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学著作。二卷。唐王玄览讲述,门人王大霄集录。成书于唐代。
王玄览,俗名晖,法名玄览。生于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卒于武则天神功元年(697年)。广汉绵竹(今属四川)人。三十余岁,与乡友去茅山学道。途中觉同行者皆非仙才,遂归故里。感叹长生之道无可共修。四十九岁,益州(今四川成都)长史李孝逸召见,深受敬重。后为道士,隶籍至真观。士人道士多仰慕其学,常相与谈经问道。六十余岁,行恒坐忘行心。后因故坐狱一年,于狱中沉思作《混成奥藏图》。友善及门徒私号“洪元先生”。逝世后,弟子王大霄集诸门徒私记言论,分为两卷,题名《玄珠录》。另外有著作《真人菩萨观门》、《九真任证颂道德诸行门》、《老经口诀》、《遁甲四合图》等,今皆不存。
该书卷首为王大霄序,大抵言其师生平行事,谓王玄览少时常为乡人预言吉凶寿夭,人多信之。长而二教经论悉遍披讨,贯通道释二家。正文二卷,凡收录语录一百二十余则,但有些片断不太完整,行文颇似谒语,但所谈内容颇具心裁。该书中,把道分为“常道”,“常道”有不可道之“道”与可道之“道”两种。不可道之“道”生天生地,可道之“道”则生化万物。在道与物的关系上,谓寂然不动的“道”化生出变化不定的万物,然而,道虽化生了万物,但道本身并没有什么损减。又说,道与物是同时产生的,因为有了万物的伊始,所以才感知道的存在。在道与众生的关系上,认为既是生成,又是相因。曰“众生禀道生,众生非是道。”又说,法本由人起,法本由人灭。没有人的知见,就什么也不存在了。该书还讨论了心与境、眼与色的关系。曰心中本无先验的知识,知识是思维器官(心)接受外界刺激,在认识其对象的过程中产生的。在眼与色上,谓 “将眼对色,则生一见”、“见若属于眼,无色处能见”、“眼摇见物摇,其物实不摇,眼静见物静,其物实不静。为有二眼故,见物有动静。二眼既也无,动静并不有。”认为现实事物的存在和不同历史时期的万事万物都存在于心念之中。曰空见与有见,并在一心中,此心若也无,空有之见自然不会存在。在谈到古事、今事与心念的关系时说: 如果过去的事情存在于今天人们的意念里,那么过去的就不成其为过去,未来也不成其未来。在修道方面,认为阻碍得道的魔力在于人有知见。要修道必须先除灭知见,一切众生欲求道,当灭知见,知见灭尽,乃得道矣。在除灭知见中,还强调了死的重要,曰众生死灭后,知见自然灭,何假若劝修,强令灭知见。
其书佛道二理并融,论道物、真妄、体用、空有、动寂、心性等道教理论问题,系唐人道书中融通释道二教的典型。是研究唐代道教思想理论的重要经典。
本书收录于《正统道藏》太玄部。《宋志》录有《玄珠要诀》一卷、《玄珠握鉴》三卷、《玄珠录要》三卷,不著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