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某环保设备公司的沈总再三邀请,一定要请我吃晚饭,盛情难却,就去了。见面之后,才知沈总这顿饭是“鸿门宴”,吃起来并不轻松。他把人力资源经理也一起叫来了,让我要面授“机宜”:年终奖要如何发?
沈总和我讲起了这几年他发年终奖的一些事情和经过:
2012年,企业发年终奖,觉得简单处理,也没想太多,每人按“双薪”给予,即加发一个月工资。结果,惹来一堆老员工的怨气:“我来公司这么久了,才加发一个月,XXX,XXX,才来半年,也发一个月,扯淡!”也惹来业务精英们的牢骚:“我们干得这么好和那些没有业绩的人居然是一样的双薪,太不公平了吧?”年终奖“双薪”制,企业是简单了,但员工却复杂了。事后的安抚,让沈总操碎了心。
2013年,沈总吸取了教训,不敢再发“双薪”,见者有份了。而是要“论功行赏”,便推行了年度业绩考核。但考来考去却考出了个“平均分”,“你好我好大家都好,考了等于没考”,最终又落个平均分配而已。大家同样怨声载道,企业吃力不讨好。
2014年,沈总干脆什么都不折腾了,想出一个自认为很省心也很安全的做法:私下发红包,保密!结果,私底下大家反而更是疯狂打听,议论之声骤起。传来传去,传出很多不实版本。密似乎是保了,但谣言满天飞,导致有几个骨干心里愤愤不平而一怒之下辞职了。
2015年,因受整体经济低迷影响,企业几乎无多余的钱发年终奖了,沈总和几个董事商量,今年就不发了。但是,员工见临近放假了,还无发奖金的意思,便纷纷打听为何不发?甚至有些骨干扬言:若无年终奖,便要辞职走人了。
沈总见情形不对,赶紧和几个董事紧急磋商:“多少还是意思下吧?”董事们也只能应承了。
2016年,企业都在纷传平台与共享,期股期权的激励好象又热闹而来。年终了,除了年终奖,到底要不要考虑给优秀员工配送股权之类的?也拿捏不准……
想想前几年的乱象,沈总还是心有余悸,便急匆匆地将我邀出,看如何应对,以便小年之后能将奖金顺利发出。
沈总见了我无奈地摊摊手:“真是两难啊,发了有意见,不发更有意见,你看如何是好?”
年终奖的发放为何成了众多老板年终的“心愁”?晚上面授完“机宜”,回到家后,我在想,年终奖到底该如何发?
第一,要理智地发
理智地发,首先要和企业的经营利润和薪酬市场水平捆绑考虑。企业没有利润,少发或者不发,只要沟通到位,大部分员工是会理解的。在这里特别提醒的是,利润爆炸式增长的企业,千万别头脑发热,失了理智狂发。今年是痛快了,但明年后年呢?即便是利润呈爆炸式增长,也要冷静地思考,今年要怎么发才能平安过渡到明年甚至后年。若今年利润高了大家平均拿10万年奖,皆大欢喜;若明年利润趋于正常了,大家人均只拿1万,会造成众多员工一种什么样的心里失落?所以,即便是利润N多,也要分析分析市场薪酬平均水平。有能力有意愿,略高于市场平均水平即可,没有必要遥遥领先于市场。大起大落式发奖金的形式,只会坏了员工心态,对激励并不会带来长远效果。
理智地发一定还要有发奖金的机制支撑。企业无论大小,发奖金要尽量避免人为拍脑袋决策。要有相关的制度明确怎么发、发给谁、发多少的问题。如果光拍脑袋决策,仅是人为依据,拿少的人必定不买账,拿多的人未必心里就爽。发了奖金没有起到激励的作用,企业不是挺冤?
第二,分清对象发
企业年终发奖金,发的不仅仅是钱,而且同时也在传递企业的价值观。若人人皆有,甚至平均分配,奖金分配的层面也说明了企业价值观的混乱。
企业发奖金的对象无外有这么几种:人好业绩也好;人不好但业绩好;人好但业绩不好;人不好业绩也不好。
人好业绩好的,要大胆给,甚至给出对方的期望;
人不好但业绩好的,要慎重给;
人好但业绩不好的,是潜力股,要鼓励给;
人不好业绩也不好的,坚决不要给!
第三,要及时发
年终奖是对员工一年辛苦付出的肯定和回报,所以,有发年终奖金的企业,一定要在当年保证发到位。有些企业从留才角度考虑,推出跨年分期发放的形式,比如年前拿一半,年后拿一半。这种做法,我认为欠妥:一,员工的心理感受不好;二,此钱本来就是对当年度员工付出的回报,理应在当年兑现(若企业出了现金流的问题,另当别论);三,以此来留才,不太厚道也是企业不自信的表现,反而留不住好人才;四,即便员工离职而去,该给人家的,企业不能失信,也照样要给人家。好企业当如此!
总之,年终奖的发放,与其说是一种管理形式,倒不如说是一种管理艺术。发得好,拿捏得当,奖金将能凝聚人心,反之则摧毁人心。所以,对待年终奖,大小企业一定要慎重,不可胡来,不能乱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