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列夫·托尔斯泰《谈艺术》原文及赏析

  一部艺术作品是好是坏,取决于艺术家说什么,怎样说,所说的又是在多大程度上出自内心的。

  为了使艺术作品完美,需要艺术家所说的是崭新的,对一切人而言是重要的,需要表现得十分优美,需要艺术家说的是出于内心的要求,并因此说的是完全真实的。

  为了使艺术家说的是崭新的和重要的,就需要艺术家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因此不是过非常自私的生活,而是人类共同生活的参与者。

  为了使艺术家所说的能够表现得优美,需要艺术家能够掌握自己的技巧,以至在写作时,很少想到这技巧的规则,正如一个人在行走时很少想到力学的规则那样。

  为了做到这一点,艺术家任何时候也不应反复打量自己的工作,不应欣赏它,不应把技巧当作自己的目标,正如行走的人不应想到自己的步态并欣赏它那样。

  艺术家为了能表现心灵的内在需要,并由此由衷地说他所说的,他应该,第一,不要关心许多细琐小事,以免妨碍他真正地去爱那值得爱的东西;第二,必须自己去爱,以自己的心灵而不是以别人的心灵去爱,不是假惺惺地去爱别人认可或认为是值得爱的东西。为了做到这一点,艺术家应该像巴兰那样,当使臣们来见过他以后,他独自到一旁去等待上帝的旨意,为了只说上帝所晓谕的。但艺术家不应做这同一个巴兰为礼物所诱惑时所做的事,当时他违背上帝的旨意,去见国王,连他所骑的驴都看清楚的,他却看不见,他被利欲和虚荣心迷住了。①

  下列三类艺术作品每一类所达到的完美程度,决定着一些作品与另一些作品的优点的差别。作品可以是(一) 意义重大的,优美的,不太真诚的和真实的;可以是(二) 意义重大的,不太美的,不太真诚的和真实的;可以是(三) 意义不大的,优美的、真诚的、真实的,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组合。

  所有这样的作品都有自己的优点,但都不能被认为是尽善尽美的艺术作品。只有内容意义重大、新颖,表现得十分优美,艺术家对自己的对象的态度又十分真诚,因此是十分真实的,只有这样的作品才是尽善尽美的艺术作品。这类作品无论过去和将来总是罕见的。至于其余一切作品,当然是不大完美的,按照艺术的三个基本条件主要分为三类: (一) 就内容的意义重大而言是卓越的作品,(二) 就形成的优美而言是卓越的作品,(三) 就其真诚和真实性而言是卓越的作品,但这三者中,每一类在其他两方面都没有达到同样的完美。

  所有这三类加在一起接近于完美的艺术,凡有艺术的地方都无可避免地存在着这三类。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往往以态度真诚取胜,内容却很空洞,形式则或多或少是优美的;老年艺术家则正好相反;勤奋的职业艺术家的作品以形式见长,却往往缺乏内容和真诚的态度。

  按照艺术这三个方面又分为三种主要的错误的艺术理论。依这些理论看来,没有兼备这三种条件、从而位于艺术边缘的作品不仅被认为是作品,而且被视为艺术的典范。这些理论之一认为,艺术作品的优点主要有赖于内容,哪怕它缺乏优美的形式和真诚的态度。这是所谓倾向性的理论。

  另一种理论认为,艺术作品的优点有赖于形式,哪怕它的内容空洞,艺术家对作品的态度又不真诚。这是为艺术艺术的理论。第三种理论认为,全部问题在于真诚、真实,哪怕内容如何空洞,形式如何不完美,只要艺术家喜爱他所表现的东西,作品就会是艺术性的。这种理论被称为现实主义理论。

  基于这些错误的理论,艺术作品就不再像往昔那样,在一代人生活的时期内,每一领域只出现一二种,而是每年在每个首都(有许多游手好闲者的地方),艺术的所有领域都出现千千万万所谓的艺术作品。

  在当代,要从事艺术创作的人并不等待他心中出现自己真正喜爱的、重要而新颖的内容,并因为喜爱才赋予它以合适的形式,而是或者依照第一种理论,撷取当时流行的和他心目中的聪明人所赞美的内容,并尽可能赋予它以艺术的形式;或者依照第二种理论,选取他最能表现技艺的那种对象,竭尽全力耐心地制造出他所认为的艺术作品;或者依据第三种理论,在获得愉快的印象时,就撷取他所喜欢的东西作为作品的对象,以为这会是艺术作品,因为这作品是他喜欢的。于是出现了难以胜数的所谓的艺术作品,它们可以像任何工匠的产品那样片刻不停地被制造出来,因为在社会上总会有流行的时髦见解,只要有耐心总能学会任何技巧,随便什么东西总会有人喜欢。

  由此产生了当代的奇怪状况,指望成为艺术作品的作品充斥于整个世界,它们和工匠的产品的区别只在于,它们不仅毫无用处,而且往往恰好是有害的。

  由此又产生一种离奇的现象,它明显地表明艺术概念的紊乱,比如对于一部所谓的艺术作品,没有同时不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的,这两种意见又都来自同样有教养、有权威的人士。由此还产生一种令人惊异的现象,即大多数人沉湎于最愚蠢、最无益而且常常是不道德的活动,也就是制造并阅读书籍,制造并观看绘画,制造并欣赏音乐剧、话剧和协奏曲,而且完全真诚地相信,他们做的是一件十分聪明、有益和高尚的事。

  当代人仿佛对自己说,艺术作品是好的和有益的,因此必须更多地把它们制造出来。确实,如果它们更多些,当然很好。不幸的是,定做出来的只能是一些由于缺乏艺术的全部三个条件,或因三个条件的分离而降低到工匠的产品水平的作品。

  而兼备全部三个条件的真正艺术作品是不能定做的,其所以不能是因为艺术作品源自艺术家的精神境界,而艺术家的精神境界是知识的最高表现,是人生奥秘的启示。既然这种精神境界是最高的知识,那就不可能有另一种能够指导艺术家掌握这种最高知识的知识。

  (1889年)

  (陈焱 译)

  注释:

  ① 事见《圣经·旧约·民数记》第二十二章。摩押王巴勒派使臣巴兰,请他去诅咒以色列人,巴兰留使臣住宿,他等待上帝的晓谕,因为上帝不许,他没有随使臣去见巴勒。第二次巴勒又派使臣来,许给他很大的尊荣和礼物,他动了心,与使臣一起去了。在路上,耶和华的使者拦阻他,他骑的驴看见了,他却看不见。

  【赏析】

  列夫·托尔斯泰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颇具独创精神,自成一体的现实主义批评家。他发表的专门文艺评论文章不是很多,但是在他的书信、日记、笔记、杂文以及同时代人关于他的回忆录中,却包含着他极其丰富的美学思想和文艺见解。这些美学思想和文艺见解,特别是文学批评思想主要体现在下面一些论文中: 1889年的《谈艺术》、1894年的《〈莫泊桑文集〉序》、1894年的《谢·杰·谢苗诺夫的〈农民故事集〉序》、1896年的《论所谓的艺术》、1898年的《什么是艺术?》和1903年的《论莎士比亚和戏剧》等。巨大的艺术才能,让托尔斯泰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的巅峰之作,独特的艺术观和多年的文学实践使列夫·托尔斯泰成为世界文坛上的巨人。他的创作和批评产生了自成体系的现实主义批评思想。

  艺术究竟是什么?对这样一个根本问题,历来众说纷纭。一般认为艺术是美的表现,可是自从鲍姆加登创立美学这门独立学科以来,多少学者为讨论美的问题伤透了脑筋。托尔斯泰认为美仍然是一个谜一般的东西,有多少人探索就有多少个不同的回答,但是归结起来,种种不同的答案又常常汇为一点,即把美与惬意联系起来,将美视为快感这种欲望的满足。对此托尔斯泰认为,如果将艺术当作获取愉快的手段,那是站在人类道德发展的最低阶段来要求艺术,因此,要为艺术下确切的定义,必须首先不再把艺术这种千百万人为之献身的事业看作一种享乐的工具,而是看作人类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条件。

  托尔斯泰指出:

  “为了准确地给艺术下定义首先应该不再把艺术看作享乐的工具,而把它看作人类生活的条件之一。对艺术采取这样的看法之后,我们就不可能不看到,艺术是人与人相互交际的手段之一。

  “任何一部艺术作品都能使接受的人跟已经创造了艺术或正在创造艺术的人之间发生某种联系,而且也跟所有那些与他同时在接受、在他以前接受过或在他以后将要接受同一艺术印象的人们之间发生某种联系。

  “正如表达出人们的思想和经验的语言是人们团结一致的手段,艺术的作用也是这样。不过艺术这种交际手段和语言有所不同: 一个人用语言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另一个人,而人们用艺术互相传达自己的感情。”

  托尔斯泰又指出:“艺术起始于一个人为了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便在自己的心里重新唤起这种感情,并用某种外在标志表达出来。”“各种各样的感情,非常强烈的或者非常微弱的,很有意义的或微不足道的,非常坏的或者非常好的,只要它们感染读者,观众、听众,就都是艺术的对象。”

  根据自己的观点,列夫·托尔斯泰为艺术下了一个新的定义: “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音响和语言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使别人也体验到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艺术就是这样的一项人类活动: 一个人用某些外在的符号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

  列夫·托尔斯泰的批评标准是根据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和自身的创作经验而创立的。既然艺术的使命在于传达感情,那么艺术的感染力就成为区分真正艺术和虚假艺术的确定无疑的标准,也是衡量艺术作品优劣的标准。艺术感染力的特点应该是: 感受者和艺术家的感情自然而然地发生共鸣,以致觉得那部艺术作品是他自己创造的,作品所表达的一切是他朝思暮想的。所有欣赏作品的人都能产生同样的感受,于是就在感受者的意识中消除了他们与艺术家之间的界限,同时也消除了欣赏者之间的界限,于是人和人在一种感情的基础上消除了互相理解的障碍,而达到了团结和融合,这样艺术家完成了自身的使命,实现了自身的价值。能够达到这一境界的艺术,对托尔斯泰来说,才是真正的艺术。所以他认为“感染性是艺术的一个肯定无疑的标志”,而衡量艺术是否优秀,就要看感染力是否深刻。

  艺术的感染力取决于三个条件: 1. 感情的独特;2. 感情的传达是否清晰;3. 艺术品所传达的感情是否真挚。这就是托尔斯泰的“三条件说”或“三要素说”,这也是托尔斯泰文学批评思想中最重要的、最核心的东西,是对文学批评理论的巨大贡献。托尔斯泰在文学批评活动中一直是以此来作为批评的标准的。

  这一完整、严谨的批评标准最早在写于1889年的这篇《谈艺术》中有所表达。

  托尔斯泰认为:“一部艺术品是好是坏,取决于艺术家说什么,怎样说,所说的又是在多大程度上出自内心的。”他提出:“只有内容意义重大、新颖,表现得十分优美,艺术家对自己的对象的态度又十分真诚,因此是十分真实的,只有这样的作品才是尽善尽美的艺术作品。”这个批评标准,后来又最为准确地表达在其1894年的《〈莫泊桑文集〉序》之中,而后在多篇论文中重复得到表述。

  (杜凤娇)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词条  列夫  列夫词条  赏析  赏析词条  原文  原文词条  艺术  艺术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