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泰戈尔诗歌《终结》原文及赏析

  作品内容

  我知道白昼即将结束,

  也知道总有些剩余之物。

  无眠的夜鸟将孤独地

  吟唱一首歌曲——

  清醒地倾听的人

  知道它失巢的梦

  寻找星星的地方

  生命在流浪。

  少时,绿荫浓密的梦境

  归于寂静。

  空中飘落花卉。

  不闻鸟啼的酣睡

  与夜色融为一体。

  情歌住在梦中,

  微弱的余音

  在残夜消逝。

  圣蒂尼克坦 1940年7月19日

  (白开元 译)

  赏 析

  《唢呐集》出版于1940年,泰戈尔在71岁至76岁间接连出版了四本散文诗集。到了他生命的最后五年他又倒回去写格律诗,在诗歌内容等方面也有大胆创新。对此,评论界的另一批评声音是——认为他过于追求创新,在诗才罄空的景况下矫揉造作地把一些时髦的东西引入作品里,以证明他还没有过时。泰戈尔在1940年4月为《新生集》所作的序言中,回应了这一论调:“往往是在不经意的情况下,我诗歌的季节一次次地嬗变。随着时间的推移,栽种的鲜花品种随之改变,为蜜蜂采蜜提供新的途径……诗歌中,气候的变化导致创作的变化,是非常自然的,仿佛是鬼使神差,别具一格的作品就从笔端流出来了。”《唢呐集》也是这种变化的产物之一。《唢呐集》最突出的特点不是像《小径集》那样有异彩纷呈的内容,而是在于它鲜活多姿的韵律。评论家认为:“《唢呐集》献上的旋律丰富多彩,除喜筵上高亢的萨伦迦调,还有其他众多曲调,有的委婉,有的清丽,有的雄浑。诗集中的每一首诗,犹如威凤之羽,仍是那么鲜丽照人。”

  《终结》这首小诗可以看作诗人对自己一生的省查。白昼寓意人生,诗人知道他生命的烛光行将熄灭。生命结束,在世上总会残存一丝余音,身后的“剩余之物”可能包含了未完成的事物和给后人的遗赠两种含义。死者的存在,在于生者的惦念,亡故的人活在后人的记忆里。遗留的财富是实物也好精神也罢,有剩余之物的人是幸福的,因为剩余之物的存在是“曾经活过”的证明。这是泰戈尔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和肯定。

  因为缺少背景,第二句的象征意蕴稍显不明,只能以一己之论略作揣度: 无眠的夜鸟代表的是诗人之魂,在生命的终结点每个人都将成为孤独的旅人,所以说“无眠的夜鸟将孤独地/吟唱一首歌曲”。那首歌曲所指的应该不是某一具体的精神产物,而是关于他整个生命的歌,其中的成分很复杂,包括理想、信念、文学创作和生活等。“清醒倾听的人”象征生者和那些阅读、评价他的人,例如他的亲友、今时后世的读者、评论者等等。失巢的夜鸟寓意灵魂脱离肉身——死亡。如果联系下文,“失巢的梦”多半可以解释为理想。“寻找星星的地方”象征理想、真理或者是哲思中的“梵”。“寻找星星的地方/生命在流浪”,塑造出广袤宇宙中灵魂漂泊者的形象。泰戈尔在形容自己内心世界时常使用漂泊者、旅人的意象,这首诗亦如此。流浪的生命如果能抽象为灵魂,那么既可指生前,也可指死后,它透露出的是不定性,是恣意妄为、不按部就班、难以定论的精神世界。

  之后的诗句比第二句容易理解多了: 浓密的绿荫象征旺盛的生命活力,人在少年时总是充满干劲,有着数不清的梦想,甚至想法远比实践多。到了生命结束的时刻,理想、希望都将在死亡的瞬间终结,归于静寂。天降花雨是印度文学中常见的场景,一般都与神的降临有关。在一片静籁的夜幕下花朵自空中飘落,是神的迎迓。伴随花雨归去,诗人将踏入永眠。前文还是“无眠的夜鸟”孤独地歌唱,现在彻底反转成为“不闻鸟啼的酣睡”,如果说前者还多少显示了对生的坚持,那么这一句则预示诗人将不再流连。度越时空、跨过昏眠的灵魂海洋,主动投入无梦的酣眠与“夜色融为一体”——投入梵境、归依神的怀抱。

  最后一句:“情歌住在梦中,/微弱的余音/在残夜消逝。”情歌是心灵之声,是泰戈尔活在人世的全部感情。 “微弱的余音/在残夜消逝”,是诗人在告诉人们——“我”将了却残生。整首诗的语言淡然且无畏,他耐心地等待一件早已属于自己的东西。

  在这首诗写作一年后,泰戈尔在加尔各答祖居辞世。

  (刘 潋)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泰戈尔诗歌《终结》原文及赏析  泰戈尔  泰戈尔词条  赏析  赏析词条  原文  原文词条  终结  终结词条  诗歌  诗歌词条  
有感人文社科

 关于史记的读书笔记一览

 史记读书笔记(一)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这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此书也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对后来历朝历代的正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