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敬畏”的解释是这样的:“敬”是严肃、认真、免犯错误的意思;‘“畏”指谨慎,不懈怠、害怕犯错误。敬畏是人们对一切神圣事物具有的敬重和畏惧心理,这种心理具有警戒与自省的作用,有助于规范与约束人的言行举止。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敬畏心,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里都崇尚和履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种德行,其中“耻”就隐含着一种敬畏,它是指对不公正、不合适宜的言行有羞愧之心,亦有自尊自重的含义。自古以来的贤人能士大都知耻而敬畏,他们深知“头顶三尺有神明”。但是,随着社会现代化的逐步推进,总是伴随着对传统价值的冲击,人们常常以“追求自由、平等”为由而丢掉了敬畏之心,个人主义、利己思潮不断膨胀,个人利益至上,其它的什么好象也都不再害怕,让我们的社会出现了诸如道德滑坡、诚信缺失、骗子横行、腐败成风等等问题。所以,重振社会的敬畏之风、唤醒人们的敬畏之心不可忽视。特别是在教师队伍建设中,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重视,需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
教师职业很特殊,也很重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作为教师,我们对这段话要有深刻而全面的理解和认识,我们不仅要认识到教师职业的神圣和光荣,还要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更要对自己所从事的这份工作有敬畏之心,要时刻提醒自己,工作中的任何懈怠或失误都是罪过。
首先要敬重教育,就是要知道教育工作的重大意义,并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为什么教育如此重要,并成为人们普遍的共识?因为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系统地育人活动,它的根本价值,就是为国家培养具有崇高信仰、道德高尚、诚实守法、技艺精湛、博学多才的人才,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推动经济增长、社会进步,推动民族兴旺,促进人类发展。正因为我们所担负的工作如此重要,所以,党中央提出了教师队伍建设的三个优先,即:优先谋划教师工作,优先保障教师工作投入,优先满足教师队伍建设需要。但是,现实中我们有部分教师,他们成为教师,并非因为对教育的敬重,而仅仅是为自己谋一个工作岗位,谋求能够养活自己的固定收入,除此之外再无他求。他们的工作过程简单粗糙,遇到问题得过且过,劣质低效,甚至违背规律的教育现象大量存在,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严重阻碍了教育事业的科学持续发展。因此,培育教师们对教育工作的敬重感非常重要。
其次要害怕犯错误,就是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谨慎地对待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避免一时的疏忽和大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伤害。要像怕火一样,害怕自己在工作中犯错误。要做到这一点,首要的是教师要加强自我教育,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能力。 教师必须明确地认识到:一个人一贫如洗,对别人绝不可能慷慨解囊。凡是不能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和自我教育的人,同样也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教师只有先受教育,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教育别人。我以为,这是当好教师,避免犯错误最重要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我们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要切实担负起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每一个家庭的幸福这份重大责任。面对一个难教的孩子,我们应当情着一颗同情之心,尽自己所能去引导教育,而不是排斥打击;当我们的教育教学效果较差时,应该心存愧疚、寝食难安,而不是心安理得、无所畏惧。
没有对教育工作的敬畏之心,就不可能成为一名真正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甚至有可能成为学生一生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