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夷待访录》是启蒙思想名著。明清间黄宗羲著。写于清康熙二年(1663),乾隆年间列为禁书,嘉庆间初刻本印行。有慈溪二老阁初刻本,清末顾氏《小石山房丛书》本,民国初年薛凤昌《黎洲遗著汇刊》本,1955年北京古籍出版社标点本,1981年中华书局重印本。“明夷”取自于 《周易》第五爻 “箕子之明夷”句,意谓箕子是个有智慧的人却逢纣之恶,处在昏暗患难地位。作者以此自况,故以名书。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梨洲,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明清之际思想家、史学家。父尊素,为东林党名士。自幼受父影响,19岁入都为父讼冤,以铁锥击伤仇人由是知名。明末参与 “复社”反对宦官权贵的斗争。清兵南下,号召乡里义勇,与诸人立 “世宗营”,据四明山结寨防守,被明鲁王任命为左都御史等职。明亡后,闭门著述,屡拒清廷征召。学问渊博,史学成就尤大,所著 《明儒学案》,开浙东史学研究之先河。曾与孙奇逢、李颙并称 三大儒。另著有《易象学数论》、《律吕新义》、《孟子师说》、《四明山志》、《大统法辨》、《宋元学案》、《南雷文定》等,后人编有 《黄梨洲文集》。
《明夷待访录》全书1卷。20章。主要篇目有《原君》、《原臣》、《原法》、《置相》、《学校》、《取士》、《建都》、《方镇》、《田制》、《田赋》、《兵制》、《财计》、《胥吏》、《阉宦》 等。
本书尖锐地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指斥封建君主把天下当作“一人一姓”的私有物,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因为君主 “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认为真正的天下大公,就是 “兆人万姓”都能各遂其利。理想的政治,应是“天下为主,君为客”,君主“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 《原君》)。他认为君主制度下的官吏,“视天下人民为人君囊中之私物”(《原臣》),是替君主“奔走服役”的“仆妾”。这种不合理的君臣关系应废除,臣子对皇帝不应盲从,做官应该 “为天下,非为君也; 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原臣》)。
《原法》篇认为,君主制度是历代皇帝出于自己的“利欲之私”,炮制出来的“一家之法”的“非法之法”,它束缚天下人的手足,就是“能治之人”,也难以摆脱封建法制的羁绊;唯有打破封建的一家之法,才能产生“天下之法”。
《置相》、《学校》等篇提出了限制君权的主张。认为丞相制度不能废,让丞相同皇帝“便殿议政”、“同议可否”; 学校是影响舆论、批评时政、分辨是非、监督皇帝官吏的议政机关,一切大政方针,都应出于学校。
《财计》、《田制》、《田赋》等篇阐述了经济理论。主张废止金银货币,认为货币单位不统一,有碍商品流通,应铸造发行统一的铜币,以畅“公私之利源”。他还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求,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土地制度方面,主张在恢复“井田制”的形式下,按户平均授田,赋税平均负担。分田后的剩余土地由富民占有,以免 “困苦富民”。
《明夷待访录》深刻地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民主思想的主张,在当时就获得了高度评价,顾炎武说:“读之再三,于是知天下之未尝无人,百王之敝可以复起,而三代之盛可以徐还也”(《与黄梨洲书》)。这些激烈的思想言论对两百年后的维新运动和旧民主主义革命运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近人梁启超说:“我们当学生时代,《明夷待访录》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我自己的政治活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最深。”“此书光绪间,我们一班朋友曾私印许多送人,作为宣传民主主义的工具”(《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