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周刊: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作为20世纪中国最重大的政治事件之一,辛亥革命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受到了极大的关注。那么,从百年来中国人民追求民族解放和国家富强的角度来说,该如何看待辛亥革命的影响和作用?
金冲及:革命不会无缘无故地发生。辛亥革命是中国人多年郁积的愤怒的大爆发。那时候,两个冷酷的事实沉重地压在无数中国人的心头。
一个是:极端深重的民族危机使人们痛感国家要灭亡了。在辛亥革命前短短十几年内,中日甲午战争和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列强在华纷纷划分势力范围,八国联军武装占领中国的首都北京和《辛丑条约》的签订,日俄两国在中国土地上开战,中国的邻邦朝鲜被日本强行吞并,这一连串令人惊心动魄的消息不停地传来。哪一个有爱国心的中国人还能够坐视不顾?“救亡”成了千百万中国人最强烈的要求。
孙中山在1894年兴中会成立时沉痛地写道:“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他第一个响亮地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年轻的鲁迅1902年在日本悲愤地写下“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诗句。陈天华在1904年呼喊:“要革命的,这时可以革了,过了这时没有命了。”隔了一百多年后重读这些话,依然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当年爱国者为祖国前途命运而焦虑的那种急迫心情。
另一个事实是:当时统治中国的清朝政府已是个一味媚外的政府。签订《辛丑条约》,后皇皇上谕中“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那句话,刺痛了多少爱国者的心!陈天华写道:“朝廷固然是不可违拒,难道说这洋人的朝廷也不该违拒吗?”它激起人们广泛的共鸣。这个政府又是个极端腐败无能的政府。在清廷担任过侍郎的徐致祥早就说过:“吾立朝廷四十年,识近属亲贵殆遍,异日御区宇握大权者,皆出其中,察其器识,无一足当军国之重者。吾是以知皇灵之不永也。”这个政府还是个野蛮专制的政府,拒绝实行任何根本改革,人民没有任何民主权利可言。连原本十分温和的立宪派发动的请愿早开国会运动,也在清廷高压下失败。人们对这个政府已丧失掉最后一点希望。
长沙海关税务司伟克非在武昌起义前将近半年写给总税务司安格联的信中说:“毫无疑问,大多数老百姓是希望换个政府的,不能说他们是革命党,但是他们对于推翻清朝的尝试是衷心赞成的。”“我看在不久的将来,一场革命是免不了的。”
人心向背决定一切。在这种情况下,一场席卷全国的革命大风暴的到来,已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这场革命不仅推翻了清朝政府,而且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了不起的巨变。新中国成立时,在天安门广场奠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上镌刻着辛亥革命的英雄群像,他们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报告中把辛亥革命同新中国诞生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改革开放摆在一起,称为“二十世纪中国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这是极高的评价,比其它千言万语更明白准确地说明了辛亥革命在二十世纪中国的“历史定位”。
■如何正确理解“辛亥革命”的内涵?
理论周刊:提到辛亥革命,人们一般想到的是1911年10月武昌首义,但事实上孙中山当时并没有参加领导这场起义,那么,为什么还说“辛亥革命”是孙中山领导的?如何正确理解“辛亥革命”的内涵呢?
金冲及:“辛亥”,按中国传统的用干支纪年的方法,在这里就是指武昌首义发生的1911年。所以,外文中把“辛亥革命”译为“1911年的革命”。对辛亥革命,可以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用法。狭义的是指1911年的武昌首义和各省响应。广义的可以包括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到1913年讨袁的“二次革命”失败那19年间的革命。人们比较多使用的是后一种说法。
武昌首义发生时,孙中山因为遭到清政府的追捕,确实身处海外,没有直接领导这次起义。但这场革命是在孙中山和他领导的同盟会的巨大思想影响下发生的。当绝大多数人还没有认识到必须推翻清朝政府前,孙中山已在1895年发动广州起义,成为这场革命运动的先驱。他领导的同盟会成立后,又开展了广泛的革命宣传,并组织了多次武装起义,其中1911年的广州“三·二九起义”震动了全国,大大激励了人们的斗志。因此,人们把孙中山看作革命的象征。他一回国,立刻被独立各省推举为临时大总统,这当然不是偶然的。
■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吗?
理论周刊:在辛亥革命的评价问题上一直存有分歧。有一种观点认为: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那么,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金冲及:说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实际上是对胡绳提出的一个观点的误读。胡绳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是这样说的:“如果脱离中国近代革命史的全过程来观察问题,也许会把辛亥革命看作不过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但它并不是不结果实的。”这里的意思很明白:只要从“中国近代的全过程来观察问题”,就会清楚地看到“它并不是不结果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