动,点染得十分真 切。可谓工于炼字的能手。
【提示】因远离家乡,音信久绝,所以愈走近家乡愈提心 吊胆,生怕听到坏消息,连迎面碰到的人也不敢问了。诗句 真切地表现了一个长期客居异乡的人回家乡时所产生的特殊 心理状态,耐人咀嚼。
【全诗】
《渡汉江》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题解】
这首诗是宋之问从被贬的地方(泷州)逃归,途经汉江时写的,抒发诗人因久居异乡,在临近家乡时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感受。
【注释】
①岭外:指贬所泷洲(今广东罗定县一带)。经冬句:将近一年。 ②近乡:接近家乡。不敢句:因担心家中受牵连遭难,故不敢探听。来人,从家乡来的人。
【题解】
唐诗篇名。五绝。宋之问作。见《全唐诗》卷五三。一说晚唐诗人李频作,误。约作于神龙二年(706)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东)贬所逃归洛阳,途经襄阳附近一段汉水时,抒写潜归途中的心情:“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前两句叙写自己被贬岭南,与家人音书断绝,平中见奇,为下诗伏线,用笔精严圆熟。后两句描摹临近故乡的内心感受,不写其欢喜急切,而着笔于情怯心惧,看似有悖常情,实则活画出私自逃归之贬谪者既思念家人又恐事泄的特殊心态。全诗短小精警,情真意切。清施补华评此诗曰:“五绝中能言情,与嘉州‘马上相逢无纸笔’七绝同妙。”(《岘傭说诗》)“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为历来传诵之名句。后人对它的理解,已超出原有的特定情景,视作游子行近故乡时普遍心理的反映。论者将该二句与杜甫《述怀》中“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作类比,正着眼于此。
【全诗鉴赏】
这是一首因深刻揭示了人的心理活动而著名的诗篇,尤其是次联“近乡 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两句,更是传颂千古,脍炙人口。
宋之问和杜审言、韦承庆一样都曾因武后时趋附张易之兄弟而遭贬。神 龙(唐中宗年号,705—707)初被贬泷州(今广东罗定县),他设法潜逃,回 到洛阳,途中经过汉江,作了这首诗。
首联述事,讲的是宋之问被贬岭南与家乡亲人隔绝,度过了不止一年时 光。从地理空间的悬隔、时间流逝的悠长两个方面诉说了自己艰危的处境和 思念故土的痛苦心情,特地点明“音书断”,告诉读者他已久久不知家中存 亡消息,这就为下文的抒情作了必要的铺垫。
绝句的篇幅限制,诗情跃进的需要和对于结构的锤炼,决定了诗人将潜 逃的经过全部省略,而将重点放在心理波动的刻绘上。当诗人渡过汉江日益 接近朝夕思念的家乡时,他的心绪却发生了奇怪的变化: 他是那样急切地想 知道家中亲人的情况——他们会不会因自己的获罪而遭殃?这些年来他们过 得怎么样?老的是否健在安康,小的是否顺利成长……可是,他一步步走 近家乡,也不止一次地遇到来自家乡的熟人,他却胆怯地不敢向他们发问。 愈走近家乡,胆怯的心情愈重,怕意想不到地问出什么噩耗来,那是他已经 疲惫到极点的身体和精神所无法承受的。这就是“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 人”这两句的含义。说这种心绪奇怪,是因为它有“反笔”之妙,但它不是 又十分合乎情理吗?诗人仅用短短十个字就将这种矛盾交错的复杂心情生动 鲜明地表达出来,我们不能不佩服他捕捉无形心态而将它诉诸晓畅文字的高 超功夫。好的诗句常有一种令人过耳不忘的奇效。宋之问的“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和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 息来,寸心亦何有” (杜甫《述怀》)就是这种千多年来打动过无数游子旅 人的绝妙警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