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教材解读|《荀子·劝学》知识点详解

内容提要-背诵思路

课堂导学-课前预习学案

一、正音和文学常识

槁暴( gǎo )     輮以为轮( róu )  须臾( yú  )     跂而望(qì)

舆马( yú  )     锲而不舍( qiè ) 骐骥(qíjì )     靛青(diàn)

跬步( kuǐ )     金石可镂( lòu )  驽马( nú  )     木直中绳 ( zhòng  )

二、文学常识

荀子(约前313年─前238年),战国时期人,名况  ,是先秦 儒  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具有一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认为人可以通过主观努力认识顺应自然,主张“性恶论”。今存《荀子》一书,共32篇,大多数是他自己写的,一部分是他门人的创作。这部书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思想和他的文章风格。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 “劝”在本文是“劝勉、鼓励”的意思。所以题意是“劝勉、鼓励人们勤奋学习”。这篇文章里,作者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课文从中选取了三段,着重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应持的_态度 。文章紧扣“学不可以已” 这一中心论点来论证。

三、疏通文意

君子(有学问修养的人)曰:学不可以已(停止)。青,取之于(从)蓝而(表转折)青于(比)蓝;冰,水为(凝结)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符合)绳,輮(用火烤来使木材弯曲)以为(把(木材)做成)轮,其曲(弯曲)中(符合)规;虽(即使)有(通“又”)槁暴(曝晒),不复挺者,輮使之然(这样)也(句式:判断句 )。故木受(经…划过)绳则(就)直,金就(靠近)砺(磨刀石)则利(锋利),君子博学而(表递进 )日(每天,名作状)参省(对照反省)乎(对)己,则(就)知(通“智”,智慧)明而(表递进 )行无过(过错)矣。

吾尝(曾经)终日而(表修饰)思矣,不如须臾(片刻,一会儿)之所学也;吾尝跂(踮起脚跟站)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表修饰)招,臂非加(更)长也,而(表转折)见者远;顺风而(表修饰)呼,声非加疾(强,大)也,而(表转折)闻者彰(明显,清楚)。假(借助)舆(车)马者,非利足也,而(表转折)致(达到,到达)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游泳)也,而(表转折)绝(横渡)江河。君子生(通“性”,本性)非异(不同,有差别)也,善假于(引出对象)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兴起)焉(兼词,“于之”,在那里);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于之,在那里);积善成德,而(表因果)神明自得(自然达到),圣心备焉(语气词,了)。故不积跬(半步)步,无以(没有办法 )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千里马)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劣马)十驾,功在不舍。锲(雕刻)而(表顺承)舍之,朽木不折;锲而(表顺承)不舍,金石可镂(雕空)。蚓无爪牙(爪子和牙齿)之(定语后置的标志)利,筋骨之(定语后置的标志)强,(句式:定语后置 )上(向上,名作状 )食埃土,下(向下,名作状)饮黄泉,用(因为)心一(专一)也(句式:判断句 )。蟹六跪而(表并列)二螯,非蛇鳝之穴(洞穴)无可寄托(寄居托身)者,用(因为)心躁(浮躁)也。(句式:判断句 )

四、整理知识点

(一)通假字(划出并解释)

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輮”通“煣”用火烤木使弯曲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有”通“又”  “暴”通“曝”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

4.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

(二)古今异义词(理解并解释)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有学问修养的人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也以为:把…做成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广泛地学习

4.蚓无爪牙之利。   爪子和牙齿

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黄泉:地下水。用心:因为思想(精神)

6.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寄居托身

(三)词类活用(划出并解释)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名作状 每天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名作状,向上,向下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名作动,游泳

4.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使动,用火烤木使弯曲

5. 用心一也   数作形,专一

(四)一词多义

1.一

①用心一也   专一

②骐骥一跃  数词

③ 一如既往   一概,都

④六王毕,四海一    统一

⑤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  一旦,一经

2.焉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于之,在那里

②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怎么

③惧有伏焉  句末语气词,不译

④以俟夫观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指《捕蛇者说》文章

⑤ 盘盘焉,囷囷焉   …的样子

3. 于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从   比

②善假于物也  引出对象

4. 而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表转折   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表并列

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已 表递进   ④吾尝终日而思矣  表修饰

⑤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表顺承     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表因果

⑦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表转折  ⑧吾尝跂而望矣   表修饰

(五)特殊句式(指出句式特点并翻译)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状语后置句,于蓝取之)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冰是水凝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2.虽又槁暴,不复挺者, 輮使之然也。(“者也”式判断句)

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挺直,(这是由于)人力加工使它(变成)这样。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也没有强壮的筋骨。

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也”式判断句)

(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地下水,(这是)因为心思专一(的缘故)。

5.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判断句)

螃蟹(有)六只脚,两只蟹钳,(可是)没有蛇和鳝鱼洞(就)没有(地方)可以寄居托身,(这是)因为心思浮躁(不专一的缘故)。

(六)翻译下列句子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所以木材经墨线划过(斧锯加工)就直了,金属刀剑接近磨刀石(经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进行学习)啊。

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借以远达千里的(办法);不汇聚细流,(就)没有借以成为江海的(办法)。

4.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因而精神和智慧自然获得,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会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

五、整理出自本文的成语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日三省、锲而舍之、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课堂导学-课中讲解学案

一、图表知全局

1.朗读全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细读析文本

2..本文题为“劝学”,其中,“劝”为何意?以此为题,有何作用?

3.课文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它与文章其他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

4.朗读第二段分析:本段运用了五组比喻句,这几组比喻句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5.朗读第三段思考:本段使用五个比喻句谈到了与学习紧密相关的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6.朗读第四段思考:本段使用了十个比喻句,这十个句子,从意思上来看,可以分为几层?

【相关链接】

1.作者简介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是继孔、孟之后的一位儒家大师,也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大的代表人物。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2.背景剖析

战国时期,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孟子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一为统治阶级辩护的思想,而荀子却认为:人力能征服自然,应该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

三、深度研读

7.课文最后一段除比喻论证之外,还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来强调“学不可以已”,请找出这些对比,并体会其作用。

正 面

反 面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8.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荀子则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两人的观点矛盾吗?为什么?

课堂导学-课后练习学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

劝学(节选)

荀子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①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③,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④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⑤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⑥,问一而告二谓之囋⑦。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⑧矣。

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⑨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注] ①数:术,即方法、途径,这里引申为“科目”。②没:同“殁”,死亡。③大分:大的原则、界限。④箸:通“著”,显明。⑤蠕:微动。⑥傲:浮躁。⑦囋:形容言语繁碎。⑧向:通“响”,回音。⑨方:仿效。

1.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B.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C.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D.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指经书,先秦“六经”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但《乐》后来亡于秦末战火,只剩下五经。

B.“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典籍,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着重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而后孔子为“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的含义,自此,“君子”一词有了德性。

C.小人,通常指儒家定义的“君子”的反义词,儒家对小人的定义,指像小孩子那样说翻脸就翻脸,说变脸就变脸,出自孔子“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说。

D.学者,“学”者,觉也,系指通过学问觉悟之人,即专门从事某种学术体系研究而通达智慧的人。

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认为,从学习的科目来说,是有尽头的,但如果从学习的意义来说,人应该终身学习。

B.学习不应该停留在表面,不是为了向别人炫耀,应该入耳入心,贯彻到行动中,表现在举止上。

C.在荀子看来,《礼》是基础,《诗》《书》《礼》《乐》《春秋》涵盖了天地之间所有学习的内容。

D.最好的学习方法是接近贤师,这样也就能养成崇高的品德并获得广博的知识,也能通晓世事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译文:

(2)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译文:

答案:

1. B(根据句意和对称,可以对比排除,然后确定B项。)

2.D项(学者,指求学的人。)

3.C项( “《礼》是基础”说法不当,原文说“终乎读《礼》”。)

4.(1)所以从学习的科目来说,是有尽头的;但如果从学习的意义来说,那么学习是片刻也不能丢的。

(2)君子的学习,是用它来完美自己的身心;小人的学习,只是把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

参考译文:

学习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终结?答案是:从学习的科目来说,是从诵读《尚书》《诗经》等经典开始,到阅读《礼记》为止;从学习的意义来说,是从做一个读书人开始,到成为圣人为止。诚心积累,长期努力,就能深入,学到老死然后才停止。所以从学习的科目来说,是有尽头的;但如果从学习的意义来说,那么学习是片刻也不能丢的。致力于学习,就成为人;放弃学习,就成了禽兽。所以说,《尚书》是政事的记载;《诗经》是和谐的音乐所附丽的篇章;《礼记》是行为规范的要领、具体准则的总纲。所以学到《礼记》就到头了,这可以叫作达到了道德的顶点。《礼记》的肃敬而有文饰,《乐记》的中正而又和谐,《诗经》《尚书》的内容渊博,《春秋》的词意隐微,存在于天地之间的道理都包括在这些典籍中了。

君子的学习,有益的东西进入耳中,记在心中,贯彻到全身,表现在举止上。所以他稍微说一句话,稍微动一动,都可以成为别人效法的榜样。小人的学习,只是从耳中听进去,从口中说出来。口、耳之间才不过四寸罢了,怎么能够靠它来完美七尺长的身躯呢?古代的学者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现在的学者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君子的学习,是用它来完美自己的身心;小人的学习,只是把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所以别人没问就去告诉的叫作急躁,别人问一件事而告诉两件事的叫作唠叨。急躁,是不对的;唠叨,也是不对的;君子回答别人,就像回声应和原声一样。

学习没有什么比接近良师益友更便利的了。《礼记》《乐记》虽记载了法律制度,却没有详细阐明其中的道理;《诗经》《尚书》虽记载了古代的事理,却不能切合今天的实际;《春秋》文字简约,因而不能使人很快明白其中的道理。效法良师益友并且学习君子的学说,就能培养出崇高的品质,学到广博的知识,通晓天地人间的事理。所以说,学习没有什么比接近良师益友更便利的了。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荀子  荀子词条  劝学  劝学词条  知识点  知识点词条  详解  详解词条  解读  解读词条  
综合

 如何在班里做演讲

准备演讲进行演讲参考谈话恐惧,指的是害怕在公共场合发表演讲,每四个人中就有三个人受到这方面的困扰。这个数字是令人震惊而担忧的,几乎所有的职业都需要一定的公共演讲...(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