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三国演义·三气周瑜》的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

  “三气周瑜”(第51—57回)是紧接“赤壁之战”之后的又一个精采的片断。它通过刘备、孙权两大集团对荆州的明争暗夺,集中表现了诸葛亮与周瑜之间的斗智,生动地刻画了这两个天下奇才的艺术形象。

  历史上的周瑜和诸葛亮,一个是孙权集团的统兵大将,一个是刘备集团的股肱之臣,出于“各为其主”的立场,彼此间存在矛盾是很自然的。然而,史书中并无有关二人“斗智”的任何记载。在赤壁之战阶段,诸葛亮除了战前说动孙权抗曹之外,究竟在战役中发挥了多大作用,史无明文,更没有说到他与周瑜之间是否曾经“斗智”(“智激周瑜”、“草船借箭”等情节均系《三国演义》所虚构,参见有关篇章)。而在赤壁之战以后,也看不到多少二人“斗智”的迹象。

  尽管“三气周瑜”的情节与史实多不相合,而主要是罗贯中艺术想象的产物,但它充分揭示了荆州的得失对于孙、刘两家的极端重要性。对于刘备集团来说,先取荆州,再夺益州,待时机成熟,则分两路北伐,以成霸业,乃是早在诸葛亮隆中对策时便已规划好了的蓝图;而对于孙权集团来说,夺取荆州,占据长江,徐图进取,也是它一贯的愿望。显然,两家的利益和目标是存在矛盾的,产生明争暗斗是不可避免的。事实上,孙、刘联盟一度紧张乃至破裂,双方彼此攻伐,也正是为了争夺荆州。所以,从某种意义来说,罗贯中的艺术虚构恰恰反映了历史本质的真实。

  从小说艺术的角度来看,“三气周瑜”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主要有以下三个突出的特点:

  (一) 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在这个单元中,作者倾注笔墨,集中刻画了周瑜和诸葛亮这两个主要人物。他善于运用对比和映衬手法,让人物在性格的碰撞中展示各自的风貌。周瑜是赤壁之战中的英雄,他英武有为,机智勇敢,精通韬略,在众寡悬殊的条件下,把雄视天下二十余年的曹操打得大败而逃,堪称人中豪杰。然而,在与诸葛亮斗智时,他却总是捉襟见肘,着鞭在后,显得力不从心。他精心制定的计策,总是被诸葛亮一眼看穿;他谋取荆州的各种措施,也总是被诸葛亮一一化解。尽管他竭力争取主动,但劳神费力一番,却是要么功亏一篑,要么弄巧成拙。临终前那“既生瑜,何生亮”的悲叹,强烈地表达了他力图压倒诸葛亮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而诸葛亮在一次又一次斗智时,却总是从容不迫,气定神闲,游刃有余。两相对照,说明诸葛亮之智确实比周瑜高出一筹。除这两个主要人物之外,这一单元中的几个次要人物也各有特色,如刘备的能屈能伸、见机而作,赵云的忠实谨慎、不怒而威,吴国太的率性而行,孙夫人的刚柔兼备,鲁肃的憨厚朴拙,都给人留下了鲜明的印象。

  (二)故事情节曲折多变。作者刻意好“奇”,把“三气”的每一个回合都写得波谲云诡,起伏跌宕。周瑜好不容易打败了曹仁,满以为南郡到手了,想不到赵云却毫不费力,捷足先登。孙权将妹子许给刘备,自以为只是说说而已,只要把刘备赚到东吴,逼他交出荆州就算完事,想不到半路杀出个吴国太,一顿痛斥,一番相亲,硬是弄假成真。周瑜接过刘备的口实,诈称愿替刘备夺西川,自以为顺理成章,可以轻轻松松地杀掉刘备,拿下荆州,想不到却为自己敲响了丧钟……情节的摇曳多姿,使人读来兴味无穷。

  (三)格调轻快风趣。整个单元着重表现智者之间的较量,这是盟友之间在一定限度内的矛盾,与誓不两立的敌对双方血腥厮杀大不相同,所以作者在多数场合都以轻松的笔调展开描写。如写鲁肃几度与诸葛亮交涉,颇有令人捧卷欲笑之妙;吕范向刘备提亲,分明居心叵测,诸葛亮却撺掇刘备前往江东,包他满意而归;刘备与孙夫人返回荆州途中,虽遭重重拦截,却是有惊无险;“二气”时诸葛亮命军士高喊“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三气”时刘备军大叫“活捉周瑜”,也都带有调侃的意味。这种格调,不仅与这一单元的内容合拍,而且夹在赤壁之战与渭南之战之间,也使全书的风格富有变化。

  当然,“三气周瑜”也有可议之处,这主要表现在对周瑜性格的把握上。历史上的周瑜不仅文武双全,而且“气度恢廓”,待人谦让。(《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而在“三气周瑜”这个单元中,为了尽量突出诸葛亮的形象,作者却把他写成胸襟浅狭,急躁易怒。对此,今人每每以为有损于人物形象的真实性。不过,应该看到,在罗贯中的时代,还没有形成真正严格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为了某种观念而对人物性格加以取舍改造是很自然的。何况几百年来,广大读者已经认同了罗贯中对周瑜形象的处理。今人不必对罗贯中亦步亦趋,也不必以历史否定艺术。从总体上看,“三气周瑜”是写得相当成功的,因而一直脍炙人口。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周瑜  周瑜词条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词条  概要  概要词条  赏析  赏析词条  主要  主要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