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离开体制第三年,我又滚回养老院”

3小时前

嗨,大家好,我是乔。

今天星期四,和大家聊点体制内的话题。

这些年,总能听到身边的人吐槽体制内,

一潭死水,毫无生气,

总是时不时地想辞职。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无可厚非,

只不过很多体制内的人,只见贼吃肉,没见贼挨打,

并不是每个离开体制内的人都能过得好,

也并不是每个人的问题都是体制造成的。

前两天,一位85后的姑娘跟我聊起了“离开体制”的话题。

一般来说,能主动提起这茬的人,都在讲自己离开的决定有多么英明。

但是她的故事概括起来就四个字“悔不当初”。

本科毕业后,她进入一家国企工作。

虽然挣得不算多,但是离家近,单位福利好,也没什么花钱的地方。

用她的话说,还有“隐形福利”,男友家也很喜欢她能从事一份稳定的工作。

只是这份稳定让她内心的焦虑感与日俱增。

两年前,身边好几个同事离职。

她也跟风辞掉了这份工作, 进了一家外企。

不想,很难适应高强度的工作,而且无论是在体力还是脑力上都被刚出校园的95后碾压。

更惨的是,公司效益不佳,砍掉了不少业务,并计划裁员20%。

这才发现,“不稳定感”更要命。

于是,她做了个决定,被裁掉之前,主动离职,重回体制内。

“折腾一圈才发现,没有真本事,千万别辞职。”

“别瞧不起体制内的人,出来就吊打你”

“逃离体制”是近几年的热门话题,用词也很微妙,都用“逃”的。

在一些人眼里,体制内就是“废柴养老基地”。由于缺乏淘汰机制,难免有人混日子,而且“关系”是王道。

殊不知,体制内虽有闲人,却也从不缺精英。

一块听听的运营总监唐颖娴,在看过无数内容创业的项目之后,说了这样一句话,“越发觉得懂得内容的人,尤其是经历了传统媒体专业训练的人,对于现在互联网的内容产品运营,其实拥有一种不可获缺的能力门槛。”

马东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在中央电视台时候,马东主持过《有话好说》、《挑战主持人》等优质的节目。

离开央视后,他成立米未传媒,策划的《奇葩说》开创了中国IP网综的新时代。

五季过后,《乐队的夏天》横空出世,成为今夏爆款。

乐队的题材很有难度,但是米未还是做了一次颇有成效的破题尝试,给整个行业带来启发和反思。

看了几期《乐夏》,不得不感慨,米未的确是做内容的一把好手。

哪怕是片头的小片,由他们操刀,也是逼格和质感兼备。不做作不油腻。

米未CCO牟頔说,这个行业里没有不败的‘第一’,只有百花齐放的局面,竞争是永远的主题。

但我想说,马东带出来的团队,对行业来讲,就像是来自“正规军”的碾压。

经过体制内历练的人,不缺能力、才华、眼界、人脉,不仅是传媒圈,各行各业都不缺离开体制后,成就一番事业的人。

著名经济学者何帆,也有跳出体制的经历。

从中国社会科学院跳槽到一家新型智库,随后又搬到深圳,加盟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

现在何老师在上海交大当教授,还兼任熵一资本首席经济学家。

有扎实的科研基本功,也有20多年市场咨询经验,游历50多个国家。被称为时代的观察者和记录者。

他也常以自己“湍急”的人生为例,鼓励年轻人努力跳出舒适区。

毫无疑问,有许许多多的人,在离开体制后,自我价值被放大,不仅解锁更多成就,还实现了收入上质的提升。

无数年轻人,也正是对未来有这样的憧憬和期待,才鼓足勇气,写了辞职信,告别了稳定的体制内生活。

你工作上的不顺心,体制不背这个锅

从表面看,从体制内到体制外是一条相同的职业路径,可落实到不同人身上,结局却大不相同。

不是每个人都获得了想要的成功。

有人在国企上班不到一年,便厌倦了过从家到单位两点一线的生活。

为了自由,心血来潮辞职去中专当班主任,看着很体面,干了一段才发现,自己只是一名生活老师,做的是宿管工作,收入也大不如从前。

这才后悔“明明自己没什么本事,还向往自由。”

后来,他因为请假的事情和领导起了冲突,被开除。

计划中的逆风翻盘,成了失业危机。

年轻人爱冲动,中年人也有热血。

有人放弃了国企中层的位置,离职后,开了一家火锅店。

没想到,生意不好,压力很大,每个月人工费月就三万多。

每晚干到凌晨三点,一大早还得去买菜。

觉得很累。在习惯了朝九晚五的体制生活后,很难适应没日没夜的操劳。

辛苦不说,钱也没有赚到。

还有人,放弃了公务员,一头扎进互联网只为了要与时俱进。

刚换完工作那会,整个人精神奕奕。

半年后,再提起工作,却能听到诸多的不顺遂。

“领导竟然是90后,说话不留情面。”

“当乙方总要看人脸色,不习惯。”

“跟同事说话怎么没人理睬我。”

各种“水土不服”。

以前,嫌体制内干得憋屈,可真出来了,也没有收获幸福感。

总之,无论是身边人的亲历,还是网友的血泪史,离职后的生活都没有想象中那么如意。

其实,从体制中跳槽出来的人在市场上是很抢手的。

张勇曾明确表示,阿里喜欢招体制内的“不安分者”。

但门槛不低。

起码要先被体系成就,做到很高的位置,证实你有才干。

其次,还要让人看到你有不满足现状,想自己打造体系的野心。

“他们在体制内本来日子过得好好的,但老想干点啥,阿里欢迎这样的人。”

所以说,唯有能者才受欢迎。

而大部分人的痛苦不是因野心得不到释放感到压抑,而是自身能力不足感到力不从心。

你在体制里混不好,不能试图在体制外找“接盘侠”。

当你的离开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个人职业生涯跃迁,那一定会有人成就你。

可要是为了逃避不如意,出来也没戏。

辞职是场战役,不打无准备之仗

常有人把体制外比喻为“江湖”。

江湖中人,各凭本事说话,能力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但是要想行走江湖,傍身之技绝对不能少。

所以说,做决定之前,最好想清楚,是否具备以下行走“江湖”的必备能力。

1、快速适应环境的能力

其实,体制本身就是一个你无法改变只能适应的环境。

有些人却一直过得很拧巴,看不懂该如何生存。

慢慢地拖没了上进心。只是,体制内能包容你的不适应。

体制外,没人等着你成长,谁最能适应变化,就把谁留下。

2、会做事,更要会做人

体制里从不缺经营人脉的高手,一顿饭能搞定一桌人。

这样的人到哪里都能混得风生水起。

不少年轻人都很不喜欢这一点,才想去一个不讲人情,更讲规则的地方。逃离体制内复杂的人际关系。

说实话,体制内是最能包容你“社恐”的地方。

不社交也没关系,只要做好本职工作,不犯错,就不会被开除。

一旦出去了,水只会更深,“拎不清”的人很难立足。

3、主动成长,自我迭代

人要想生存,就必须锻炼自己的生存能力。体制内生存,和江湖上生存,需要两种生存能力。 

有一个很精妙的比喻,正规军要是变得臃肿、散漫,很可能打不过游击队。但是,游击队的草莽风格也不再适合未来的社会。

所以,最理想的是成为身有数技的特种兵。

说白了,无论在哪,都别放弃主动成长。

向身边优秀的人学习,成功的路径也许无法复制,但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一定值得我们学习。

你可以选择留下,但要有随时离开的本事。

稳定虽然在今天已成为奢望,但只要你具备学习能力和拥抱改变的上进心,就不必焦虑烦心,因为这是未来最靠得住的金饭碗。

自由撰稿人。冷眼看热闹,深度谈人生。揭穿职场真相,解码人生困境。你笨算我输。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养老院  养老院词条  体制  体制词条  离开  离开词条  
杂谈

 为什么越长大越想过儿童节?

物道君语:作家张佳玮就说,过儿童节就像猪八戒吃人参果,吧唧一口就吃完,没尝出滋味。悟空说吃了一个已是大有福缘,哪里有第二个?童年就是人参果,过去了,知道是好的了...(展开)

杂谈

 春

春天是一个美好的季节,温度逐渐升高,处处充满了生命力。原本经过冬天肆虐枯黄的田野,经过春风春雨的滋润,已经催化出星星点点的绿的痕迹。油菜似乎是一夜之间就长高了许...(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