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谷君语:
以往职业发展的传统套路是“升职、加薪”,现在当然也是最主流的做法,但是,在天翻地覆的房价和推陈出新的行业生态面前,传统套路暴露了其短板,被现实无情打败了。
本文作者认为,在各行各业大变革的时代,优秀人才开始思考“工作组合”,而“圈子×能力×特色”才代表未来个人发展的有效路径。
◎文丨古典
◎来源丨古典古少侠(gudian515) 已获授权
今天有人在后台问我了一个问题:
文章能不能来点儿实际的,别总跟我谈规划。我就一小编,就和我说说怎么升职加薪,让自己更值钱?
其实这个想法,本身就挺傻的。
01:
先说一个案例——你前段时间一定听说过天价学区过道——北京有这么一个过道,炒到了150万,因为中介号称该过道有学区资格。
其实这不是个新现象——以前买房子,别人都告诉你——这是“朝阳区”“三环以里”“中心城区”的“传世珍宝”;但今天你看一个楼盘广告,都是XX商圈,地铁直达,学区房。
什么意思?
是房地产价值坐标改变了——“商圈”代替了人为划定的“行政区”,三环附近因为地铁的出现,时间距离替代了空间距离;而新的价值的产生,如“学区”比”小区环境”对某些人更重要,使得价值的坐标发生变化。一旦发生这样的变化,整个楼盘的定价都会重新调整。天价学区过道就是来自于这种变化的极端产物。
每次价值坐标的变化,都伴随着整个行业的巨变。
02:
今天的职场,也在面临价值坐标的变化。
放在五年前——那个时候人们是这样界定自己的——行业+企业+职位。比如说,“我在通信行业华为做经理”,或者 “我在教育行业新东方做老师”,基本你的身价就差不多了。
所以那个时候,职场增值的玩法特别简单——你先选好一个行业,然后努力进入这个行业最好的企业,然后从低职位开始卯足劲儿往上爬。
做了几年,你翅膀硬了,如果组织内能升,你就继续升;如果不让,你就跳到小平台提高职位,积累更高能力和视野。
多年以后,你成为某一个行业的资深人士——你也可以仅凭你的资源,和年轻人 PK。这是传统套路。
但这个套路在今天失效了——今天行业变化得实在太快了,随之企业也雨后春笋——互联网的概念热度还未消,VR、人工智能、物联网……基本上你每天都能听到新概念、新行业、新企业以及新职位。
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是2.97年,中关村企业的平均寿命是11个月。你想,你可能花了10年爬到一个行业或者公司中高层,结果行业整个没了。
在这种环境中,用行职企定位也逐渐失效——老行业不吃香,新行业又都处于跑马期,谁也不知道谁好;除了传统行业+名企还有一定说服力,新型行业里那些你没听过的企业,都有一个奇好看、巨国际的公众号——这些公众号和APP后面,蕴藏着估值几十个亿的企业,有些就是一个人闲着没事自己做的。
以前别人还会追问:公司有多大?多少人?但你会逐渐被只有十多个人估值百亿的公司刷了几次认知以后认识到,规模也和牛逼程度无关了。
职位更加不可信——所有公司都有一套CXO的班子。当我们把进入大堂的都叫经理、把销售都叫顾问、而厨子都叫营养师时,意味着职位系统已经完全乱了。
03:
为了规避风险,理财规划会建议大家做投资组合。同样的道理,随着行职业体系在跨界+互联网化中慢慢消解,优秀的人才也会开始思考“工作组合”:
多种技能在多个平台的多个圈子
在这种新的价值坐标中,升职早已不等同于升值。
我认识一个小朋友在无人机市场做新媒体运营,还在旅游摄影圈里组织高手拍摄,发动过社群——现在她准备换工作,她告诉我说:
“我以前是负责市场和新媒体的,我们公司是XX细分领域内的前三。”
以这个角度下去,她的前途无非是要混到第一的公司去,或者干死自己头儿。路会越走越窄——其实换个坐标,她完全有更多可能——她可以对别人说:
“我在国内顶级的旅游摄影圈子里”;
或者“我有搞旅游社群的经验”;
或者“我搞无人机推广”。
这些定位每个扩展开来,都有无限可能。
而今天你们公司的做产品经理的小兄弟,他根本不太介意他是不是有机会成为你们公司的产品总监,他更在意做出一个小圈子内震惊四座的产品,然后机会就来了。
行业+企业+职位 的老路会像 海淀区+XX街+XX小区 的定价方式一样消亡。今天的职场人,他们在用这个公式重新定义自己:
1.圈子
为什么圈子放在第一个?因为它对于你的估值其实影响最大。
回想一下,你有多久没有因为广告而买一个东西了?我大部分的购物都是源于朋友的推荐。因为产品过剩,信息爆炸,我信任我信任的人就好。消费有各种圈子,还有旅游玩家的圈子,高尔夫球的圈子,身心灵的圈子,潜水的圈子……消费正在圈子化。
职场也是一样的啊。
在中高端招聘市场,近40%的职场人的招聘都是通过熟人转介而成,这个数字还在增加。今天的职场,越往上越是个江湖。
朋友公司要招产品经理,通过猎头找到一位腾讯的产品经理,但老板不够满意——腾讯的产品很厉害,但是腾讯产品也太多了,具体是什么产品?做过些什么?做得怎么样?他不是互联网人士,短期聊也聊不出来。
最后他的招聘过程是这样的——发朋友圈求助,被朋友拉进一个产品经理的群,认识了群主,通过群主推荐找到了合适的人。朋友——圈子意见领袖——朋友 ,这就是圈子的连接方式。
一位姐们R是澳洲华人圈里很成功的理财规划师,操盘过10亿,她有一个“读会计专业→教别人家孩子弹钢琴→打入澳洲的富人圈”的故事。她的理财水平不算一流,但是见过就知道,她是个张罗圈子的高手,大家都信任她。
其实越是新出现的、快速变化、缺乏明确标准的职业,圈子越重要。因为难以评估,所以主要靠人品。艺术、投资、金融、咨询,电影、同传、创业……你走近看,都是一个个的圈子。
你以前总以为,年薪100万的圈子最LOW的人,都比年薪10万圈子里的人能力高。但当你真正进入时,你才会发现,其实每个圈子里牛人的水平相若,烂人也是。真正区分他们的,不是能力,而是圈子的不同。
圈子不仅仅是同行同业,我很多HR朋友常常会想从新精英学员里招人,就是因为他们信任这个圈子。同行、同业、同事、同学、同居……这都是圈子。
2.能力
这个不用多说了,你需要在圈子里面持续展现能力,输出内容,逐渐地大家会认识你、理解你。圈子是能力的放大器——如果强,你会比以前更强;如果弱,你也会迅速被不看好。
所以请注意,你不需要是行业内能力最好的那个,你只需要在圈子里是能力最好的就行。
如果能力不是业内第一,你可以不断缩小或者换圈子,并成为其中某个细分第一,比如说“教育圈里最懂在线教学运营的人”,就比“运营高手”是个更有说服力的定位。
3.特色
当圈子和能力一定,你需要找到和放大自己“让人讨喜的特色”——嘴贫的再贱点儿,轻松的逗比点儿,严肃的极客点儿,屌丝的再鸡血点儿。在这个情感消费升级的年代,最大的风险,是大家把你当个毫无特色的好工具。
当面目模糊的专业人士太多,人们就只记得住有特色的人,并与其中认同的人互动。
所以,醒!醒!吧!
别再整天想搞死你的老板,关注圈子、能力和特色,这才能让你更值钱。
04:
好,回到后台那个问题——
假如我就是一个微信小编,有什么招数可以提高自己的身价?
第一是进入优质圈子——建议你从网络或线下靠近那些业内身价比你高、比你优秀的人,而不是你公司接触最多的人。从身价来说,同事圈并不是最好的圈子。
多去参加业内的课程、参加各种牛人发起的联盟,没事和高手混个活动,用同学圈进入同行圈,或进入自己产品所在领域的圈子,再在大点儿,做好自己公众号,形成粉丝圈。
第二是基于优势提高能力——在圈子里你很快会对比周围,发现自己的优劣势——比如说标题起得好,或者对外合作做得好,或者特别会搞定作者……抓住一点,做到极致。
第三是持续输出自己讨喜的一面,以文字、行为、作品或者任何方式。
05:
以前,职场是一座山,人人的眼光都聚焦在山的顶端,想着怎么上去分一杯羹。
现在,地壳运动,
山平了。
看完后整个人都不好了,都不想上班了?认真思考下面这些让你升值的问题吧:
你身边接触最多的6个人的身价是多少?
你的能力在业内大概是什么水平?哪一项比较优秀?
你有什么“让人喜欢的特色”?你该如何表达给大众?
作者:古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