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出处】唐·王昌龄《闺怨》。
【意思翻译】
闺中的少妇哪里知道忧愁,
春日里精心打扮登上翠楼。
蓦然看到路旁依依的柳色,
悔不该让夫婿从军觅封侯。
【赏析】 这是诗人闺怨之作的名篇。巧妙地刻画了一位“闺中少妇” 心理 活动的过程,由“不曾愁”到“悔教”的变化。春光融融,杨柳青青, 无忧无虑的少妇将自己打扮起来,登楼眺望。忽然看到了街头的柳色, 顿时感到自己辜负了大好春光,不该让丈夫离家求官。诗篇表现技法的 高明之处,就在于善于捕捉人物心灵上的刹那间感触,而这又是通过外 界景物勾起的。因此说,这一刹那主客观相互交融,构成富有诗情画意 的境界,也容易启发读者的联想。
注: 凝妆,严妆。
【全诗】
《闺怨》
.[唐].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全诗鉴赏】
从军远征建立边功,是唐代拜将封侯的重要途径,也是唐人深为赞赏的 时尚。祖咏在《望蓟门》里说: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岑 参在《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里对“功名只向马上取”者大加称赞,说他们 “真是英雄一丈夫”。“边功”之热使许多人都陷入了迷醉之境。这首《闺 怨》中的少妇也不例外: 她不让夫婿在婚后和乐的日子里沉缅,而是说服他 到边关寻求功名。夫婿对她言听计从,踏上了被人们公认的奋斗之路。对于 把一生幸福都寄托在丈夫身上的女子来说,还有什么能比这更顺心呢?丈夫 的离去,虽然也使她不断漾起绵绵相思,但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不仅会把相思 之情淡化得失去重量,还会使它变出许多甘甜。当她对这种奇特的甘甜不断 品味时,哪里还会知道“愁”为何物?
“不知愁”虽然细腻地表现了少妇“凝妆”与“上翠楼”时的心态,但 在字面上,似乎与“闺怨”相违。原来诗人是先抑后扬,好让少妇“忽见陌 头杨柳色”后的“悔”,得到陡然突现的艺术效果。笔法极为宛转。
再者,少妇感情的变化,既像暗流的急转,也像暗流遇到了断崖,其流 动跌宕皆在内心深处进行。其过程是: 她满怀兴致地把自己妆扮好,本想登 上翠楼好好快活快活,但是那“陌头杨柳”的勃勃生机与鹅黄嫩绿却使欢悦 的心底翻起了浊浪。也许是曾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往事勾动了相思的情弦;也 许是春的信息使她顿生年华空失之感,欢悦之情便在猝不及防中消失,过去 一向引以为幸的东西,也遭到了彻底否定。然而自己酿酒自己喝,再不是味 儿,也无由责怪他人或公开发泄,只好让它在心里翻腾、翻腾。与这种翻腾 相伴的,是少妇“悔”了,她懂得了“教夫婿觅封侯”是个失误。虽然追悔 莫及,但对个性化的主体来说却是一个进步,是从扭曲的快乐中到真感觉的 痛苦回归。恐怕唐代妇女中有不少人都经受过这种折磨。
由乐到怨,是少妇心态变化,在一瞬间的过程,诗人攫住这个瞬间,塑 造了一个胸中翻江倒海,脸上又形迹不露的形象。既让我们从这个瞬间联想 出她的方方面面,也了解到军功“热”在当时妇女中的影响和给她们带来的 哀怨,真是凝练中又显示着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