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领导讲话几乎都是善于用典、精于用典、活于用典,通过引典故、举例子、打比方,不仅能够增强说服力、表现力,还能让读者感受到鲜明的历史感、文化感,领导的“水平”也就在“典重文成金石声”中得到了彰显。对于大多数机关文字工作者而言,我们不是领导,但却是大量机关文稿的直接起草者。我们文稿写作同样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形象化切入,这种做法不但可以拉近讲话者与听众之间的距离,增强文章互动感;可以避免通篇“官话”的生硬,增强文章可读性;还可以通过老百姓熟悉的案例来深入浅出分析问题,增强文章说服力。如何引入案例、切入话题,是我们写作过程中费神费脑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对于初学公文写作的新手来讲,更是觉得无从下手。其实,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多学习一些高水平的领导讲话,我们不难发现,公文的切入方式是有规律可循的。笔者通过分析几十篇类似的文章,总结出了以下三种“套路”,这些“套路”可以说都是常规的思维,但是由于形象化,一直被各类领导讲话青睐。这里不妨抛砖引玉,与大家一起交流探讨。
公文形象化切入第一招:从时间上找联系
时间、地点、人物是了解写作的必备要素,其中又以时间最为关键、最易切入。通过历史上的今天、几百年前、几年前等切入形式,找到时间上对应,往往能巧妙引入主题、阐明主旨。
栗子1:某省会城市主要领导,在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开幕式上曾这么引入话题——“600多年前,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以XX为基地,完成了七下西洋的壮举,把中华大地的文化瑰宝传向世界,把世界各地的文化瑰宝带回中国,今天的XX,正在继承弘扬这种丝路精神’,密切对外交流交往,共同谱写互鉴、分享、共嬴的时代新篇章。”以600年前后的时间呼应为切入点,充分显示了该省会城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底蕴,也展现了今日该市在对外交往方面的开放精神。
栗子2:某省省委常委、地级市市委书记,前不久召开全市作风大会,会期选在3月5日,恰是农历惊蛰节气。该领导在讲话中开门见山地说,“选在惊蛰日开会,因为春雷一声万物醒,XX也到了全面复苏、抓紧行动的时候”。紧接着,该领导从惊蛰转化到谈危机感,节奏明快地指出“东看上海、西看南京、南看深圳、北看南通”,从四面八方的视角,向全市干部们释放出了满满的危机感。为了化为危机,该领导向全市党员干部宣布了新一年作风建设“三件事”:一是创立改革创新“特别奖”,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市级机关部门,每年拿出总额1000万元给予重奖。二是设立转变作风“曝光台”,对工作不实、作风漂浮的部门和个人定期曝光。三是建立营商环境“通报制”,每季度向社会公开通报服务不到位、政策不落实、企业不满意的负面典型案例。这篇以时间来切入的讲话非常直接,在疫情尚未完全结束,各地复工复产刚刚起步之时,巧妙运用时间切入,收到了极好的效果,一时刷爆朋友圈。
公文形象化切入第二招:从空间上找联系
与时间的单维度先比,空间是多维度的,可供联系的意向更多、也更容易操作。大致来说,空间的联系可以分为有形和无形两种。有形主要体现在地缘关系上,主要考虑两个地方是否空间相邻、地理要素相接。无形主要体现在呼应上,通常表现为空间区位相似、格局相近、要素相连。
栗子3(有形空间):去年一篇南京市党政代表团赴杭州学习考察的座谈会新闻报道中,该市领导的讲话作了简要报道,此次座谈会上该市领导正是用这种手法切入。该领导以“宁杭之缘”为题,谈了四个方面,第一方面就是交通相连(空间联系)。讲话中说道,“宁杭之缘”首先体现在两地交通的紧密联系,“宁杭高速、高铁等多种交通方式,让两地的联通更加畅达,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的流动更加便捷”,这种空间中找联系的讲话方式,让宁杭领导都感觉到双方交流发展取得重要成果。
栗子4(无形空间):无形主要体现在呼应上,通常表现为空间区位相似、格局相近、要素相连。这种讲话的切入方式在国家领导人出访时讲话中经常遇到,不多此处举例我们只举一个地方外出考察的例子。某市主要领导在赴瑞典考察时讲话,他认为科技创新和人文关怀是瑞典最显著的施政特点。并据此提出自己主政的城市与瑞典的联系,“XX与斯德哥尔摩虽然各在亚欧大陆两端但在科技与人文的交汇口息息相通、紧密相连”,并归纳了“科教资源与文化传统的共生是我们的鲜明底色,创新基因与人本价值的共融是我们的发展愿景,现代产业与科技企业的共振是我们的不懈追求”。每个观点都阐述了自己主政城市与瑞典在促进科技创新与人文关怀方面的相似做法,进一步拉近了两地距离。
公文形象化切入第三招:从人物上找联系
事业成功三大要素:天时、地利、人和。上文我们讨论了时间、空间,现在我们再来谈谈“人“。事因人成,如果听众的生活工作圈与讲话领导所代表的的城市有人物交集,那么双方距离将迅速拉近。
栗子5:某市市委主要领导,去北大搞推介招引人才,现场讲话就充分运用了这种方法。他深入挖掘北大名人和自己主政城市的关系,最终选择了三个赫赫有名的人物来作为讲话的切入点。他所选择的人物,既在自己主政的城市生活工作过,同时也与北大有重要渊源,以此为突破口唤起北大学生的共鸣。首先是鲁迅,鲁迅先生在北大任教期间创作的《阿Q正传》《呐喊》等著名作品,其中的所思所想很多来自他在南京求学期间的所见所闻。其次是蔡元培,蔡元培先生任国民政府教育总长和中研院长期间,将其思想主张从北大带到了南京,对南京的学术氛围和思想风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最为著名的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作者南京大学教授胡福明,他工作生活在南京,也是北大55级新闻系的校友。通过这三个人物例子,北大文稿写作大家谈学生一下子认识到,开放、包容、务实的理念思路既是南京的发展基因也契合北大的精神气质,现场效果非常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