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都是活在人际关系里的。
好的人际关系是幸福生活的基础,否则,物质再丰富,每天见到的都是些怄气的人,生活品质就大打折扣。
原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马末都老师讲了这样一个观点:
亲人要生,生人要熟,熟人要亲。
将人际关系的“度”拿捏得恰到好处,能将这个分寸掌握好,处事圆融,人缘就好,生活就好。
亲人要生
一般的人都认为亲人要亲。
但在传统文化里,古人对此有个劝戒,叫“是亲三分客”,意思就是说,亲人之间要保持尊重和礼节,这是为了避免因为过于熟悉而忘记了底线和规矩。
古代夫妻之间讲究相敬如宾,举案齐眉也是同理。
这种客套,不是情感上的疏远和生分,而是对亲人的重视和珍惜。
比如夫妻之间、婆媳之间在一起时间久了,就会变得非常随意,看起来“亲密无间”,但有时往往这个“无间”才是矛盾的导火索。
有分寸有礼节,适当的距离感都是必要的。
朋友小欢是和公公婆婆住一起的,婆婆是个大大咧咧的人,平时对他们的生活起居倒是费心尽力。
但就是有一些小细节不是那么在意,比如:不敲门就直接进入小两口的房间拿东西,和公公拌嘴时也从不避讳小夫妻......
后来,儿子就指出了这些问题,谁知婆婆听了反而责怪小两口见外:“都是一家人,你都是我生出来的,讲那么多规矩干什么?”
后来,正是因为婆婆这样的“随意”,引发了很多尴尬的事情,也产生了很多矛盾。
日积月累的那些家务事最后让一家人的争吵越来越多,最后只好分开住。
亲人之间的“生”,不是客套,而是尊重,其实也是一种相处的艺术,越是亲密的人越有必要。
正如周国平所言:
分寸感是成熟的爱的标志,它懂得遵守人与人之间必要的距离,这个距离意味着对于对方作为独立人格的尊重,包括尊重对方独处的权利。
熟人要亲
有人说:熟不拘礼。
而熟人之间,只有去掉一些礼节,才能关系更好。
我有一个同事,经常托老乡从老家带些菜,那位老乡人很憨厚,在工地上打工,生活当然差一些。
老乡每次去他家都带2个塑料袋,到了门口也不脱鞋,自己把随身携带的塑料袋套在脚上才进来。
同事后来才知道,他是怕自己鞋子脏,脱了鞋子,又怕自己脚臭。
同事的媳妇也是个很善解人意的人。
到了下一次的时候,直接就拉着他进屋了:“看我那两个娃,他们也都是穿着泥鞋子到处跑,我家也没那么干净。你别太讲究了。”
本是一件稀疏平常的小事,但自那以后,托家人带来的菜里,总会多几个萝卜或是几颗白菜。都是这位老乡从自家菜地里拔的。
把熟人当自己人,人生自有好人缘。你尊重他人,收获的是他人对你的更加尊重。
生人要熟
亲人要生,熟人要亲,那么陌生人呢?生人要熟。
前段时间抖音里有一段监控火了。
一位地铁工作人员在上班时,发现有一位女子蹲在地铁的过道里哭泣,于是她走过去安慰,谁知道女子听到那些暖心的话哭得更厉害了。
工作人员贴心的摸了摸她的头,哭泣的女子突然抱着这位工作人员嚎啕大哭。
原来这位女子连续加班一个月,内心实在太委屈了,不敢回家哭,怕吓到家里的小女儿,只敢在外面哭完再回去。
成年人的世界,谁都有不容易的时候。
有时候,我们很坚强,一个人咬着牙走了很远的路,有时候,我们又特别的脆弱,也许只是一个陌生人温暖的安慰,就足以让我们的泪水瞬间决堤。
正是因为那些陌生人的“熟”,让我们感受到世界的爱和深深的善意。
清晨时,遇到打扫卫生的大妈,主动的打声招呼:阿姨,真早啊;
路边卖烤饼的大爷,温暖的一句叮嘱:丫头,慢点吃哈,有点烫;
深夜,赶上最后一班回家的公交车,贴心的对司机说声:师傅,开一天辛苦了。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愿你我都能珍惜身边的亲人,信赖交往的熟人,善待偶遇的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