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没时间这回事》:时间管理“干货集”
满满的干货,吞进肚子里,能否转化为能量落实到行动上,还是一条肠子通到底,因人而异。
我们赶紧开始吧!
1.先整理心情,再整理事情。
2.按照时间顺序写下每天的日常事务,每天必做或者每周做两三次的事情,还可以列出你未来二三个月希望自己做到的事情。
每日事务清单
3.把起床之后要做的事情列出清单,按顺序排好,按照清单去做。
4.将一天划分为若干段,并进行安排。
按照时间段进行,每段留出20%的空白时间
5.安排的原则根据时间、地点、物品、环境、他人和自己的身心状态,来确定这个时间段做上面的哪件事情,会比较合适。
考虑六个要素,选择合适的计划
6.养成早起的习惯:要质量不要时长。
作者是早上4点起床,9点多睡觉。中间小憩2-3次,分别为8点,12点和下午,各18分钟。
最想做的事情放在早上做,比如打游戏。
两个闹钟,一个在床边,放柔和的音乐。一个在客厅,放尖酸刻薄的音乐。两个闹钟时间差3分钟。
每天早起时间在头天晚上设定,非一成不变,按照当时的情况灵活变动。
第一个闹钟起床后,做让自己清醒的事情:喝水,上厕所,刷牙,洗脸,看手机,几分钟的身体活动...
如果清醒完还想睡,两种原因:1.睡眠不足;2.没什么事情可做。第一种就继续回去睡,第二种就记得在头天晚上安排好早起可以做的事情。
早起的利器:打卡。画张一周的表格,早起就打勾,但没早起不打叉。
7.早起的好处。
做任何想做的事情,感觉像是偷来的时间。
通勤一路畅通。
把闹心的工作先做完(需要专注做的事情),去闹别人的心(汇报,督促,闲聊等)。
饿得快,午饭吃得早,不用排队。
下午做琐碎的事情,也可以开会。
早上加班效果好,因为时间有限,有点压力还可以提高效率。
晚上的时间安排列一份清单,用来陪伴家人以及完成如下清单,并罗列第二天的清单。
工具:随身携带又便捷,手机就不错。
方法:写的内容要简短,不作思考。
每天经常回顾梳理。
内容可参考如下图。
9.碎片时间可以用来做几件事:处理碎片清单、发呆、随机之事和制定计划。
10.建立每日任务清单:
不断梳理碎片清单进入每日任务清单,移出“不做”、“以后做”和“现在做”这三类。留下“安排时间做”、“找人做”和“怎么做”,放进每日任务清单。
很多时候计划完不成与计划本身和执行力无关,而是欠缺相关的知识、技能和经验,需要积累。
困难的任务做久了,抽空搞定两个简单的小任务,增加成就感。
怕打扰的工作尽量放在干扰少的时段,比如早起赢得的时间。
在列计划及所需时间前,必须有思考过程,包括列大纲,写提要,理清步骤等,再预估执行所需时间。
每天要经常看看。
11.建立专注力,打造“眼里静,耳里清,心里宁”的环境。
消除掉环境中的刺激碎片。如:手机设置为静音,取消各种通知,扣放在桌上。
用纸笔代替电脑。
意识到自己走神,先停止走神,做一些不需要思考的事情,即放空自己,如:溜达,喝水,吃点心,收拾桌子等。
训练禅修或冥想。
如果大脑突然想去完成别的事情,就立刻切换去搞定。
12.打卡的学问:通过记录给予自己鼓励和信心。
培养某个好习惯时,只打勾,不打叉。
戒掉某个坏习惯时,同时打勾又打叉。决不能只打叉。
每周回顾一次。
13.碎片化每日小结:
选择眼前关心的内容进行记录。慢慢再拓展其它领域。
每个内容用了一两句话记录。
一般记录内容:1.记录事件;2.记录思考和感受;3.基于特定领域的记录;4.记录成长与成就;5.记录日程安排。
每周至少一次回顾。
《晨间日记的奇迹》里的模板,可做参考。
14.其他小贴士:
不计较一两天的得失,要把自己放在更长的周期去观察,计算概率,达到60%就是养成了习惯。
想清楚自己要培养的习惯,并定义成可操作的行为,才能观察和坚持。
培养习惯≠重复,要灵活调整,找到最适合你的习惯。
培养习惯要确定时间、确定地点、提前准备有趣方便的物品、创造良好环境、关注身心情况、剔除诱惑者和观众,寻求导师、同伴和监督者。
积极思考的习惯:
创造行为发生的条件,比如培养一系列仪式。
积极的情绪管理:
只要我们选择其中一条践行,我们的自律道路就已启航~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