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宝玉的婚事
读罢《红楼梦学刊》04年第一辑中曾扬华先生的《贾母与薛宝钗》(下文简称《薛》文),感到分外惊异。作者结论之武断,推论之粗糙(注1),证据之不足,让人大跌眼镜。余不得不一吐为快,请教于曾先生及广大同人。
曾先生两篇文章(另一篇为《贾母的烦恼》,《学刊》95年第一缉,下文简称《烦》文)论述了一个问题:贾母甚爱黛玉,并默许了宝黛的婚事,无“舍黛取钗”之实(注2)。因此后四十回的有关问题违背了作者的思路。这种新论是否站得住脚,还得先从宝玉的婚事谈起(注3)。
综览全书(前八十回),大致共有五处提及宝玉婚事(注4),但笔者未找到一条可证明贾母一直支持宝、黛婚事的材料。曾文也是捕风捉影的推测,甚至不惜曲解原文。
在二十九回贾母得知宝黛二人拌嘴,说:“我这老冤家是那世里的孽障,偏生遇见了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注5)。《烦》文中竟说“贾母口口声声把宝、黛二人称为互相深爱着的一对‘冤家’”。在字典中(注6),“冤家”的含义有二:1.仇人 2.称似恨而实爱、给自己带来苦恼而又舍不得的人(旧时戏曲或民歌中多用来称情人)。很明显,这里的“小冤家”取第二层意思而非其引申意。贾母自称“老冤家”则有点自嘲的味道。贾母这里说的“操心”即累心、让人头痛之意,何来操办婚事的意思?这段话不过是贾母无奈的感叹罢了。
五十七回中,贾母安慰发痴的宝玉道:“林家的人都死绝了,没人来接他的,你只放心吧。”《薛》文又在“放心”二字上大作文章。贾母不顾黛玉的感受匆忙间说出这些话自然是哄着他安静下来,怎么能通过“放心”引申出贾母“有意让两人成就美满姻缘”呢?
四十回中贾母带领刘老老参观大观园,走至潇湘馆,刘老老因见满屋的笔砚、书册,误以为“那位哥儿的书房”,贾母则笑着纠正。《薛》文又据此推测贾母“明显表露出了几分的自得和喜悦”。其实,一直主张“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贾母并不赞同女孩子家读许多书。黛玉刚来时,她就对小姐们读书表明了态度:“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待到了蘅芜苑,贾母见宝钗屋中朴素简陋,怕她受委屈,又怪凤姐又命鸳鸯拿古董,不过表明了贾母对宝钗满心的体贴和关爱,“审美取向上存在着差异”还说得过去,怎么能拔高到“心理上存在某种距离”呢?七八十的老太太肯定和小姑娘有代沟,难道她和黛玉心理上就没有距离了?贾母看到宝钗房中的素净后不大满意,也只不过嘱咐劝导两句,很难成为贾母疏远宝钗的据。
另外,用其他人的言论来旁证贾母也很难成立。在二十五回凤姐和黛玉开玩笑说:“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你给我们家作媳妇,少什么?”庚辰本朱侧批曰:“二与之配偶,在贾府上下诸人,即观者、批者、作者皆为无疑,故常常有此等点题语。”很明显,贾府上下谁不知道宝、黛二人是贾母的心肝,两人又一起长大、亲密无间,自然成为众人眼中的一对金童玉女。而凤姐也是常与姊妹们开玩笑的。三十四回中黛玉探望挨打的宝玉时,一听凤姐来了,赶忙要走,并解释说“你瞧瞧我的眼睛,又该她取笑开心呢。”凤姐在姊妹中以泼辣诙谐著称,她开玩笑何须什么“信息来源”呢?
《薛》文为了找一段宝钗对贾母“颇不尊重的言论”,又故意曲解了七十七回中宝钗对人参的一段议论。“咱们比不得那没见世面的人家,得了这个,就珍藏密敛的。”文章竟断定贾母即“那没见世面的人家”。乐善好施、出身名门的贾母希罕过什么,何以得了人参就“珍藏密敛”起来?王夫人又怎么会极力赞同宝钗这样讽刺贾母呢?其实,这句话并不难理解。“咱们”即薛、贾两家,“没见世面的人家”即普通人家。《薛》文煞费苦心地找出这样一条孤证来说明宝钗对贾母的满腔怨气,实在难于服人。
通看前八十回,我个人以为尽管贾母甚爱黛玉,也可能一时考虑过宝、黛的婚事,但后来又放弃了这个打算。她利用宝玉“命里不该早娶”这个时机,在暗处寻觅更为合适的人选,宝钗、宝琴均是重点考察的对象。但因宝琴已订婚,故宝钗成为最后的人选。
下面讨论贾母对宝、黛婚事的态度。
贾母疼爱黛玉并不意味着她赞同宝、黛成亲。二十九回张道士给宝玉提亲,贾母婉言谢绝,却又说:“你可如今打听着,……只是模样性格儿难得的好。”在这里,贾母提出了宝玉择偶的两条标准——模样和性格。模样自然不用说,那她喜欢什么性格的人照料宝玉呢?前八十回中她已多次表现出不喜欢黛玉的性情了。她当众说“我看那孩子太是心细”,“这孩子就是心重些,所以身体不结实”,甚至说她“怪僻”。七十四回中王夫人问凤姐“上次我们跟了老太太进园逛去,有一个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的,正在那里骂小丫头。我的心里很看不上那个轻狂样子……”。这句话可谓一箭双雕,从侧面反映出王夫人也不大喜欢黛玉小心、刻薄的性格,这势必影响到贾母的选择。
贾母喜欢什么性情的人照料宝玉呢?我想,她“喜欢的不可无可”的宝琴即是标准。宝钗曾说湘云“虽然有心,到底嘴太直,我们这琴儿有些像你。”正如探春所言:“连他姐姐(指宝钗)并这些人总不及他”,在性情上,宝琴应是“年轻心热”、聪明外露,比宝钗更为知书达礼,有其大方懂事而无其木讷沉闷,这是心胸狭窄、高傲孤僻的黛玉远远不及的。可以说,贾母宠爱黛玉因其母,疼爱钗、琴因其性情。
五十回中,贾母借故细问宝琴“年庚八字并家内景况”。五十七回中紫鹃笑说:“年里我听见老太太说,要定下琴姑娘呢。不然那么疼他?”这至少说明贾母早已不再考虑宝黛婚事的可能性了。同在七十五回中,薛姨妈还有些疑惑:“(老太太)不如把你林妹妹定与他(指宝玉),岂不四角俱全?”这也就是说,贾母几乎没脱口提及过宝、黛婚事,顶多考虑过一时罢了。
换一个角度讲,贾母是不能容忍宝、黛二人自由恋爱的。在五十四回,贾母听书时评到:“(小姐)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是佳人?”,“如今眼下真的,拿我们这中等人家说起,也没有这样的事……所以我们从不许说这些书,丫头们也不懂这些话。”可见,贾母对那些不顾礼义、对婚姻大事自己作主、追求真正爱情的年轻人是深恶痛绝的 。她怎么能容忍自己的两个心肝在自己眼皮底下日久生情、眉来眼去呢?
另外,黛玉自幼多病、身虚体弱,有“不足之症”。故贾母更为关爱,这也不得不让贾母考虑再三,因此很难成为最佳的孙媳人选。这是笔者私下推测,但也基本符合情理。
实际上,贾母一直考虑宝钗是否合适,见到更为优秀的宝琴后,才暂时将宝钗置于一边。二十二回中,贾母喜宝钗“稳重和平”,故与她作生日。三十五回中,贾母当着众人的面夸宝钗,“从我们家四个孩子算起,全不如宝丫头。”假如“四个女孩”中包括黛玉,就暗含了贾母在两人性格上“贬黛取钗”。更值得深味的是王夫人的话——“老太太时常背地里和我说宝丫头好,这倒不是假话。”这句话说到了要害。贾母常暗中和王夫人谈及宝钗的优点,用意不言而喻。
贾母与宝钗过生日也很能说明问题。前八十回中贾母只和宝钗 凤姐二人作过生日。她如何疼爱宝玉黛玉 凤姐均不过分,但亲自给血缘极其疏远的宝钗过生日,很难归结为一时的心血来潮,极有可能有其目的性。联系她常背后向王夫人夸宝钗,就不难看出一些东西来。
另外,一些其他因素也可以考虑在内,如贵妃(元春)暗地里的指示(端午节赐礼)。宝钗须与有玉的结婚一事也是无人不知。这些因素也影响到贾母最后作出“舍黛取钗”的选择。
本人愿与大家共同讨论,请发信至 yuyunyan2003abc@yahoo.com.cn
注:
1. 只举一例:文中说“贾母既然否定了薛宝钗,宝玉的婚事当然是非林黛玉莫属了。”此话甚怪,贾母后来疼爱宝琴并问其“年庚八字并家内景况”即是反例。
2. 实际上,“舍黛取钗”仅指贾母在宝玉婚事上,而在个人感情上,贾母从未“舍黛取钗”,一直很疼爱黛玉。曾文没有理清这个问题。
3. 宝玉婚事这一问题极其复杂,本文仅就前八十回有关内容进行论述,不再讨论佚稿中的宝玉婚事。后一问题可参考《学刊》89年第三辑,周岭《甄、贾宝玉婚事证析》。
4. 分别为二十五回中凤姐的玩笑,二十九回中张道士提亲,五十回中贾母细问宝琴,五十七回中薛姨妈的谈话,六十六回中兴儿的谈话。
5. 所引原文均根据《红楼梦》校注本(人民文学出版社,96年12月北京第2版)
6.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年7月修订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