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小说作品都是名家的长篇节选,编者的意图很明显,就是想让学生通过对这些精彩的节选的学习,从而达到窥斑见豹的目的。可以说,编者的这个意图是美好的。但这个美好的意图在具体的实施时,往往给师生带来不小麻烦。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是节选,所以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往往觉着无头无尾;在理解人物形象时,往往不够全面,甚至错误。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当如何解决呢?笔者以为,最好的、最简便的解决办法就是教学这类课文时选择恰当的突破口。
如何选择呢?
李渔在论及文章的开头时说过这么一段话:“开首笔机飞舞,墨势淋漓,有自有自得之妙,则把握在手,破竹之势已成,不忧此后不成完璧。如此时、此际,文情艰涩,勉强支吾,则朝气昏昏,到晚终无晴色,不如不作之为愈也。”(李渔《闲情偶寄》卷三)李渔论述的是文章如何开头,但我觉得用这段话来指导课堂教学中突破口的选择也是非常恰切的。
不是吗?当我们拿到一篇课文的时候,如果选择了一个恰当的突破口,那么此后的教学真如势如破竹,一帆风顺,随心所欲,淋漓尽致;反之,则佶屈聱牙,艰涩难行,使听者如坐针毡,教者大汗淋漓。
那么,怎样的突破口才算是恰当的呢?笔者先举两个例子。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代表作,人教版新编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三节选的是桑提亚哥在捕获一条一千五百多磅的大马林鱼后,在归航途中同鲨鱼搏斗的部分,这部分突出表现的就是桑迪亚哥的形象。因此,教学这篇课文的重点便是引导学生理解这个形象的特征。
那么,从何处入手呢?
我们知道,努力塑造“硬汉子”形象是海明威大部分作品的基本特征之一。《老人与海》中 主人公桑提亚哥就是这类形象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这种人物的基本特征就是:“你可以消灭他,但不可以打败他”。明了了这一点之后,我们再回到课文上来,我们就会发现节选部分第12段中桑迪亚哥的一句独白——“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正好道出了桑迪亚哥形象的根本特征。教学时,抓住这句话,以这句话为纲、为突破口,再指导学生细细咀嚼桑迪亚哥同鲨鱼的5次搏斗场面,这个形象的主要特征便清清楚楚地展现在了学生眼前。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这部作品最典型地体现了沈从文小说散文化的特征。人教社新编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节选的是第三、四、五、六节。教学这样的课文,若不选择一个恰当的突破口,不但教师不好把握,学生更是难于理解。笔者在指导学生阅读这篇课文时,经过反复思考,把作者创作这篇小说的动机作文突破口,教学时,介绍给学生,结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作者是这样表述的:“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笔者在教学时,以这句话为抓手,向学生设问:在节选的这四个部分中,作者是通过哪些人和事来表现这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呢?学生循着这个思路,找人物、品性情;寻事件,挖意义,课上得非常顺利。
上边两个例子告诉我们,课堂教学突破口的选择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有两点却是我们选择突破口时应该重视的。
第一、课前要尽可能多地搜集一些相关的背景资料。这样做,有助于我们对课文获得一个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从而为我们选择突破口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
第二、要选择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东西。因为只有抓住了这类东西,我们才能拎起课文,才能在教学过程中随心所欲而不会逾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