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暨南国际大学(National Chi Nan University)简称暨大,是一座位于中国台湾省南投县埔里镇的“国立”大学,是台湾省内非常重要的大学之一。
1990年代,台湾教育部门为配合台湾建设6年计划,平衡台湾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而使“国立暨南大学”在台复校,并于原“国立暨南大学”加上“国际”二字,该校80%的课程均采用英文授课,教育面向国际化。学校位于埔里镇的山上,海拔665米,为台湾海拔最高的大学,隶属于日月潭风景区,拥有完美的风景和全台最为优秀的船艇和高尔夫实践课程。目前学校设有人文、管理、科技、教育四大学院。该校是台湾教育部门25所“大学繁星计划”之一,在台地位举足轻重,学校教学严谨,学术氛围浓厚,拥有国际一流的教学与教师资源,教育面向国际化,是台湾地区的高等学府之一。
文化传统
校名由来
“暨南”二字,取自《尚书.禹贡篇》“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一语,意指将中华文化向南朝海外传播。早在1906年清末设在南京的“暨南学堂”,及民国以后设在上海的“暨南大学”,均以培育侨界人才为其传统及特色。暨南国际大学则因此沿用“暨南”之名,即是希望延续此一使命,以培养海内外优秀人才自期。而加上"国际’二字,除意在与广州的"暨南大学’有所区隔外,也是希望针对国家社会未来发展的需求,培养具国际观的高级人才;准此,乃定名为"国立暨南国际大学’。
校徽来源
学校校徽以校名”暨南 CHI NAN“的“C、N”字音,融合中国传统的纹饰及地球设计而成,设计虽结合中国化、现代化,造成简洁易明,蕴含本校设计宗旨、教育理念,将本校得天独厚的环境,以更积极创新的做法,为国人开创更美好的教育远景。
造型意义:对称循环的纹饰结构,代表侨界和国内,象征侨教功能及海外支持力量的雄厚、自强不息。将“C、N”设计衬托出“中”字的造型,跃然地球之上,代表本校富中华文化“中道”的精神。外形以“圆”形彰显出“允执厥中 ,止于至善”之含意。 色彩表现出稳健、自然、务实的深蓝色,为校徽注入更多的生命和深远的意义,象征本校在“诚朴弘毅、务本致用”校训的推动下,必能促使校务,朝向更完善、校和谐、 更美好的境界。
教育理念
“诚朴弘毅,务本致用”是暨南的教育理念,也就是培养“诚朴以立身,弘毅以为志,务本以治学,致用以经世”的知识青年。换言之,期使该校培养出的学生,个个具有宽广的心胸,坚忍不拔、诚恳朴实的品格,以人文精神为本,科技新知为用,造福人群社会。
学术单位
“国立”暨南国际大学目前有四个学院与六个研究中心。
人文学院:中国语文学系、外国语文学系、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学系、公共行政与政策学系、历史学系、东南亚研究所、人类学研究所、华语文教学研究所。
教育学院:比较教育学系、教育政策与行政学系、师资培育中心、课程教学与科技研究所、终身学习与人力资源发展硕士学位学程、通识教育中心、辅导与咨商研究所、成人与继续教育研究所、教育学程、数位内容产业学程、地方文史与区域社会学程。
科技学院:资讯工程学系、土木工程学系、应用材料及光电工程学系、通讯工程研究所、电机工程学系、应用化学系、生物医学科技研究所、地震与防灾工程研究所。
管理学院:财务金融学系、经济学系、国际企业学系、资讯管理学系、休闲学与观光管理学系、经营管理硕士学位学程、餐旅管理学系。
研究中心:东南亚研究中心、语文教学研究中心、通识教育中心、师资培育中心、家庭教育研究中心、远距教学中心、原住民族教育文化暨生计发展中心。
学校历史
二十世纪初,东南亚华侨界人士认为华侨子弟应接受更多中华文化教育。另一方面由于当时欧洲势力在东南亚的发展不利华侨,华侨需要更高等的教育。因此华侨人士向清朝政府请愿,要求为华侨子弟成立更高等的学校。
1906年,两江总督端方设立“暨南学堂”。端方好古文,“暨南”是取尚书禹贡“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自中国向南洋传扬中华文化之义。而当时校歌之中,也可看到华侨欲与欧洲势力在东南亚抗衡之意图。
1918年3月1日,正式更名为“国立暨南学校”。1923年,为了适应学生的增多,并创建大学部,暨南学校从南京迁到上海的真如,于1927年更名为国立暨南大学。
抗日战争期间,迁址福建建阳。
1946年迁回上海。
1949年9月合并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校。
1958年在广州又重建了“暨南大学”,也是重视侨生与留学生的大学。
1992年选定校址,当时是位于埔里桃米坑的一块台糖公司的土地。
1995年7月1日,“国立暨南国际大学”正式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