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攻雍氏》是一篇创作于战国时期的散文,出自西汉刘向编著的《战国策》。
文言文
楚攻雍氏,周粻秦、韩,楚王怒周,周之君患之。为周谓楚王曰:“以王之强而怒周,周恐,必以国合于所与粟之国,则是劲王之敌也。故王不如速解周恐,彼前得罪而后得解,必厚事王矣。”
翻译
楚军围攻韩国的雍氏,东周用粮食支援秦、韩两国,楚王对东周极其恼怒,东周国君因此十分忧虑。有人替东周国君对楚王说:“凭着大王的强大而对东周发怒,东周一恐惧,必定把自己和受援国联合起来,这样就正好增强了大王的敌对势力。所以,大王不如尽早地消除东周的恐惧,那东周虽然开始时得罪过大王。但后来却得到了谅解,必定会加倍地事奉大王了。”
注释
①粻:粮食,此外指供给粮食。
②恐:恐惧,顾虑。
③厚事:厚:厚待,殷勤。厚事:即殷勤侍奉。
解析
楚国攻打韩国的雍氏,那韩国便思谋着,不借助外力,是守不住的。可借助外力,这天下哪里有免费的午餐,怎么着也要有点儿破费不是,于是韩国便琢磨,是失守了雍氏,还是另外找块儿地皮换取雍氏,想是最后觉着还是雍氏重要些,便找人出使秦国,为什么是秦国而不是其它国家呢?一者因为秦国从地理位置上最是便利,二者秦国粗俗倒也简单,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秦国到也爽快,见有利可图,立马答应下来。
大军出动,粮草先行是不变的道理,韩国与东周历来友善,便要求东周提供粮草,这东周见韩与秦联合,自然不敢怠慢,更不要说拒绝啦。
这一仗的输赢自不必说,楚国虽然也不是小国,但人家毕竟是三国联合,楚国见形势不妙,也立时撤军,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还是不错的。
楚国没有得逞,心里自是愤然,可这股火往哪里发呢?那韩国出兵自是道理所在,秦国是大国,对其,楚国即使敢怒也是不敢言语的。最后捡了东周,看来软柿子还是好拿捏得。便放话说来,哪个用你东周来管这等闲事,没得好处,还在那里傻小子苦卖力气,是不是大脑进水啦。没你东周瞎掺和,咱至于无功而返。
这东周听到楚国的说辞,心里头害怕,这东周除了不怕西周,哪个又是他不怕的。便找了人去游说。
这周君也不简单,楚王仅仅是怒,并没有实质性的作为,便发了人去,这才叫防患于未然。救火是不得已而为之,防火才应该是重中之重。
这“怒”是心头之火,弄不好,如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就把清兵引入关中,一占就是二百多年。
这人对楚王说:您这一生气,那周君害怕的就不得了。可这周君一害怕,就会找韩王、秦王,以求庇佑,而韩、秦两国,也会因东周君的当初的筹粮有功,与之继续联合。这样的结果是强大了敌人。
因此,楚王您应该想办法,让周君不再怕您。这样,他得罪您在先,您谅解他在后。以德报怨,东周怎么能不厚待您呢?
虽说,这段故事有心计在里面,但现实生活中,做人也不妨宽厚些,得饶人处且饶人,与人方便就是给自己方便。
作者简介
刘向(约前77—前6)又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沛县(今属江苏)人。楚元王刘交四世孙。汉宣帝时,为谏大夫。汉元帝时,任宗正。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汉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慰。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中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治《春秋彀梁传》。著《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辑为《刘中垒集》。生平事迹见《汉书》卷三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