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苏洵《张益州画像记》原文、翻译及鉴赏

  至和元年秋①,蜀人传言,有寇至边。边军夜呼,野无居人。妖言流闻,京师震惊。方命择帅,天子曰: “毋养乱,毋助变。众言朋兴②,朕志自定。外乱不足,变且中起。既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竞,惟朕一二大吏,孰为能处兹文武之间,其命往抚朕师。” 乃推曰: “张公方平其人。”天子曰: “然。”公以亲辞,不可,遂行。冬十一月,至蜀。至之日,归屯军,撤守备。使谓郡县: “寇来在吾,无尔劳苦。” 明年正月朔旦,蜀人相庆如他日,遂以无事③。又明年正月,相告留公像于净众寺。公不能禁。

  眉阳苏洵言于众曰: “未乱易治也,既乱易治也。有乱之萌,无乱之形,是谓将乱,将乱难治。不可以有乱急,亦不可以无乱弛。惟是元年之秋,如器之攲未坠于地④。惟尔张公,安坐于其旁,颜色不变,徐起而正之。既正,油然而退,无矜容。为天子牧小民不倦,惟尔张公。尔繄以生⑤,惟尔父母。且公尝为我言: ‘民无常性,惟上所待。人皆曰: “蜀人多变。于是待之以待盗贼之意,而绳之以绳盗贼之法。重足屏息之民,而以砧斧令⑥,于是民始忍以其父母妻子之所仰赖之身,而弃之于盗贼,故每每大乱。夫约之以礼,驱之以法,惟蜀人为易。至于急之而生变,虽齐鲁亦然。吾以齐鲁待蜀人,而蜀人亦自以齐鲁之人待其身。若夫肆意于法律之外,以威劫齐民⑦,吾不忍为也。’ 呜呼! 爱蜀人之深,待蜀人之厚,自公而前,吾未始见也。” 皆再拜稽首曰: “然。”

  苏洵又曰: “公之恩在尔心,尔死,在尔子孙。其功业在史官,无以像为也。且公意不欲。如何?” 皆曰: “公则何事于斯? 虽然,于我心有不释焉。今夫平居闻一善,必问其人之姓名,与其邻里之所在,以至于其长短、小大、美恶之状,甚者,或诘其平生所嗜好,以想见其为人。而史官亦书之于其传,意使天下之人,思之于心,则存之于目。存之于目,故其思之于心也固。由此观之,像亦不为无助。” 苏洵无以诘,遂为之记。

  公,南京人,为人慷慨有大节,以度量雄天下。天下有大事,公可属。系之以诗曰:

  天子在祚⑧,岁在甲午。西人传言,有寇在垣。庭有武臣,谋夫如云。天子曰嘻,命我张公。公来自东,旗纛舒舒⑨。西人聚观,于巷于涂。谓公暨暨,公来于于⑩。公谓西人: “安尔室家,无敢或讹。讹言不祥,往即尔常; 春尔条桑,秋尔涤场。” 西人稽首,公我父兄。公在西囿,草木骈骈(11)。公宴其僚,伐鼓渊渊(12)。西人来观,祝公万年。有女娟娟,闺闼闲闲(13)。有童哇哇,亦既能言。昔公未来,期汝弃捐。禾麻芃芃,仓庾崇崇(14)。嗟我妇子,乐此岁丰。公在朝廷,天子股肱(15)。天子曰归,公敢不承?作堂严严,有庑有庭。公像在中,朝服冠缨。西人相告: “无敢逸荒。公归京师,公像在堂。”

  【注释】 ①至和:北宋仁宗年号。至和元年,即公元1054年。②朋兴: 一同兴起。朋,一齐,一同。③“蜀人”二句: 时张方平以侍讲学士从滑州移知益州,尚未到任。当时谣传侬智高 (已归附朝廷的壮族首领) 在南诏 (今云南省境内),将侵犯益州。于是地方官调兵筑城,百姓惊扰。朝廷闻报,调发陕西步骑兵到蜀郡防守,并催促张方平赴任平乱。张方平断定是谣言,把戍卒送回陕西; 正月十五灯节,又故意三个晚上不关城门。后来抓到造谣的人杀了,益州的人心便安定了下来。④攲 (qi): 倾侧不平。⑤繄 (yi): 是,这,此。指代张方平的措施。尔繄以生,即尔以繄生。即你们靠他的措施活下来。⑥砧(zhen): 古代刑具,即铡刀下面的砧板。砧斧: 代指严刑峻法。⑦齐民: 平民。齐,相等,无贵贱之别,都是平民。⑧祚 (zuo): 此指皇位。⑨纛(dao): 古时军队或仪仗队的大旗。舒舒: 伸展飘扬的样子。⑩暨暨 (ji): 果敢刚毅的样子。于于: 行动舒缓自得的样子。(11)囿 (you): 园林。骈骈 (pian): 茂盛的样子。(12)渊渊: 鼓声。(13)闺闼 (ta): 闺房,内室。闲闲: 娴静从容的样子。(14)芃芃 (peng): 茂密丛杂的样子。仓庾 (yu): 即仓廪,储藏谷物的场所。庾,露天堆谷的地方。崇崇: 高大。(15)股肱 (gong): 比喻帝王左右的得力大臣。股,大腿; 肱,手臂从肘至腕的部分。

  【译文】 至和元年秋天,蜀人传言,有敌寇侵犯到了边境,边防驻军也在夜里惊呼乱叫,野外的人家都走光了。谣言传开,京城也震惊。正好碰上在选择益州的人选。天子说: “不要延误养成祸乱,也不要助长叛变发生。大家意见纷纷,但朕自有主张。外敌不足为忧,担忧的是叛变从当地发生。既不可单作礼乐教化,又不可只仗武力镇压。只从朕的几个大臣里选,谁能办好这件夹在文武间的事,就派谁去那里安抚朕的军队。” 于是都推荐说: “张方平就是这样的人。” 天子说: “就这样。” 张公以父母年老为由来推辞,不准,就立即赴任。当年冬天,十一月来到四川。到任那天,就遣回集结的军队,撤除战备。派人告知各郡县官员: “外敌来由我处理,无需你们辛苦了。” 第二年正月初一清晨,四川人欢庆春节和往年一样,得以平安无事。又过一年的正月,人们告知将为张公留像于净众寺,张公禁止不住。

  眉山苏洵对大家说: “还未叛乱时容易治理,已经叛乱也容易治理。有叛乱苗头还不见叛乱的形迹,这叫 ‘将乱’; 将乱最难治理,既不可用治乱方法操之过急,又不能认为无敌而放松治理。元年秋季,就像器皿倾斜,但还没有掉地一样,只有你们张公,安定地坐在它旁边,脸色不变,慢慢地起来把它扶正了;扶正后,又慢悠悠地退回去,没有骄傲神情。替天子管理百姓不知疲倦,是你们的张公。你们靠他的措施活下来,张公就是你们的重生父母。张公曾对我说:‘百姓无固定习性,只看上面怎么对待。人们都说: 蜀人多变。于是就以对付盗贼之心对待他们,用惩治盗贼的方法惩治他们。对那些并起脚不敢喘大气的老百姓,却用砧板铡刀等酷刑严法对待。于是老百姓才开始狠心把自己借以养活父母妻小的身体,扔给盗贼,所以蜀地常常大乱。若用礼教约束,用法律管理,惟有蜀人最容易管了。至于逼急了发生变乱,即使齐鲁这些地方也会如此的。我用对待齐鲁的心意来对待蜀人,蜀人也会用齐鲁人来要求自己。像那种肆意超出法律之外,用威严劫扰平民,我是不忍心做的啊。’ 啊! 爱蜀人这么深,待蜀人这么厚的,在张公之前,我从没有见过。” 大家都拜了又拜,磕头说: “是这样啊!”

  苏洵又说: “张公的恩情在你们心头,你们死了,会传给你们的子孙; 他的功勋会有史官记载,用不着画像来留传,何况张公也不愿意,怎么样?” 大家都说: “张公哪在乎这个? 虽如此,但在我们心里放不下。如今平日里听到一好事,必问那人姓名,连他居住在哪里,以至于他的高矮胖瘦美丑等形状; 甚至询问他平生嗜好,以想象他的为人。而史官也记载这些在他的传记里,目的是让天下的人将他想在心里,就现在眼前; 现在眼前,所以想在心里就更牢固从这点看,画像也不是没有帮助啊。” 苏洵没有话反驳他们了,就替他们记载下来。

  张公是南京人 (今河南商丘),为人慷慨,保持大节,宽洪大量,闻名天下。国家有大事发生,张公是可以托付的。我写了首诗来称颂他的事迹:

  天子在位,甲午那年。蜀人谣言,有敌寇侵扰边疆。朝廷文武,谋士纷纷如云。天子一哼,派遣张公张公从东方来,旗帜飞舞。蜀人围观,充塞小巷大路。说张公坚毅,他来得自如。张公对蜀人说: “安抚你的家室,不要听传谣言。谣言不吉祥,还是去跟平常一样: 春天采你们的桑,秋天扫你们的场。” 蜀人叩头: “张公是我们的父兄。” 张公住在西园,草木茂盛。张公宴请同僚,击鼓声声。蜀人前来观看,祝愿张公万寿无疆。如今美丽的姑娘,在闺房悠闲;呀呀学语的孩子,已能说话。但张公没来时,等待你们的是被丢弃。禾麻繁茂,谷仓高高。感慨我们的妇女孩子,为丰年快乐。张公在朝廷,是天子的得力助手。天子叫回,张公怎不遵命? 建了座庄严的大堂,有厅有回廊。张公的画像安放中间,穿着朝服,帽上缀着长缨。蜀人互相告勉: “不敢荒废贪安。张公虽回京城,但画像还在厅堂。”

  【鉴赏】 张益州,即张方平,曾任益州 (今四川成都) 知州,所以有此称谓。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 秋,益州地区流言四起,秩序骚乱,朝廷选派张方平前往治理,很快恢复了平静。张方平任满返京时,益州人民画其像于净众寺,以表达爱戴怀念之情。本文记述的就是这一事迹。文章先记叙张方平平定蜀乱的政绩和蜀人为其画像的经过。然后以作者与民众对话形式就平乱、治蜀展开议论,认为“将乱难治,不可以有乱急,亦不可以无乱弛”,治蜀要 “约之以礼,驱之以法”,不可 “威劫齐民”,“急之而生变”,进而阐明留像的意义。最后仿《诗经》雅颂风格作颂辞一首,盛赞张方平治蜀政绩,勉励蜀人。全文叙事简明,用笔刚健; 议论一问一答,深入具体; 颂辞华贵典雅。三者有机结合,构成了这篇庄重堂皇的歌颂文章。

  字数:3603

  知识来源:傅德岷,赖云琪 主编.古文观止鉴赏.武汉:崇文书局.2005.第443-446页.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益州  益州词条  画像  画像词条  鉴赏  鉴赏词条  原文  原文词条  翻译  翻译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