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歌《长相思》原文及赏析
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如素愁不眠。
赵瑟初停凤凰柱①,蜀琴欲奏鸳鸯弦②。
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③。
忆君迢迢隔青天。
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
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
“长相思”本汉代诗中之语,六朝时始以名篇,属乐府 《杂曲歌辞》,内容多为抒写女子对从军在外的丈夫的思念,每每以 “长相思”三字发端并结尾。与乐府诗相比,李白这首《长相思》 在形式上已有所突破,首尾并未出现“长相思”的字眼;就内容而言,所抒写的恋情亦带有与六朝不同的时代特点。
本诗以思妇自叙的口吻来写,读来亲切有味。诗篇以黄昏时的景色描写开头:“日色欲尽花含烟”。在我们的面前,出现了一个倚门等待、盼望夫君归来的思妇的形象。她等啊等,又是一天过去了,可是久戍边防的丈夫依然没有回家。望着西沉的夕阳,她的心是那样的忧郁,暮霭中的花儿蒙着水气,如含烟雾,她无心观赏。这朦朦胧胧的景色,莫非就是她迷惘心理的形象写照?“月明如素愁不眠”,那象白绢一般皎洁的月亮升起来了,月光透过窗户照到她的床上,她辗转反侧,久久也难以入眠。离愁别恨已伴随着她度过多少不眠的夜晚,而这样的生活何日才是尽头?
百无聊赖之际,独守空房的主人公想到弹琴奏乐以排忧解愁:“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在诗人的笔下,“赵瑟”、“蜀琴”对举而出,一曲方罢而一曲又起,既说明思妇能弹善奏,有良好的音乐素养,又写出她想念郎君,情思绵邈无尽。瑟柱与琴弦前冠以 “凤凰”、“鸳鸯” 二词,意在表达主人公对双飞双宿、美满幸福的夫妻生活的渴望,显示她对经受过岁月考验的伉俪情爱的不可移易的忠诚。悠扬的乐曲在夜空中回荡,声声倾诉着她难以抑制的想念,寄托着她铭心刻骨的相思。
“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琴声就是心声,它充满了思妇无比真挚的情意,但是有谁能把它带给身处边塞的亲人呢?她想到了春风,那轻轻地吹拂着大地的和煦春风,会把她弹奏的乐曲送到遥远的燕然山,送到她日思夜想的丈夫的身旁。李白曾有“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劳劳亭》)的名句,在诗人的眼中,温柔的春风应是最善解人意的,因此,在本诗里,它自然成了穿越千山万水、将恩爱情侣的心紧紧连在一起的纽带。
然而,对思妇来说,幻想毕竟不是现实,他只能感叹:“忆君迢迢隔青天。”空间的阻隔加上时间的流驶给她带来的是万分的痛苦。“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诗人从眼睛——心灵的窗户落笔,描绘主人公的情态,渲染离别对她的残酷折磨,笔墨俭省而效果突出。“横波”即流盼,写女子昔日与丈夫相亲相爱时脉脉传情的眼神。谁能料到,当时充满柔情蜜意、顾盼生辉的眼睛,如今却成为伤心之泪汩汩流出的泉源。强烈的反差刻划出主人公内心无以名状的痛苦,寄寓了作者对千千万万思妇的遭遇的深切同情,也暗含着对最高统治者穷兵黩武的 “开边”政策的不满和谴责。
在诗的末尾,作者进一步渲染思妇的离愁别恨:“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主人公被无尽的相思已折磨到了肝肠寸断的地步,随着对痛苦的承受趋于极限,她的情感的宣泄也达到了高潮。她怀着急切的心情,向远方的亲人倾诉道: 你倘若不相信我受尽相思之苦的煎熬,那么,有朝一日你返回家中,将会看到我的容颜已憔悴成何等模样! 这是饱含着多么深挚的爱和辛酸的泪的自白啊!
李白的一生主要是在唐代开元和天宝年间度过的。这一段岁月里,统治阶级多次发动过对边疆少数民族的不义战争,为此征调了大量的兵力,造成了无数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悲剧。杜甫在 《兵车行》 中曾讽刺地写道:“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本诗虽未直接写到战争,但是通过描写思妇盼夫不归、泣涕涟涟的可悲境遇,含蓄地抨击了统治者拓边耀武,一意孤行,置百姓生死别离于不顾的可鄙行径,流露出诗人强烈的爱憎和鲜明的正义感。在男女不平等的封建社会里,李白给予饱受别离孤居之苦的女性以满腔的深厚的同情,实属难能可贵。
本诗先以 “花含烟”和 “月明如素”的美丽景色反衬思妇之凄苦悲凉,继以思妇的鼓瑟弹琴表现其对征夫的思念,又凭春风传曲的想象抒写思妇的心愿,末借思妇的眼睛,用对比和夸张的手法传神地刻划其心态,塑造出一个感情挚烈、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显然,善于调动各种艺术手段以深刻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是这篇作品成功感人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