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已经如此艰难,有些事情必须帮你拆穿。
是时候放下架子,来认清人生真相了。
——小编TT
俗语说“ 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一句话能让人如临天堂,也能让人如堕地狱。
话语的强大之处就在于它将在你身上产生一股深厚且持续的影响力。以至于此后,不论在什么场合,那些打动过或刺痛过你的关键词总是能够精准地钻进你的耳朵,直捣内心——回忆在脑中闪现,悲喜清晰可辨。
但是在生活中,许多关系的破裂,并不是因为一两次的恶语相向,而是长期忍耐后的爆发。那些镶嵌于细节中的、令人不舒服的表达,才是问题滋生的温床。
语言是误解的源头。
有时候,那些看似有商有量、毫无攻击性的话语反而会激起人们更大的怒火和反感。因为它背后存在的遐想空间太大了,足以让人怀疑完了自我之后,再把身边的每个人怀疑一遍。听的人暗中不爽,说话的人也暗中委屈:“我又没说你坏话,你不爽的点在哪里?”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说出的话明明不怀恶意,却成为扎在别人心里的一根刺。以下几个原则,活学活用后可以用一百种方法给人添堵,大家谨慎踩雷。
(一)
无意识的否定
“帮我下楼拿个快递吧,占用你的时间了,谢谢。”
听到这样的请求,你可能会欣然答应,顺带回复“不用谢,小事而已,反正我正好闲着。”
“帮我下楼拿个快递吧,反正你闲着也是闲着。”
那么这样的请求口吻呢?就算你答应了,心里也多少带着些不情愿。
同一件事情,不同的表达,听的人心情也不同。第二种表达就带着一种无意识的否定,说话者的言语之间,透露出一种霸道、凌驾于他人之上的意味:“帮忙”似乎是一种应尽的义务,而不是一种选择。因为闲着是一种错,空闲的时间应该被充分利用,所以我有充分的理由使唤你。
而听者作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客体,会感觉到自己的时间并没有被尊重——一个人如何支配自己的时间完全是他自己的事,他有忙碌的权利,也有发呆的权利,空闲的时间一样是具有价值的、值得被尊重的。
第二种表达还有无数种变体,许多人在工作中都是采用这种方式与人沟通的,最后他们会发现,似乎越来越少人愿意对他们施以援手。
(二)
强烈的控制欲
你有没有这样的朋友:明明把一件事交给你做了,却总是在各种细节上指手画脚。
比如你们商量着一起去看电影,他会说“你来买票就好了”。
当你打开购票app时,他劝你“这个app上买票总是贵几块钱,去另一个app上买吧。”当你打开另一个app开始选择场次,他提出建议“别买太早了,我觉得八点左右最好。”等到你终于选定了场次和座位,他赶忙阻止你“哎等等,再往前坐一点吧,我怕太远了效果不好。”
——看似把这件事交给你做,但是整件事中推动全部过程、真正做出决定的一直是他。
下一次再听到这个朋友说把事情“交给你了”的时候,你可能会想锤他。
在工作中,重视过程超过重视结果的领导也很常见。一件任务布置给下属,他们总是无法充分授权,经常性地对下属的工作横加干预,哪怕他们在该领域并不专业。但他们就是对事情的过程和细节有着极强的掌控欲,在所有节点,都要求下属提供详细的工作汇报。
其实生活中许多事情和做数学题是同一个道理,“山顶只有一个,通往山顶的路却有很多。”但细节控尤其关注事情的过程,他们坚信自己的方法才是一切问题的最优解,总是忍不住将事情往自己希望看到的方向上引导。
而事情真正的执行者只会感到极大的沮丧:丧失了对自己手中所有事物的控制感,一切彰显个性的尝试都会被“矫正”,想法和热情渐渐被浇熄,也会失去责任感。
当你决定将一件事交给另一个人负责的时候,就应该给予足够的信任和授权。忍住“如果我不及时干预,这个世界就完了”这个念头,在细节问题上多给执行者一些自主决定的空间。
(三)
含糊其辞
面对某些亟待确认的问题,有些人就是不给你明确的答复。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另有打算,可能是因为他们自身犹豫不决的性格,也可能是因为客观环境导致他们没法给出明确的回复。
制定旅游计划时,就经常碰到这样的事情。当你与朋友商讨出行时间,准备买机票、订酒店时,对方却迟迟不做决定,总是说过几天再决定出行日期,于是拖着拖着,已经错过购买机票的最佳时机了。
有些时候,含糊其辞是带着一种“责任最小化”的目的。对方不给出明确的答复,很可能是希望由你做出最终决定。又或者,对方内心其实对这件事带着一种抵触的情绪,而这正是他们消极反抗的一种体现。更恼人的是,常常使用模糊化表达的人是有着“出尔反尔”的善变性格的,为了便于日后更改主意,他们才使用了这种表达方法。
在工作中,有人会碰到这样的上司:
交给你一份工作,当你询问deadline时,他会说:你先做吧,到时候我会找你要的”,而就是不给出明确的时间点。又或者一些方向性的问题,他也同样给出一个模棱两可的回答。当你加班加点地做出来之后,他很可能说:“我没说过现在就要啊,你应该优先去做那些重要的工作。”或者“你做出来的跟我想要的完全不同,重做一份,明天发回给我。”
与这样的人沟通,我们会因为置身于他们所创造出来的不确定性而陷入极大的焦虑。可预见性的计划是安全感的重要来源,模糊与不确定的行事风格则会让身边的人充满紧张感。
当你实在不能给出明确答复的时候,不妨设计一套备选方案,敲定做出关键决定的时间节点,这样不仅能推动事情更顺利地进行,也能减轻对方的焦虑感。
(四)
自我中心
没有人喜欢自己的想法一直被否定。但是与一类人沟通时,你会发现自己的想法一直在被打压。
“很喜欢XXX,他是我唯一的偶像。”
“你竟然喜欢XXX?他的扒皮贴没看过吗?据说他这个人不怎么样。”
以自我为中心的人通常将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我”的视角是评判一切的核心。他们总是尝试着用自己的经验来打败你。他们与人对话不像是在沟通,更像是在辩论,占据上风才是他们的终极目标。
他们不知道的是,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世界,彼此相交的区域注定只有一小部分,因此一个人永远也别想用自己的三观彻底打败另一个人,使不同的两个世界完全重合。而如果缩小自己,对新事物更加开放,放下对不同观点的攻击欲,就能看见更大的世界。
有些人的快乐从征服别人的过程中获得。但是沟通的意义不在于征服,而是给彼此一个新的视角,去理解一个陌生新奇的世界。
今日作者
脖子
她躲在真空里。
编辑 / 软软、彗星
音乐 /《张国荣 - 沉默是金》
配图 / 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