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一,送寒衣”——寒衣节,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秋祭”,民众称为鬼头日。它与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中国三大鬼节,在这些日子里,人们要缅怀先人,寄托哀思。
寒衣节流行于北方。在我国北方,每年的十月初一,民众有祭奠已故亲人的习俗。这个习俗相传起源于周代,传承至今。这一天,人们要把用纸做的衣物烧给逝者,以免他们挨冷受冻。
据宋代的《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时,东京汴梁在九月“下旬即卖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日烧献故也”。当然,在东汉蔡伦没有发明造纸术以前,人们所送的寒衣多是实物,如布衣或者当时市面上流通的钱币,或烧或埋。后来有了纸,才兴起了送纸衣、纸钱,直到今天也没有变化。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纸钱》里有“古埋帛,今纸钱则皆烧之”的记载。
寒衣节的真实由来是什么呢?有几种说法:
来源于先秦时的迎冬礼仪。据《礼记·月令》记载,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天子都要率领三公九卿举行迎冬礼,并封赏为国捐躯者,并抚恤他们的父母妻子。
来源于明代朱元璋“授衣”的传说。相传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后,为了显示顺应天时,便在十月初一这天早朝,行“授衣”之礼,并把刚收获的赤豆、糯米做成热羹赐给群臣尝新。南京有民谚说:“十月朝、穿棉袄,吃豆羹、御寒冷。”“寒衣节”由此而来。人们在加衣避寒的同时,也将冬衣捎给远在异乡的游子,以示牵挂和关怀。
来源于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的故事。这个故事大家比较熟悉,不再细说,由于这个故事,长城内外的北方人民,便将农历十月初一这一天,称作“寒衣节”,并在这一天烧寒衣,凭吊已故亲人。
来源于江苏“红豆饭”传说。从前,在江苏大丰一带有个放牛娃,因与地主抗争,被地主砍死了,鲜血把撒在地上的米饭染得通红。这一天正是十月初一。此后,穷苦的人们在十月初一这一天都要吃红豆饭纪念放牛娃。
“寒衣节”的确切来源,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在“寒衣节”这一天,要缅怀逝者,并关心尚在的亲人。历代文人有诗为证:“星因朔气寒椿树,儿送棉衣并羽衾。化去纸钱时绕我,依依应是两牵襟”,“悲泪但随寒衣寄,冷雾惟怯纸箔湿。莫诉人间凄苦状,惹得离人泉下哭”,“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边头奏凉风,战士送寒衣”,“谁知别后身宽窄,欲送寒衣未敢裁”……
杨关庆,河北省邱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