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进广告销售行业时是初级客户经理,当时年轻的我非常渴望提升业务。这些年来,我尝试过许多不同的职位,涉及领域包括策略、运营和提升收入等。不仅收获了丰富的经验,我也学会感激曾经面临的挑战,为实现目标寻找创造性的思路。但这条路绝不轻松,也绝非平坦。
以下是我历经艰难小结的四个心得,真希望年轻时能早点领悟:
知道什么时候该冒险
职业生涯中总有些决定要提前想清楚风险,不管风险大还是小。而且这种时刻总会有人凑上来,对你的下一步指手画脚。要学会勇敢承担风险,别去理会怀疑的声音,相信自己的直觉,这是职业发展非常重要的一块。
但也得承认,高风险确实容易让人心生畏惧。
在微软时,一位前同事联系了我,鼓励我去亚马逊争取新的全球副总裁职位。当时我正怀着第一个孩子,并没考虑跳槽。同事和朋友们都说,不管从个人角度还是对职业生涯风险都太大。甚至还有人说,我居然会考虑,简直是疯了。
但我终究还是冒了险。不过这次跳槽后我有机会组建全球性团队,尝试从零开始开展一项业务。我还明白不理会怀疑,重新理清职业生涯的重心是多么关键。
机会青睐有准备的人
问问自己:“如果出席重要会议忘带笔记本电脑,你能不能不看材料直接开讲?”
出现意外情况,例如技术故障或其他困难时,知识和准备往往决定着成败。大多数人至少会经历过一次类似场面,从此我们会明白扎实掌握业务有多重要。无论要准备的是内部会议、客户推介还是上台发言,都应该多想一步,确保脑中思路清晰,准备好回答各种问题,不能依赖PPT。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如果职业生涯刚刚开始,或者走上一个新岗位,大家也许想知道怎样给老板和其他领导留下好印象。不管规模大小有何使命,所有企业都需要有人解决问题。
是否注意过公司某些方面的运转效率没达到应有水平,或者有可能给客户更好的体验呢?如果有,思考一下具体可以怎么改进,然后跟上司谈谈你的想法。
有可能你对公司文化和促进多样性充满热情,但并不是你的工作内容。我们销售团队有一位高级总监主管视频广告,工作之余她还非常热心地为促进多样化贡献才能和精力。现在她成了全球包容多元化主管,确保公司不仅聘请各种各样的人才,还能留住他们,对服务全球逾10亿用户的亚马逊来说这点很关键。
如果帮助公司实现改进而且坚持不懈努力,领导就会记住你。更重要的是,下次遇到问题时他们有可能会问问你的意见。
哪些问题想让你换工作?试试用FECS法来分析一下吧
跳槽并不可怕,一个人一辈子可能会换很多份工作,真正可怕的是带着幻想地盲目跳槽,真正的问题却并未解决。辞职前,应该先慎重分析那些让你想换工作的问题因素,常见的标签可以归为以下4种:
F.?Fixable 可解决的
在投递简历前,可以先从最明显的做起,列出当前职位中让你心烦的那些事。看着这个列表,先想的应该是在现有框架下能不能解决。有些问题是不用变动工作也可以纠正的。
例如,“这里没人能把任何一件事做好。”确实有可能是真的没人有能力做对事,但更多可能是你自己有点控制狂,太过微观琐碎地管理每个项目,而这些本是可以委托及锻炼别人的。换句话说,真正的问题不是出在你的工作上,而在于你做事的方式,这不是跳槽能改变的。
E. Expected 可预期的
你需要从行业、公司,再到岗位来思考分析新机会。如果你的问题出在现行业或角色上,即使换家公司做类似职位,可以预见,问题会同样存在。例如,你讨厌社交活动和参加展会,而你又是某个半年收入都在大型会议上预定的行业的销售,那你的烦恼就是这种职业必然存在的缺憾。
“我觉得跳槽这件事,如果你有选择,只要现有工作没逼你到必须走就不要急,先确确实实地把下一站能带给你的东西搞清楚,想好它到底能不能解决你的那些痛点。”普华永道战略咨询顾问李潇然在赤兔上分享跳槽建议时表示,这尤其适用于在同一个行业下换公司。
她补充道,在确定新工作能解决现有不满后,还需要多想一步,即会不会满足了旧问题却又会产生更多新问题。比如在甲方大公司工作的你觉得每天做同样的事很无聊,于是考虑去乙方。工作确实是更有意思了,但乙方真的满足你吗?过去之后你可能发现自己又有了新的不满,比如觉得压力变大,或者薪水不如预想的好。
“尤其转行的时候,很多人只看好的一面来欺骗自己。制造业不景气就想换金融,说到投行,都觉得薪酬待遇很高,但这个工作可能让你连续两、三周每天晚上加班到12点。你或许想着给高薪就没问题,但你真连续几周工作到12点之后过吗,当切身体会时,你就未必能接受了。”
C. Change Needed?需要改变的
如果你换工作,现在遇到的问题就可能会随之消失。例如,你负责为一些故障率高于平均的产品提供客户服务,但公司从不考虑退钱方案。这种情况下换到另一家质量标准更好的公司将会给你一种更积极的工作方式,你在解决问题时可以更有自主裁定权。
S. Satisfaction 满意度
当清理掉那些不必要的干扰项后,就可以开始罗列所有让你快乐、成功和满意的因素了。激励每个人的因素各有不同,获得丰厚报酬常是一个附加项,真正驱使我们做出改变的往往是其他事。最近一项职业满意度研究发现,许多职业满意度最高的工作与6位数的薪水无关,许多满意度低的工作收入潜力很高。
因此,比起发现与面试官的性格相投或是得到免费午餐的刺激,你真正的内心需求及长期目标与新工作的匹配度才更具有决定性。“最终我们要回答的是两个问题,即是否能满足个人的兴趣意愿以及个人能力是否能达成匹配,如果你既有意愿,又有能力,想不成功都很难。”李潇然说。
写问题列表和贴标签分类的目的,是对跳槽后是否能比现有状态好做一个客观评价。找到自己真实的不满之处,然后有效解决,避免为了逃离某些问题而换工作,却发现其中一些不满意仍会再次出现的情况。
判断是否应该跳槽的关键在于能否诚实面对自己的问题,当我们站在更客观的角度考虑,会发现其实自己的大量心理包袱都不那么重要。如果某个职业除了不能改变的不满外,其他部分都比较理想,那么相比跳槽,更简单的做法是把那些你以为的糟糕之处当作必然缺憾而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