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感知时间的方式,决定了我们此生将如何度过。
小时候一直有几个问题长期困扰着我:
1、为什么老电影里的的人物动作都是加速版的?
2、为什么苍蝇是如此的敏捷?
3、为什么我们小时候觉得时间慢,长大后却觉得时间过得飞快?
直到后来看到一个概念,对这类问题的思考,才一下子全部贯通了。
这个概念就是:我们对时间的感知并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由大脑调控出来的。
这又意味着什么呢?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你就懂了。
我们现在播放电影时,一般都是每秒钟播放25帧画面。如果拍摄电影时的帧率高于这个数,
但是播放时你还是按照每秒25帧的速率播放,这就像延时摄影一样,你看到就是慢镜头视频。
相反的,如果拍摄帧率低于播放帧率,比如一百年前的老电影拍摄帧率为12,但你还是以每秒25帧的速率来播放,你就看到类似卓别林电影那种快镜头视频。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老电影的人物动作都很快的原因。
其实这个拍摄帧率就相当于你大脑处理画面的速度,物体运动的实际速度就相当于播放帧率。
如果大脑的处理速度快,那么你大脑看到的世界就变成了慢镜头,比如苍蝇,猫咪的大脑拍摄帧率都比人脑高,所以它们看的世界对我们来说都是慢镜头。
这就是为什么苍蝇如此敏捷的原因。
而如果大脑的处理速度比较慢,那么大脑看到的世界就变成了快镜头,比如乌龟,蜗牛,它们觉得别人都老快了。
不用说动物了,其实我们人类在不同年龄,大脑的拍摄帧率也是不同的。
年龄越小,帧率越高,看世界都是慢镜头。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小时候的时间过得特别慢,长大后又觉得时间过的飞快的原因。
是啊,小时候觉得1分钟都好久,可以做很多事。而成年后却觉得对1分钟,眨眼之间就过去了。
想到这,不知道各位有没有出现一个大胆的想法——那就是提高我们大脑的处理帧率,就可以变相延长我们的时间和生命。
这可不是我头一个想到的,我曾经就看过一部日本电影讲过这种设定的故事。
说在未来社会为了快速惩罚犯人,让杀人犯只坐一天牢,但是会对他注射一种药物,这种药物能够提高他大脑的处理帧率,让他在一天时间里,感知到500年的时间跨度。
真实世界一天之后,杀人犯刑满释放,但他已经形如枯木,面如土灰,内心苍老如500岁的老人,再也不会对社会有任何威胁了。
因为在这一天时间中,他的大脑在牢房里感受到的帧数相当于普通人500年的帧数,斗室之内,历经五世轮回,别说是普通人了,纵是齐天大圣也会被磨成乖孙子了。
超神体验:心流
上面说的情节是科幻想象,那现实中有办法提高我们大脑的处理帧率吗?
答案是,有;办法就是,心流。
如果把大脑的处理帧率从低到高分成四个档次,我们可以分别定义为,无聊—放松—控制—心流。
无聊是指你在做简单重复工作时的大脑状态,比如搬砖、扫地以及流水线生产等等;
放松是指你在做简单但不重复工作时的大脑状态,比如看电视、与朋友聊天等等;
控制是你在指做难度适中工作时的大脑状态,比如老司机开车、职场老手做他们擅长的技能等等;
心流则指的是你在做极限难度工作时的大脑状态,最典型莫过于玩游戏了,当你玩到超神连杀时,你会专注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也就是所谓的心流状态。
其实我们在工作时也是一样,做任何有难度又不重复的事,都有可能让你进入心流状态。
如何让一份你处理起来处于控制甚至是放松状态的工作,也能让你进入心流状态呢?
答案非常简单粗暴,就是提高难度,直至你所能接受的极限。
比如你阅读,放松状态每分钟能阅读200字,那么强迫自己每分钟阅读250字,你可能就进入到控制状态了,再强迫自己每分钟阅读300字,到达你当前状态的阅读极限,你就进入到了心流状态。
有人可能会说了,不对呀,心流是我当前大脑的最高帧率处理的状态,但为什么别人看书不仅比我快还比我记得更多理解的更深呢?
答案是新手跟老手的大脑结构是不一样的,所以同样是心流状态,他们大脑帧率的理论值也不可同日而语。
简单地说,老手的大脑结构里的技能组块更大,哪怕新手与老手的工作记忆都是一次调取四个组块,但老手的每个组块更大,所以效率也更高。
如果是在同样的时间内,完成同样难度的工作,新手的大脑需要一次调取四个组块达到心流的状态,才能勉强达到目标,而老手可能只需要一次只调取一个组块即可达到目标,这样老手的大脑就不会处于心流状态而是控制或者放松状态了。
(做同样一个任务,新手与老手完成时大脑的活跃度对比)
明白了新手与老手的天壤之别后,我想你大概不会再只是满足于你当前的心流水平了。
如果你想再进一步提高大脑的速率,让心流体验的速率更上一层楼该怎么办?
答案更加简单粗暴,就是提高难度,直至超越极限。
看到这句话,你要是简单地以为这个答案的核心关键点是,进一步提高难度,那就大错特错了。
这个答案真正的关键是,超越极限;
超越到什么程度才算超越极限?
超越到你的大脑除了你想训练的特定维度之外,主动关闭掉其他所有维度的感知,我把它称之为单一维度训练。
单一维度训练
当你把所有思维力都集中在一个方向上,甚至是一个点上的时候,更容易获得爆发式进步。
这就好比医学上所讲的“代偿效应”,你失去了左肾,右肾就会变得异常强壮,以尽可能弥补左肾缺失造成的影响。
比如说瞎子的听力就特别强,而聋子的视力特别锐利,失去双腿的人手巧,而失去双手的人腿特别巧。你看新闻上经常出现的令人大开眼界的那些残疾人,他们有的失去腿,可以用手走路;他们有的失去双手,可以用脚吃饭、写字,甚至穿针引线。
为什么他们能够在某个特定维度上,取得了远超常人的进步,原因就在于他们在客观条件逼不得已的情况下,进行了单一维度的专项训练。
客观情况下可以做到单一维度训练,主观情况下创造条件也可以做到单一维度的训练。
比如所谓地“高速公路效应”。
假如你是一个新手司机,你的放松状态是把车开到30码,控制状态是把车开到40码,而当把车开到60码时,你就不得不聚精会神,全神贯注的开车,丝毫不敢马虎了,这个时候就到了你的心流状态。
开车是个综合能力,不是想开多快就能多快的,需要你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随时判断路况,以便做出合理的操作。要想在60码车速的基础之上,再增加哪怕一点点车速,都是难上加难。
但是,如果我把路面变成高速公路,路况的复杂度降到最低,你不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了,你只需要猛踩油门,控制好方向盘就可以了,这个时候你的极限车速可以轻易提升到120码。
当你在高速上以120码的车速行驶两个小时后,再回到普通公路上,你会感觉原本若履薄冰的60码车速,已经可以轻易驾驭了,这就是单一维度训练所带来的突破式进步。
因为一旦当你突破一定的临界点,你的心理表征就会跟以前完全不一样,很多以前需要苦苦思索、努力控制的动作,现在变成了一个自动完成的整体动作,不再有控制的过程,只有一动念即完成的神奇体验。
也就是说,一旦你快了起来,就再也回不去了。
不仅学开车是这样,听、说、读、写等等学习技能均是如此。
3倍速训练,2倍速心流
无论是听、说、读还是写,都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共同维度,那就是速度。
所以,我们先以速度这个单一维度为例,来说说训练方法。
我们在进行听说读写的速率维度训练的时候,该超越极限速度多少才合适呢?
我给大家推荐的是,3倍速。
原因是我们在听说读写的时候,思维力分成了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的思维力是用来输入或者输出信息,第二个部分思维力用来处理信息之间的逻辑,第三个部分是用来发散思考,也就是所谓的远距离联想。
把我们的“双手”、“双脚” 都砍掉,也就是处理信息与发散思考这两个维度全部砍掉,砍掉之后,把它们的那一部分思维力全部分配到输入或输出信息这个维度上来。
仅仅只练输入或者输出信息这一个维度,你才会获得“一针顶破天”的效果。
就好比你现在想练习你的双脚学穿针引线,那就把你的双手捆住,捆住之后,再训练双脚,你才能以最快的速度练成双脚神技。
所以,听说读写时,把速度提高到三倍,就是尽可能榨干其他所有维度的思维力,强行分配至输入或者输出信息这一单一维度上的过程。
训练完之后,你需要正常模式下的全维度听说读写怎么办?
很简单,那就把速度降低到原来的2倍速状态,这样一部分的思维力就被释放了出来,重新分配进其他维度;长期如此训练,你大脑的处理速度就会越来越快,对于2倍速的驾驭也会越来越游刃有余。
举个例子。
在听上,你可以直接用正常速度的三倍速来听音频,最好是选择对你来说思维密度比较小的音频。刚开始你无法理解也无法思考,但都没关系,全力以赴的去听就好,听两个小时后,你再用2倍速去听,立马就会比以前理解的更多了一点。每天训练两个小时,不出一星期,你就会完全适应两倍速的音频。
在说上,也是同样的。特别是学英语的时候,你可以用正常语速的三倍去朗读去背诵,坚持一个月后,你三倍速练习过的句子,你都能以过去两倍的速度脱口而出,获得一口流利的英语口语能力。
在读上,传统快速阅读的理论基础之一即来源于此,三倍速训练速读,两倍速正常阅读,每天一小时,一个月后,就会有质的飞跃。
在写上,也是如此。写作难、写作慢,但如果像专业媒体人那样,每天一万字,坚持三个月后再写字,那就像吃饭喝水一样容易,阀值提高之后,原来的学习区、恐惧区,如今就变成舒适区。当然这里说的只是写作速度,不包含思想的深度。
这个学习方法,是近年来我在创立速读课程时得到的领悟,同时也收录在我的《多元思维学习课》里,作为20个学习模型中其中之一。
这个方法应用起来其实非常简单,就一句口诀:
“3倍速训练,2倍速心流。”
输入输出的速度是这样训练,其他维度的单一训练,原理也是一样的。
训练方法大家自己都可以设计的出来,宗旨只有一条:
那就是把其他维度的思维力,尽可能全部抽调至你想训练的那个特定维度上去。
最后,我们回到开头说的大脑帧率问题,前文我们说过提高我们大脑的处理帧率,就可以变相延长我们的时间和生命。
换句话说就是,增加我们的心流体验,以及提高我们的心流阈值,就可以变相地比他人多活“500年”。
不仅是学习工作,我们在生活体验上也是如此,比如旅行、探险,体验新奇且具有挑战的环境,可以让我们的大脑时时处在高速运作与兴奋中,随时随地获取大量的心流体验。
当你探险一年归来,可能真的会有一种“到乡翻似烂柯人”的感觉。
我自己的感受也正好印证了此观点,工作特别有挑战的那段时间,一年时间就好像一辈子那样丰富多彩,回忆满满;而停滞不前的日子,记忆好像被人盗取了一样,搜索不到任何有分量的回忆。
就像张爱玲在《倾城之恋》里写的那样,
对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都好像是指顾间的事。
可是对于年轻人,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