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从“败家子”到身家600亿,“旺旺之父”蔡衍明如何超越郭台铭

从浪荡青年、败家子到如今的台湾首富,蔡衍明的创业生涯并不平坦,但最终他用事实证明,自己不会输。

在2016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上,旺旺集团董事长蔡衍明蝉联台湾首富,而大名鼎鼎的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再度位居其后。

靠卖米果这样的零食,蔡衍明实现了百亿梦想。从浪荡青年、败家子到如今的台湾首富,蔡衍明的创业生涯并不平坦,但最终他用事实证明,自己不会输。

“我祖父很有钱,我爸爸也很有钱,我也有一些钱。”蔡衍明说。

只是,蔡衍明远比他的祖父、父亲有钱。在2016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上,旺旺集团董事长蔡衍明蝉联台湾首富,而大名鼎鼎的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再度位居其后。

和许多出生贫寒、在饱受人生苦楚后奋发图强的富豪们迥然不同,从小不爱读书,浪荡于花花世界的蔡衍明,只因自尊心受挫,怕看到别人瞧不起自己的眼神,因而“性情大变”,一夜之间开悟又开挂,自此开始走上了人生的巅峰。

先来说说蔡衍明起家的故事。蔡父蔡阿仕本是台北富甲一方的大商人,1976年时接手了友人经营食品代工与外销的宜兰食品厂。或许是看到自己的老幺整天无所事事,想调调其脾性,蔡父便将食品厂甩手塞给了蔡衍明。

时年19岁的蔡衍明,当惯了公子哥自然是心高气傲,虽然没有任何商业和管理的经验,也根本看不懂财务报表,但蔡衍明却做出了一个颇为大胆的决定——不再做代工外销,要做自己的品牌产品。

“代工要看别人的脸色,要被压价,甚至随时都可能踢你出局。”蔡衍明决定做自己品牌的逻辑就是这么简单,后来红遍天下的“旺仔”形象正是在那个时候设计出来的。不过,照葫芦画瓢学别人打品牌、做内销,蔡衍明没有迎来预料中的成功,相反还赔光了宜兰食品厂的全部家底。

人生中的初尝失败让蔡衍明情绪极度低落,很长一段时间,他甚至都不敢与周围、家族的人对视,他怕看到在他们眼中那个被看扁了的自己。“败家子”这个标签在蔡衍明心中已无异于插在死囚脑后的草标。

某夜,深睡中的蔡衍明梦见有狗冲自己汪汪叫,冥冥中像是在召唤自己。天尚未亮,蔡衍明便一骨碌爬起来,跑去当地供奉灵犬的八王公庙祭拜。自此以后,曾经招摇过市的蔡衍明收敛心性,像变了一个人。

一直想向世人证明自己不是败家子的蔡衍明,在米果生意上发现了机会。足足花了两年多时间软磨硬泡,年轻的蔡衍明终于从屡次给他吃闭门羹的日本“米果之父”桢计作手中,获得了米果制造技术。

就这样,宜兰食品厂变作了“旺旺”食品厂,蔡衍明的米果生意发达之后,去那家八王公庙祭拜的香客便络绎不绝了起来。

凶猛的“旺仔”

幼年时,蔡衍明就说过“在街头看一年,胜过读三年书”。

或许正是因为从小就喜欢站在街上,站在人流中观察世界,没有多少定式思维的约束,才让蔡衍明在商业领域一出场就敢打出不同的牌,又能在败绩中一念觉悟。

其实,无论米果起家的故事怎么传奇,以及“旺旺”在征服台湾市场和后来席卷大陆市场的过程中的顺遂,从根本上都源于蔡衍明在机会洞察力上的天赋异禀。

1980年代是台湾经济快速发展繁荣的一个阶段,也因此休闲食品在这个年代背景下就如同今天大街小巷的咖啡馆一般,成为一种时尚潮流。

蔡衍明在观察到米果进口生意好赚,同时台湾又有良好的原材料——稻米资源的时候,立刻决定从上游制造端入手,而不是先赚快钱做大米果的进口贸易。虽然,在米果制造技术和旺旺这个自创品牌上颇费周折,但却很好的捕捉到了市场机会,更是为日后的价格竞争铺垫了基础。

1983年开始,凭借师承米果之父的技术优势,大手笔的营销投入,快速的渠道入侵,印着“旺仔”标志的米果热卖全台湾,而蔡衍明更是利用先发优势和成本优势,主动发起价格战,甚至将可口、义美等竞争对手挤压出市场,而旺旺则占据了90%以上的市场份额。

一番鲸吞蚕食之后,蔡衍明的目光投向了数倍量级的大陆市场。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中不断强调大陆市场要进一步开放,这让蔡衍明嗅到了其中机会,立刻决定投入“更刺激”的市场。

投资大陆市场,蔡衍明尽显商人的精明,先是落子更多优惠政策的内陆省份——湖南,成为其第一家台商企业,投产之后又将产品分送给上海、南京、长沙、广州等地的学校,给学生试吃,大受欢迎。紧接着,蔡衍明便发起铺天盖地的广告攻势,伴随着“你旺我旺大家旺”广告词的家喻户晓,旺旺在投产当年就创收2.5亿元人民币。

此时,米果这种类型的休闲食品在大陆几乎就是待开发的蓝海市场,眼见旺旺米果大赚特赚,康师傅等台企以及上百家大陆企业,纷纷开厂,1994年时竟有200多家厂商加入“米果大战”,也使得米果价格开始下跌。

眼见竞争者的一拥而入,蔡衍明一边再度祭出价格屠刀,推出四个副品牌迅速砸低米果的市场价格,使米果从最初的一公斤50元,骤降到1公斤5元钱。这种惨烈如“割喉”式价格战非常奏效,对手来的快,脚跟未稳就被旺旺“斩草”出局。

另一边,为了降低自身的生产成本,旺旺必须扩大在大陆生产基地的布局,蔡衍明利用彼时各个地方政府高涨的招商引资热情,低成本的完成了制造端的快速扩张。更是大大增强了旺旺的市场控制力。很快米果价格又基本恢复到了刚开始的水平,旺旺的市场地位从此再也无人能撼动。

2007年,中国旺旺营收突破了百亿元人民币。彼时,我在中国旺旺上海总部拜访蔡衍明,蔡算过这样一笔账:随便挑一个美国的米果品牌,在美国市场就能做到差不多80亿美元。中国人口是美国的4倍多,中国人的胃不比美国人的小吧?未来中国的米果市场就可能是世界第一大。所以,对于旺旺来说,百亿不是起点,千亿不是终点。

2015年,根据胡润全球富豪榜的资料显示,旺旺集团蔡衍明坐拥610亿元人民币的总资产。靠卖米果这样的零食,蔡衍明许下的“千亿”梦想,并非不可能兑现。

“荒腔走板”的跨界 

2008年,对于旺旺来说,更像是一个发展方向上的分水岭。

此前,蔡衍明一直专注于休闲食品行业,虽然旺旺集团也投资了医院、酒店、物流等产业,但食品主业的强势印记从未在旺仔形象中褪色过。

直到2008年11月,米果大王蔡衍明画风突转——以个人名义出资收购了台湾中时媒体集团旗下的《中国时报》、《工商时报》、《时报周刊》和中时电子报、中天电视台、中国电视公司,成为媒体大亨。

在食品行业闯荡30年,功成名就的蔡衍明跨界投资传媒产业,立刻引来无数的解读,有人评论这是蔡老板荒腔走板的一次跨界玩票,做得了好厨子,但能做得了文人,卖得了字吗?

更何况,中时集团是台湾最大的传媒集团之一,且不论行业的敏感性,单就这笔生意来说,彼时已经摇摇欲坠的中时集团恐怕就是行业内的顶级高手也难回天,蔡衍明自己也说这笔投资肯定是亏钱,我们可以把它当作一份公益事业。

不过,生意还是生意。面对在前东家受伤连续巨亏的中时集团,商人蔡衍明先是大刀阔斧的进行了内部整合,打通了原本各自为政的旗下媒体,极大调动起了旗下媒体的联合作战能力,一改此前的“自由之风气”。

虽然并没有在专业上有多少干预和改变,但蔡衍明在经营管理上大大加强了管控,一切以财务优先,并要求采编部门重视盈利。通过业务部门与编辑系统的整合,采编部门主管可以身兼运营部门总经理职务。通过如此这般的举措,蔡衍明一再冲击中时人过去的思维模式。

很快,这家拥有报纸、杂志、电视、网络媒体等多业态的老牌传媒集团,在名称前面加上了“旺旺”二字之后,终于摆脱了连年的巨额亏损。蔡衍明跨界传媒不但没有如外界评论的荒腔走板,反而越做越有感觉,连续并购传媒资产且处处紧跟行业的风向变化。

“过去,传统媒体掌握着十足的话语权,如今因为互联网的发达和社群媒体的兴起,让话语权有机会下放给一般百姓,有时一篇有影响力的网络文章,就有可能等同于一篇纽约时报专栏的份量;一则有争议的微信或微博的内容,也常会引发社会的热烈讨论。”

在去年乌镇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蔡衍明在“两岸四地互联网发展分论坛”上的演讲,对于“小虾也可以斗大鲸鱼”的互联网时代的描述,不难听出,传媒大亨蔡老板仍在借势新兴领域和中国大市场,期望寻找更多的机会。

不论未来旺旺能否在食品和传媒双主业的驱动之下,攀上“不是终点”的千亿规模,至少对于年近六旬的蔡衍明来说,他早已证明自己决非浪荡败家子,富可过三代。

,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郭台铭  郭台铭词条  旺旺  旺旺词条  败家子  败家子词条  身家  身家词条  超越  超越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