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三国诗词《吉平之死》原文及赏析

  汉朝无起色①,医国有称平②:

  立誓除奸党,捐躯报圣明③。

  极刑词愈烈,惨死气如生。

  十指淋漓处④,千秋仰异名⑤。

  【释词】

  ①起色:好转的样子。这里指东汉政权朝纲日毁,皇权衰落,战争纷起,民不聊生。故谓之“无起色”。

  ②称平:小说介绍:“此医乃洛阳人,姓吉,名太,字称平,人皆呼为吉平,当时名医也。”小说家将他虚构进董承反曹集团。《三国志·曹操传》记载:“汉太医吉本与少府耿纪、司直韦晃等反。”董承事件发生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正月,耿纪、韦晃事件发生在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中间相隔十九年。吉平与吉本是字形相近而误呢,还是两个人物,无史可稽。

  ③圣明:封建社会对皇帝的代称。

  ④淋漓:形容鲜血湿淋淋往下滴。

  ⑤异名:异乎寻常的名声。

  【赏析】

  董承受诏除贼心切,感愤成疾。汉献帝令太医吉平前去医治。吉平窥视到董承的真情,其病是报国杀贼,朝夕虑心,忧思成疾,便主动要求协助董承除掉曹操,并设下用毒药结果曹操性命的密谋。不料,此事被董承家奴庆童告密。曹操故意召吉平治病,事泄。曹操用毒刑拷打吉平致死。

  吉平之死,嘉靖本《三国演义》也有一首五言诗,与毛氏本词句不同,且文意浅陋粗略。“奋然兴义胆,应不为功名。嚼指图曹贼,捐躯救董承。有谋亲进药,岂惧独曹刑。至死心如铁,谁人似吉平。”

  从两首诗对照来看,嘉靖本这首诗着重突出吉平的“义胆”,具体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敢图曹贼,扯耳灌药;二是牺牲自我,保护董承;三是遭受酷刑,视死如归。颂扬了吉平的胆略、人格和勇气。而毛氏本这首诗则把笔墨放到了吉平的“忠义”上,国朝倾颓,匹夫有责。一个御医身上充满大丈夫的伟岸,当其被断掉九指,还表现出有口吞贼、有舌骂贼的刚烈举止。“极刑词愈烈,惨死气如生”,最后“捐躯报圣明”。可见,从一首诗的修改上可以看出毛宗岗强调的不只是吉平的“义胆”,而更重要的是这“义胆”报效的是皇上,是忠义的精神。其行文的笔墨点点滴滴、时时处处都离不开他的正统思想。吉平为维护汉献帝的正统,所以被毛宗岗高度评价:“上医医国,其吉平之谓乎?若吉平者,不愧为太医矣。”所以首联开头便说:“汉朝无起色,医国有称平。”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赏析  赏析词条  诗词  诗词词条  原文  原文词条  三国  三国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