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幼学琼林《器用》原文及翻译

  器用

  【原文】

  一人之所需,百工斯为备[1]。但用则各适其用,而名则每异其名[2]。管城子、中书君,悉为笔号;石虚中、即墨侯,皆为砚称[3]。墨为松使者,纸号楮先生[4]。纸曰剡藤,又曰玉版;墨曰陈玄,又曰龙脐[5]。共笔砚,同窗之谓;付衣钵,传道之称[6]。笃志业儒,曰磨穿铁砚;弃文就武,曰安用毛锥[7]。剑有干将镆铘之名,扇有仁风便面之号[8]。何谓箑,亦扇之名;何谓籁,有声之谓[9]。

  【注释】

  [1]百工:各种工匠。斯,乃,就。

  [2]用则各适其用,而名则每异其名:器物的用处各不相同,所以它们的名称也各不相同。

  [3]管城子、中书君:在唐代韩愈所写的《毛颖传》中,主人公毛颖就是毛笔的化身。秦始皇时,大将蒙恬征伐中山,俘虏了毛颖,把他献给了秦始皇。秦始皇封毛颖管理城市,封号为“管城子”。后来毛颖升为中书令,秦始皇称他为“中书君”。石虚中、即墨侯:唐朝人文嵩,曾经写《即墨侯石虚中传》,把砚拟人化。文中主人公石虚中,字居默,隐居不仕,后来被封为即墨侯。

  [4]松使者:松烟用于制墨。传说唐玄宗有一天看见书桌上一块墨中有一个小道士,像苍蝇一般大小,便大声呵斥他。小道士说:“我是墨的精灵,墨松使者也。”楮(chǔ)先生:在韩愈的《毛颖传》中,毛颖与一位朋友楮先生形影不离,“楮先生”即纸的化身。楮,一种落叶乔木,树皮是制造桑皮纸和宣纸的原料。

  [5]剡(shàn)藤、玉版:古代浙江剡溪出产一种古藤,是非常好的制纸原料,制成的纸称为“剡藤”或“剡纸”,负有盛名。又有一种宣纸,坚致精良,洁白如玉,叫做“玉版”。陈玄、龙剂:在韩愈的《毛颖传》中,毛颖、陈玄、陶泓、楮先生四人是至交好友,分别代指“文房四宝”笔、墨、纸、砚。“龙剂”是唐玄宗所用的一种墨。北宋年间,用油烟加入脑麝金箔制作御墨,也称为“龙香剂”。

  [6]同窗:同学。付衣钵:佛教僧尼的袈裟和食器称为“衣钵”,我国禅宗师徒间道法的传授,常付衣钵为信证,称为衣钵相传,后泛指师传的学问、技能。

  [7]笃志业儒:下定决心以儒学为业。笃志,志向专一不变。笃,忠实,一心一意。磨穿铁砚:把铁铸的砚台都磨穿了。比喻读书用功,有恒心。安用毛锥:哪里用得上毛笔。毛锥,指毛笔,以束毛为笔,形状如锥。

  [8]干将、镆铘:相传春秋末年,干将、莫邪夫妇历时三年,铸成雌雄宝剑各一把,就用他们的名字来命名。镆铘,同莫邪。仁风、便面:仁风,即仁德之风;古代美化帝王或地方长官的颂词,奉承其恩德像风一样;便面,古代用来遮脸的扇状物。

  [9]箑(shà):扇子。籁:从孔穴中发出的声音,后来泛指一切声响。

  【译文】

  凡是一个人生活中所需要的各种器物,需要各种技能的工匠制造才能准备齐全。但是器物的作用各不相同,所以它们的名称也就各不相同。“管城子”和“中书君”,都是毛笔的别号;“石虚中”和“即墨侯”,都是砚台的名称。墨又称做“松使者”,纸又号称“楮先生”。纸称做“剡藤”,又叫“玉版”;墨称做“陈玄”,又叫“龙剂”。“共笔砚”,是同学的称谓;“付衣钵”,是师傅传授弟子学问的称谓。下定决心把儒学当作学业,称做“磨穿铁砚”;放弃文学,改学武艺,就说“安用毛锥”。宝剑有“干将”和“镆铘”这样两个名字,扇子有“仁风”和“便面”这样两个名号。什么称之为“箑”?也是扇子的名称;什么称之为“籁”?它是对一切声音的称谓。

  【解读】

  众所周知,“文房四宝”是指纸、墨、笔、砚四类书画用具,是古代文人书房中必备的四件宝贝。但是,关于“文房四宝”之名的起源未必人人皆知。“文房四宝”之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历史上,“文房四宝”所指之物屡有变化。在南唐时,“文房四宝”特指诸葛笔、徽州李廷圭墨、澄心堂纸,江西婺源龙尾砚。自宋朝以来“文房四宝”指湖笔(浙江省湖州)、徽墨(安徽省徽州)、宣纸(安徽省宣州)、端砚(广东省肇庆,古称端州),它们大多独具一格,既表现民族的风俗,又为世界文化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们不仅具有实用价值,也是融绘画、书法、雕刻、装饰等为一体的艺术品。2007年,中国科学院科技史所、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原文】

  小舟名蚱蜢,巨舰曰艨艟[10]。金根是皇后之车,菱花乃妇人之镜[11]。银凿落原是酒器,玉参差乃是箫名[12]。刻舟求剑,固而不通;胶柱鼓瑟,拘而不化[13]。斗筲言其器小,梁栋谓是大材[14]。铅刀无一割之利,强弓有六石之名[15]。杖以鸠名,因鸠喉之不噎;钥同鱼样,取鱼目之常醒[16]。兜鍪系是头盔,叵罗乃酒器[17]。短剑名匕首,毡毯曰氍毹[18]。琴名绿绮、焦桐,弓号乌号、繁弱[19]。香炉曰宝鸭,烛台曰烛奴[20]。

  【注释】

  [10]蚱蜢:一种体型小而轻的虫子。艨艟(ménɡ chōnɡ):古代的战舰名称。

  [11]金根:以黄金装饰的车,多为皇后、太后乘坐。菱花:古代铜镜在阳光照射下发出的光影像菱花。

  [12]银凿落:以镂刻金银为装饰的酒盏。玉参差:镶玉的无底排箫。一说即玉笙。

  [13]胶柱鼓瑟:用胶把柱粘住以后奏琴,柱不能移动,音调就无法调整。柱,瑟上动琴弦以调节声音高低的短木。

  [14]斗筲(shāo):两种很小的容器。斗,容十升。筲,容一斗二升。

  [15]铅刀:铅制的刀。铅质软,制作的刀不锐利,故比喻无用的人和物。强弓:强硬有力的弓。石(dàn):古代重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古代测量弓的强度也用石作单位。

  [16]杖以鸠名:古代杖头刻有鸠形,故称“鸠杖”。钥同:钥匙。

  [17]兜鍪(móu):头盔。叵罗:一种敞口的浅杯。

  [18]毡毯:毛毡制成的毯子。氍毹(qú shū):毛织的布或地毯。

  [19]绿绮、焦桐:古琴名。乌号:相传黄帝得道成仙的时候,乘坐一条龙,大臣举起弓射龙,想要让黄帝下来,但是没有成功。百姓望着黄帝升上天空,抱着那把弓放声大哭。那把弓被后世称为“乌号”。繁弱:古良弓名。

  [20]宝鸭:古人香炉常做成鸭形。烛台:插蜡烛的器具。烛奴:唐朝申王李成义晚上宴请客人,用龙檀木雕成小孩形状,穿上绿衣袍,站在宴席旁持蜡烛,称为“烛奴”。

  【译文】

  小船轻而小,命名为“蚱蜢”;巨大的战舰可以撞击敌船,称做“艨艟”。“金根”是指皇后、太后乘坐的车子;“菱花”指女子梳妆用的铜镜。“银凿落”原本是一种盛酒的器皿;“玉参差”就是镶玉排箫的名称。“刻舟求剑”,是讥讽固执愚笨而不知道变通的人;“胶柱鼓瑟”,这是嘲笑人拘泥固执而不懂得变化。“斗筲”是说人的器量狭小;“梁栋”是说人才能出众。铅刀即使第一次拿来切割任何东西都不够锋利,强弓有“六石”这样的名称。拐杖用“鸠杖”命名,是因为鸠鸟吃食物不堵喉咙,用来祝福老人饮食不噎;门锁的钥匙制成鱼的形状,是因为鱼昼夜都不闭眼睛,取鱼眼能常醒守护的意思。“兜鍪”就是古代士兵所戴的头盔;“叵罗”就是古代饮酒的杯子。短剑名叫“匕首”;毡毯称做“氍毹”。古代名琴名叫“绿绮”、“焦桐”,良弓称做“乌号”、“繁弱”。香炉又叫“宝鸭”,烛台又叫“烛奴”。

  【解读】

  “刻舟求剑”是一则古老的寓言,典出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又名《吕览》):说的是有个楚国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江中,他在船上刻下记号,说:“这就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当船停下时,他才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遍寻不获。“刻舟求剑”这则寓言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后引申成墨守成规不懂变通之意。“刻舟求剑”这则寓言也告诉普通人: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想问题和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是不行的;讽刺了片面、静止,不知变通和墨守成规的人。在现在的时代,社会在日新月异地发展,我们也应该积极进取,与时俱进,否则不仅得不到收获,而且还会被时代所淘汰。

  【原文】

  龙涎、鸡舌,悉是香名;鹢首、鸭头,别为船号[21]。寿光客是妆台无尘之镜,长明公是梵堂不灭之灯[22]。桔槔是田家之水车,袯襫是农夫之雨具[23]。乌金,炭之美誉;忘归,矢之别名[24]。夜可击,朝可炊,军中刁斗;云汉热,北风寒,刘褒画图[25]。勉人发愤,曰猛着祖鞭;求人宥罪,曰幸开汤网[26]。拔帜立帜,韩信之计甚奇;楚弓楚得,楚王所见未大[27]。董安于性缓,常佩弦以自急;西门豹性急,常佩韦以自宽[28]。

  【注释】

  [21]龙涎:原是抹香鲸病胃的分泌物,类似结石,从鲸体内排出,漂浮海面或冲上海岸,香气持久,非常名贵。鸡舌:即丁香,可治口气。古代官员上殿奏事,口含鸡舌香,说话时气味芬芳。鹢(yì)首:古代船头画鹢鸟,故称“鹢首”。鹚,一种水鸟,能飞得很高。鸭头:船头像鸭头的一种大船。

  [22]寿光客:唐朝司空图作《容城侯传》,把镜子拟人化,名为金炯,因为明察被封为容城侯,也称为“寿光先生”。长明公:寺庙里点燃灯烛供奉在佛像前,昼夜不灭,称“长明灯”。梵堂:佛教寺庙。梵,用来称呼与佛教有关的事物。

  [23]桔槔(ɡāo):井上汲水的工具。水车:旧式灌溉机械。袯襫(bó shì):古时农夫穿的蓑衣之类的防雨服。

  [24]矢:箭。

  [25]刁斗:古代行军用具,斗形有柄,铜质。刘褒:东汉桓帝时画家。

  [26]猛着祖鞭:西晋刘琨与祖逖是朋友,听说祖逖受到重用,刘琨给亲戚朋友们写信说:“我每天枕着武器睡觉等天亮,希望能杀敌报国,常常担心祖逖比我先着鞭。”着鞭,着手进行,开始做。幸开汤网:商汤见到野外有人设网捕猎并祈祷说:“天下四方的猎物都到我的网里来。”认为太过分了,于是张开网的三面,只留下一面。诸侯们都说:“汤的恩德太高了,连禽兽都受到他的恩惠。”

  [27]拔帜立帜:指取而代之。汉将韩信进攻赵国,背水列阵以引诱赵兵,另派三千骑兵,各拿一面红色的旗帜,躲在山后等着。赵兵一出击,汉军就假装战败,扔下鼓和旗帜逃跑了。赵军追击,躲着的轻骑偷袭赵营,拔掉赵国的旗帜,换上汉军的旗帜。赵军只见到处是汉军旗帜,惊慌失措,被汉军打败。楚弓楚得:形容虽然有损失但是利益没有外溢。春秋时楚共王出游,将宝弓丢失了,他手下的人要去寻找,楚王说:“不用了,楚人失弓,楚人得之,又何必去找呢?”据说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情后讥笑说:“楚共王的胸怀还不够开阔呀!为什么不说‘人遗弓,人得之’呀,何必是楚呢?”

  [28]董安于:春秋时晋国赵简子的家臣。性情迂缓,所以常佩戴着弓箭提醒自己保持紧张。西门豹:战国时魏国人,性情急躁,常佩戴着熟牛皮来提醒自己不要性急。韦:熟牛皮。

  【译文】

  “龙涎”和“鸡舌”,都是香料的名字;“鹅首”和“鸭头”,都是船只的别号。“寿光客”说的是梳妆台上没有尘埃的宝镜;“长明公”说的是佛堂里永不熄灭的长明灯。“桔槔”是农民用来取水的工具,“袯襫”是农民遮雨的雨具。“乌金”是煤炭的美称,“忘归”是箭的别名。夜间可以用来敲击巡更,白天可以用来做饭,这说的是古代军队中使用的刁斗;画“云汉图”,人们看了就觉得热,画“北风图”,人们看了就觉得冷,这说的是东汉刘褒所画图的神奇。勉励别人发愤图强,就说“猛着祖鞭”;请求别人宽恕自己的罪过,就说“幸开汤网”。“拔帜立帜”,说的是韩信所用的计策非常神奇;“楚弓楚得”,说的是楚王的见识还是不够远大。董安于性格缓慢,于是常常佩戴弓弦,来使自己迅捷起来;西门豹性格急躁,于是常常佩戴熟牛皮,来使自己松缓一些。

  【解读】

  “董安于性缓,常佩弦以自急;西门豹性急,常佩韦以自宽。”说的是人的性情可以通过后天的修炼、雕琢,更加完美。春秋末,晋国赵简子的家臣董安于,性子迟缓,经常佩戴着弓弦,因为弦是紧绷的,因此用来提醒自己保持紧张;战国魏国邺令西门豹,性子急躁,经常佩着牛皮,因为牛皮比较柔韧,因此用来提醒自己要放宽缓一些。这是他们修炼自己性情所用的器物,利用器物的作用、性质来影响自己,促使自身不断进步。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借鉴他们这种方法,来不断提升自己的性情。

  【原文】

  汉孟敏尝堕甑不顾,知其无益;宋太祖谓犯法有剑,正欲立威[29]。王衍清谈,常持麈拂;横渠讲易,每拥皋比[30]。尾生抱桥而死,固执不通;楚妃守符而亡,贞信可录[31]。温峤昔燃犀,照见水族之鬼怪;秦政有方镜,照见世人之邪心[32]。车载斗量之人,不可胜数;南金东箭之品,实是堪奇[33]。传檄可定,极言敌之易破;迎刃而解,甚言事之易为[34]。以铜为鉴,可整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35]。

  【注释】

  [29]甑(zènɡ):古代一种瓦制炊器。犯法有剑:宋太祖赵匡胤问臣子李蒙进:“后周庄宗英明勇武,为什么他的国家却不长久?”李蒙进回答说:“庄宗政令不能推行,赏赐毫无节制。”宋太祖叹息说:“我现在对待士兵,固然不吝啬赏赐,但是假如触犯了法令,朕只有用剑对待了。”

  [30]王衍:西晋大臣,喜欢谈论老庄,言论随时更改,时人称为“口中雌黄”。清谈:清雅的谈论。魏晋时期一些士大夫崇尚虚无,喜欢空谈哲理,不务实际。麈(zhǔ)尾:古人用来驱虫、掸尘的一种工具。后来成为名流雅器,人们清谈时必执麈尾,不谈时也常拿在手中。横渠:指北宋哲学家张载,是凤翔郡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讲易:张载成为理学大师,常在关中讲《易经》,前来听讲的人非常多。拥皋(ɡāo)比:靠着虎皮坐席。拥,环围。皋比,虎皮。

  [31]尾生:战国时鲁人。楚妃守符:春秋时楚昭王出游,把夫人留在渐台之上,约定说:“我召见你,必定会带信符来。”后来楚王听说江水上涨,派遣使者去迎接夫人。使者忘记带信符,夫人不肯跟随离开。使者回去取信符,结果江水上涨,夫人被淹死了。

  [32]燃犀:传说晋代大将军温峤有一次路过牛渚矶,听见水底下有音乐声,于是点燃犀牛角,看见水下的各种鬼怪。方镜:传说秦始皇有一面方镜,可以照见人的肝胆,凡是有邪心的宫女,用镜子一照,无不胆悸心动。

  [33]车载斗量:用车载,用斗量。形容数量很多,不足为奇。载,装载。南金东箭:古代认为南方的金石和东方的竹箭都是华美贵重的东西。金,黄金。箭,一种细小坚实可做箭杆的竹子。

  [34]传檄可定:不待出兵,只要用一纸文书,就可降服敌方,安定局势。檄,讨敌文书。迎刃而解:劈竹子时,头上几节一破开,下面的顺着刀口就裂开了。

  [35]以铜为鉴:唐朝大臣魏徵去世后,唐太宗叹息道:“用铜做镜子,可以端正衣服帽子;以历史为镜子,可以知道兴盛更替;以人为镜子,可以清楚自己的得失。朕曾经有这三种镜子,防止自己犯错误,现在魏徵去世了,我的一面镜子没有了。”

  【译文】

  东汉孟敏曾经将挑着的甑坠落在地上摔破了,他连头也没回,知道看了也是于事无补;宋太祖赵匡胤说,谁敢触犯我的法律,我就用手中的剑制裁他,正想借此树立权威。王衍喜欢清谈,手里经常拿着一柄麈尾;张载讲授《易经》,每次都靠在虎皮坐席上。尾生因不愿违背与女子的约定,抱着桥柱被上涨的河水活活淹死,这是固执不知变通;楚昭王夫人坚守“召必以符”的约定,大水将至也不肯离开,最终水淹台塌而亡,她的坚贞诚信值得载入史册。温峤点燃犀牛角,照见了水族中的妖魔鬼怪;秦始皇嬴政有面方镜,可以照见世人的邪恶之心。三国时吴国的赵咨出使魏国,魏文帝很赏识他,问吴国像你这样的人有多少,赵咨说,像我这样用车载、用斗量的人,数也数不尽;西南华山的金石,东南会稽的竹箭,都是珍奇的物品,后来就比喻为杰出的人才。“传檄可定”是说敌人极容易被打败;“迎刃而解”是说事情很容易解决。用铜做镜子,可以整理衣冠;用历史做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盛与失败更替的缘由。

  【解读】

  《新唐书·魏徵传》中有这样一段富有哲理的话:“帝后临朝叹曰: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知得失。朕保此三鉴,以防已过。今魏徵逝,一鉴亡矣。”唐太宗李世民执政时善于听取各种献议,他深谙“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之理。他的直谏大臣魏徵曾经进谏数十次,直言其过,规劝太宗宜内自省,居安思危,察纳雅言,择善而从。魏徵去世,太宗亲自吊唁,失声痛哭。后来“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成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至理名言,鞭策他自己创造了“贞观盛世”的政绩,也告诉人们用铜镜、历史、别人这三面镜子,可以查摆、映射、警示自己,做到不断自我完善、提升自我。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幼学琼林《器用》原文及翻译  幼学  幼学词条  琼林  琼林词条  器用  器用词条  原文  原文词条  翻译  翻译词条  
感想

 狂人日记读后感600字

《狂人日记》读后感推荐度:《狂人日记》读后感推荐度:金锁记读后感推荐度:哈姆雷特读后感推荐度:围城读后感推荐度:相关推荐狂人日记读后感范文600字时间如快马般匆...(展开)

感想读后感

 《小青石》读后感(三篇)

 小青石读后感(一)  我最喜欢的一篇课文就是小青石,因为我从中获得了不少收益。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为人民服务使人活得才有意义。  小青石在河滩上过着平静又舒服...(展开)

感想

 《边城》读后感

【精】《边城》读后感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边城》读后感,希...(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