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课堂教学如何激发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名师告...

学生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的状态,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开头的“启动”十分重要。启动得法,学生思维能马上运转起来,迅速进入学习的状态;启动不得法,甚至无法,学生思维不但不会运转起来,有时,还适得其反,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使预定的教学效果化为泡影。

那么,这样才能有效启动学生思维呢?心理学告诉我们,只有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按照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寻求恰当的启动方法,才能如愿以偿;否则,就会徒劳无功。

下边,依据心理学的相关规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介绍七种方法, 供同仁参考。

一、兴趣调动法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浓厚的兴趣是思维兴奋的最佳催化剂。心理学证明,学生如果对所学材料不感兴趣,则思维就会处于抑制状态;反之,思维就会处于兴奋状态。据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首先设法激活学生的兴趣,然后用这个激活了的兴趣去启动学生思维

例如,钱梦龙老师在教《从三到万》这篇课文时,先绘声绘色地把课文中那个“傻孩子学文化”的故事讲给学生听,然后用事先教给学生的“预想法”启发学生从故事里提炼论点。由于教师开头讲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住了学生,打动了学生的心,学生在回答老师的这个问题时,思维非常活跃。

二、情感渲染法

如果说,兴趣是学习的先导,那么,情感则是学习的动力。语文学科从学科属性讲,属人文学科的范畴,其自身拥有非常丰富的人文性。因此,同其他学科相比,用“情”启“思”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的条件。教学中,教师如能运用得当,将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于漪老师是语文教学中情感教学的名家,她教的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很快,原因何在?就在于她善用情感这根弦来拨动学生思维

例如她在教《最后一次讲演》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导语:先给学生出示闻一多先生的《红烛﹒序诗》——“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然后激发学生思考:这是谁写的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又是谁的写照?接着又出示《闻一多先生传》,将该书的封面图案——黑色大理石花纹的正中上方一支醒目的红烛,与《红烛﹒序诗》对照讲解,指出该诗乃闻一多先生所做,是先生的自我写照。

接下来于老师有引用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对闻一多先生的赞扬之词,最后导出闻先生演讲前后的相关事实。经过这样一番渲染,学生的感情被牢牢地扣在了课文上,为学生学习课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信心鼓励法

信心是一个人学习取得成功的坚强柱石。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任何一个人,只要他坚信自己能学好,并且充满必胜的信心,那么,他的思维就会高度活跃。这时,不论学习什么材料,均会取得惊人的效果。 1991年在首届中青年语文教学观摩会上,魏书生老师上了一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示范课。按照大多数老师的上法,教这篇课文最少需要两节课。但魏老师却在不到50分钟的时间内,就引导学生学完了这篇课文。原因何在呢?

就在于魏老师在课的开头引导学生大喊三声“我能成功”上。请不要小看这三声“我能成功”,它显示了学生对自己定能完成学校任务的自信。这是这个自信,使学生在不到50分钟的时间里,就完成了一般课堂教学所无法完成的那么多的的学习内容,这不能不令人叹服。

四、控制注意法

心理学表明,注意是思维的启动的基本前提和保证。只有当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老师于老师提出的问题或讲授的内容时,学生思维活动才有可能动起来。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常常会出现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或分散的现象。注意力一分散,或不集中,课堂学习的质量也就随之下滑。为此,课堂上,教师必须时刻注意控制好学生的注意,使其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运行。

课堂上,教师控制学生注意力的方法很多,这里仅谈三种最常用的。

1. 目光提示法。当学生出现贪玩或其他不注意所讲的内容时,教师可视具体情况,目视玩耍的学生,从而达到收回学生注意力的目的。

2. 言语提示法。课堂上,教师正在给学生讲解挂在墙上的小黑板的上的问题,突然一声巨响,小黑板从墙上掉了下来。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分散了。这位老师不慌不忙地拾起小黑板,重新挂到墙上,但他并没有立即讲课,而是问学生:“同学们,我们讲到什么地方了?”这么一问,学生被分散的注意力马上又集中到了正在学习的内容上来。这位教师的这个做法不可不高明。

3. 动作提示法。老师正在讲课,发现一个学生在偷看闲书,这时,这位教师不慌不忙地边讲边走到那个学生跟前,用手轻轻怕了拍学生的脑袋,学生立刻把书塞进了课桌框里,拿起了课本。很明显,这位老师的这种做法要比那种把学生叫起来痛骂一顿,再把书收掉的做法不知高明多少倍。

五、欲望激励法

欲望是比兴趣更为强烈的一种学习动机。上课开始,教师若能采用有效的方法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即将学习的知识,变成学生的一种内在渴求,那么,学生思维便会十二分的兴奋。笔者上《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一课时,先把人民大会堂的结构画成一幅平面图,然后要求学生不看课文填出各个组成部分的名称。这时,学生急了,嚷道:老师,课文还没学,怎么填啊?我说:不是让大家预习过了?学生说:读过忘了(事实上是抓不住课文的要点,这时学生预习中常见的现象)!

我接着说:那怎么办?我们的课堂只有45分钟呀!这时,有些学生就喊道:老师,只给5分钟,我们再读一遍课文,就能填上。其他的学生也跟着附和。我扫视了全班一眼,拿出一副无可奈何的神情说:看在大家都这么认为的份上,让大家5分钟,不过,得保证完成我的话一说完,学生立刻进入了快速紧张的读文、填图上。这个开头之所以会取得这么好的效果,主要原因是笔者抓住了学生预习中的弱点,用学生的这种弱点来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从而达到启动学生思维的目的。

六、知识启动法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同化”理论,引导学生以旧知求新知,对启动学生思维,也很有效。在课堂教学中,这种方法运用的十分普遍,且形式也十分多样。例如,上课开始,先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本节课要用的某种阅读方法,用这种回忆来启动学生思维;还可让学生背诵上节课学过的课文来启动学生思维;还可让学生到黑板上书写上节课学过的字词来启动学生思维,等等。总之,只要教师勤加思考,这种方法应该说是无穷无尽的。

七、问题启动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开头,教师如能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找答案,则学生思维会很快进入活跃的状态。这就是问题启动法。

比如,笔者在教《变色龙》这篇课文时,设计了以下几个个问题: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他和课文的题目——变色龙——有什么关系?变色龙是一种什么虫子?有什么特征?由此可以看出,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点是什么?这几个问题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对激发学生思维十分有效。

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思维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如何训练,每个老师自然有自己的做法。笔者以上所谈,只是提供参考。但不论做法多么不同,开头的启动却是每个老师在训练学生思维时不能不认真为之的一个环节。

这个环节做得好,学生思维就能一直跟着老师的上课思路走下去,课堂学习效率就高;反之,学生思维一直处于抑制的状态,课堂学习的效率就会大打折扣。因此,课堂教学开头的启动意义重大。启动得法,课堂一帆风顺;启动不得法,或不重视启动,课堂教学就会一直处于低效乃至无效的状态。当老师的可不慎哉!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词条  名师  名师词条  激发  激发词条  思维  思维词条  如何  如何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