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2020年高考作文指导必看文章:界定核心概念...

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我们的思维、认识离不开概念。何谓“概念界定”?按照一般解释,就是指为某个确切的概念下定义,为某个概念定量地划分定义范围。材料中的核心词语是作文立意的引发点和着力点。因为核心词语所表达的大多比较概括,比较抽象,所以写作时对核心词语(一到两个)一定要做出自己的“解释”,解释就是选择角度,就是缩小范围,就是明确内涵,就是阐述剖析。接下来,我们结合高考范文来看看具体如何写好核心概念界定段。

活动一 范文引路

示例1:

五味调和,美美与共

《三国演义》开篇有言曰:“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寥寥数语揭示了封建社会数千年的发展规律。其实不只是人类社会,世间万物也在分分合合的过程中星现出了各种情态。有人说:“酸甜苦辣成,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其实,这一说法的实质就是:多元素的融合必定产生变化。

按照哲学理论来看,世间万物是相互联系的。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则进一步指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他说:“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说得直白些,作用力是作用在双方物体上的。将这个理论放到“调和”上,人们应该认识到:调和会影响到所有涉及的对象,而且在调和的过程中对象会被强化些对象会被弱化。举例来说,一道酸菜鱼,饭馆里烧制的和家里烧制的味道往往不同。

这是因为调料的比例不同。需特别注意的是:调和不同于混合,前者是人们期望的理想状态,后者未必符合人们的期待。就像上面说到的酸菜鱼,如果只是把酸菜、鱼块、调料简单地混合到一起,一定是没有正宗的滋味的。

调和是一种和谐的状态,所谓“美美与共”是也。但调和也是可以根据人们的需求去调整的,也就是说,调和应该是动态的。个中道理不难明白,正如哲学上讲的那样: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所以,世事推移,原来的调和状态也要时时更换为新的调和状态。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一道大菜没吃完,第二天再吃,为了保持原先的美味,主妇往往是要做第二次加工的。

明白了调和的真正状态,那么人们就应该清楚个体必须具备必要的能力,才得以实现调和。昔日孔子出游,子路在后面跟丢了。在寻找老师的过程中子路遇到了一位老农,他满怀希望地向老农打听老师的去向,不曾想,老农劈头盖脸地批评了子路一通。老人说,现在是农忙时节,你家老师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算什么老师,子路大为窘迫。同时,他又认为老农说得在理,于是找到老师后,和老师一道拜会了这位老农。正是因为有着不耻下问的精神,子路和孔子才会在成圣的道路上越走越顺利。这种精神,这种修身的能力,就是调和,调和自己身边的一切矛盾,从而取得进展。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倘若苏轼在世,我会告诉他:人间之味不只在于清欢,多味调和,共存相生,方可百味纷呈!

分析:

运用了“辨析阐释法”、“内涵阐释法”、“事例阐释法”。文章由《三国演义》的开篇说起,指出世间万物的发展变化在于相互融合。通过剖析材料提出中心论点,扣材料意识很强。在文章主体部分,第二段借用哲学原理分析“调和”这一立意核心词,论述有高度,支撑起全段;随后用辨析阐释法,阐释了调和不同于混合,解释了调和的内涵。列举酸菜鱼的事例,具像阐释了调和,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与生活气息。第四段论述调和是一种和谐的状态,使得调和的内涵更深一层。第四段紧承第三段论述人应该怎么实现调和。论述环环相扣,衔接紧密。

示例2:

语言有味

“语言是肉做的。”

诚如香港作家董桥所言,汉字所成的语言,是我尝过最有味的美炙甘旨。

语言之味,起于“食材”——文字。传说仓颉造字之时,天雨粟,鬼夜哭,从此文字与神相通,语言也因而华丽登场。《文心雕龙》载云:心既托声于言,言亦寄形于字。可见语言的美味,从文字开始,并超脱开去。

语言有味,先有外观之精致。犹如一道菜肴,色香诱人,其味方可传入人之心脾。语言之肴的外在,过分修饰则喧宾夺主,轻妆淡抹正是合宜。秦少游写了句“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被东坡讥笑:“十三字只说得骑马楼前过。”相较之下,合宜的点缀有如蒲松龄《促织》中成名丧子一段:“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此十六字,丧子之痛已跃然纸上,语言之味,得以见晓。

语言有味,次有内在之滋味。犹如一道好菜,让人回味无穷。为人所称道的春秋笔法,正是内有滋味的语言。“郑伯克段于鄢”,六字之中三处褒贬,其语言之味可见一斑。每见此类语言,我都渴望有鹈鹕的嘴来盛着,尽情享用,又渴望有牛的四个胃,吃用之后不断反刍,方可尽其滋味。真是芒焰藏于简淡之中,语言之味,由内而外。

然而,有外在之精致,有内在之滋味,仍有不到之处,一道真正的语言甘旨,更需要的,便是烹饪者的全心投入,真情以待。

《随园食单》里袁枚细说海参鱼翅,《闲情偶寄》中李渔大谈燕窝鲍鱼。在我看来,完全无法从他们的语言中品味食物之味,更无语言之味。他们缺少实情真心的语言,无法让我领会鱼翅发得好不好,燕窝又是否弹牙汁浓。

有心烹调的语言,是卫八处士家的韭菜,是张季鹰故乡的莼鲈。春雨之夜,相逢二十年不见的老友,野老为一盘春韭落泪,“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语言之味与菜香、真情一起流露。

秋风乍起,故乡莼菜已鲜,安能离家以求官爵,季鹰毅然归去,语言之味,与乡思一同飘扬。

语言外在之精致,内在之滋味,加之以“烹煮”的真心,全身心的享受便从此中获得。

春秋笔法抑或大块之章,天然去饰抑或龙凤藻绘,语言之味由内而外,展现汉字的美,传递文人的情,像一席流动的盛宴,滋育华夏千年。

分析:

运用了“比喻阐释法”。该文紧扣“语言”来审题立意,文题即鲜明道出“语言有味”的观点。开篇引用董桥“语言是肉做的”,劈空而来,恰当而独特,一下子抓住了读者。接着以语言之味的“食材”、外观、内在滋味以及“烹饪者的全心真情”等角度层层深入地展开,对“语言有味”这个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这种比比喻阐释法不仅新颖独特,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作者对语言之味深刻而独到的理解。全文自然流畅的表达表现了作者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信手拈来的引用,可谓举重若轻,显示了作者丰富而深厚的文化积累。

示例3:

智慧人生

“智慧”,是一个充满灵性的词语。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境界,智慧也有它自身丰富的景象。人生在世,我们应该拥有一颗智慧的心,去过好属于自己的智慧人生。

何为“智慧”?“智慧”不同于“知识”,更不相当于“智力”。学富五车的人和高智商的人分别有着丰富的知识和超群的智力,但他们不一定都是智慧之人。

“智慧”强调的是实践和领悟,“智”的上部是“知”,这要我们通过实践和行动,通过设身处地的经历去总结经验,获得能力。例如书本上的知识需要通过练习、运用才能获得,工作经验、为人处世的道理需要在工作、生活中锻炼方可获得。而获得智慧更重要的,是靠“心”领悟,恰如“慧”字下半部的“心”字,就是教育我们,通过实践,用心领悟的方能汲取真正的智慧。

然而,如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其对于人生而言,是一种澄明、宁静的生活态度,这意味着与世间一切不美好的事物决裂,去追求至极的爱与美好。

要想获得智慧人生,首先要达到智慧的境界。智慧之人能够看清世事,能够看清一切贪、嗔、痴,拥有一颗宁静、豁达的心。他们把世间种种冲突都看作蜗牛壳里的纷争,看作电光火石的事,如同老子的《逍遥游》,遨游世间,不寄托于外物,不“心为形役”,而是以自由豁达的淡泊心态处事。

其次,智慧之人杜绝外物的诱惑和干扰,而把自身提高到很高的位置,这并不是说狂妄自大,而是在宁静的心境中深刻地剖析自己,倾听内心的声音。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就是这样的智慧之人,他曾写下《我曾其次鄙视自己的灵魂》这首短诗,引后人无数叹服与敬仰。杨绛先生也曾有言:“我不屑与任何人比较……到头来才知道,这世界是我自己的,与他人无关。”清醒深刻地反省自己、剖析自己,乃知自己性灵深处的卑微与弱点,方能用之警醒自己,获得智慧的人生。

然而,在现今这样一个追求义与利的进步迅速、过于浮躁的社会,想要做到淡泊宁静、反躬自省实在是太难了。“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我们必然会与他人联系,受到他人影响,此时,我们所需要做的,大概就是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了,仍要热火朝天地为了事业而奋斗拼搏,但要学会保持一颗宁静的坚守的心,时常去叩问自己的心灵,如此才能不随波逐流,获得自己的智慧人生。

分析:

这是是一篇规范的递进式议论文,更是一篇具有写作智慧的议论文。作者深谙“论如析新,贵在破理”的写作之道,先阐述对智慧独特见解,接着深入阐述如何才能拥有自己的智慧人生。文章具有思辨性,剖析到位,层层递进,论证严密。

阐释“智慧”这一核心概念,作者主要运用了辨析阐释法和拆字阐释法。首先通过与“知识”“智力”的对比辨析,然后再拆解分析“智”与“慧”这两个字,条分缕析,明确指出智慧的重要特征就是“领悟”。

活动二 方法总结

核心概念的阐释可从两方面入手:理性阐释与形象阐释。理性阐释具体可分为:内涵阐释法、拆字阐释法、辨析阐释法;形象阐释可分为:事例阐释法、比喻阐释法等。

1.内涵阐释法:

首先思考概念厘定的向度:如表层义与深层义、具象义与抽象义、常规义与别解义、模糊义与具体义、词典义与语境义、本义与引申义。如“家”这个概念,常规义是生活休息的地方,更有许多别解义、深层义,如一个班级、一个学校、一个社区,乃至家乡、国家都可以叫“家”;如从抽象义上理解,家不仅是起居生活的地方,在思想者眼里,它还是安放心灵之所、理想之彼岸、崇高之境界等。通过厘定概念的向度,选择角度,缩小范围,紧扣观点为下文的论证明确方向。

然后,从概念的性质、特征、成因、功用、颜色或组成等角度诠释,只需大体接近概念内涵,写出自己对概念独特理解的厘定方式。如:何谓风采?风采不能用才气、奉献、成效等实际的评价来衡量,风采展现的是一种独到的生活方式,它不仅仅在于争取和奋斗,也不仅仅在于意义和价值,更在于生活趣味与人生情怀。故“风采”之选,宜观情怀。

2.拆字阐释法:

拆字理解法就是将需要解释的词拆成单个的字,再将拆开的字分别组成新的词语,从而对词语进行解释的方法。

这种方法其实是一种特殊的“意义阐述法”。该语段先解释“追”,再解释“求”,最后合为“追求”的意思是“身与心的全力拼搏”,非常准确。接着指出“追求什么”、“怎样追求”,思路清晰。

3.辩证阐释法:

这种阐释法概念与相似概念进行区分,明确概念内涵和外延。运用“不是……而是……”整齐句式,壮气势、广文义,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 如:追求不是追名逐利,不是无目的的横冲直撞,而是一种目标,一种信仰,一种你愿意为之不懈奋斗的理想。

4.事例阐释法:

运用令人信服的事例,化虚为实,叙例是将将核心词增置于具体的情境中,能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这个方法既要放开思路,又要概括力强,一步步,一层层,“抽丝剥茧”地阐释核心词。

5.比喻阐释法:

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阐述观点,把抽象、深奥的道理寓于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之中,化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浅显,“巧喻而理至”。

该语段运用两个(最好再加一个自然物,构成排比)结构一致的比喻,由物及人,生动形象地道出“追求”和“品高”的关系。节奏流畅、语气有力。

阐释注意点:

内涵阐释(作诠释)法:抓住概念的本质属性,进行理论性的阐述。(此方法使用难度较大,但可尝试从对关键词做具体、形象的解释,这实际上称之为“作诠释”)

拆词(字)阐释法:围绕立论,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围绕立论,反向而析

辨析阐释法:寻找相近却有本质区别的概念,通过比较使论点概念更清晰。

比喻阐释法:寻找与本体贴切的喻体。

事例阐释法:紧扣立论,举例准确、一致、新颖

以上几种方法可以综合运用。通过以上探究,我们在写作时掌握好“是什么”观点阐释的写作方法,运用以上示例方法不断反观自我,联系生活,感悟人生,关注社会,能够形成深刻的思维与独特的审美视角,让写作思路清晰、思想深刻、语言精彩,从而真正让议论文“深刻”起来。

活动三 升格训练

语段1:

起点,意味着从零起步,意味着新的开始。或许起点背后包含着无尽的挑战与未知的艰辛,或许起点需要对过去的荣辱说再见,意味着自我取舍,或许起点代表着众人的不理解不支持,代表着孤立无援,但这些都不是拒绝起点的借口,不是吗?起点是新的人生的开始,拥有着无限创造的可能。不是吗?起点代表着新的希望与新的世界,不是吗?起点注定着新生与涅槃,就像施今墨所倡导的中医脱胎换骨,仿若新生,重新焕发生机。

存在问题:

起点是开始,起点代表着新的希望与新的世界,作者直接下了结论,文段并不能让我们或深刻或具像或形象地感受到起点的内涵。

升格示例:

起点,意味着新的开始。但是起点并不等于原点,不等于摈弃经历的一切,不等于对曾经经历过的傲慢无视,回到最初的绝对的“零”的状态。相反的是,它意味着在旧事物中窥得一种重发生机的可能性,开拓新的人生航线,意味着人生依然拥有无上的勇气与锐气,往往预示着新生与涅槃。就像施今墨老先生所改良过的中医那样,脱胎换骨,仿若新生,重又焕发生机。

语段2:

那么,何为眼界?冯友兰先生曾提出人生的不同境界,从自然境界一步一步深入直至天地境界,还不正是一个人的眼界在逐渐扩大而产生的不同感悟吗?在扩大眼界的过程中,我们见识了更多思考得更多,也是在走向更辽阔高远的人生。

存在问题:

冯友兰是著名哲学家,原作者可能是是想用事例阐释法阐述“眼界”内涵,但可能因为素材储备不足,这个例子似乎不能让我感知到“眼界”的内涵。

升格示例:

燕雀穿梭檐下,有小虫在口便自足得意,他们永远体会不到长风万里任我行的自由快乐,斥鴳仅仅飞翔于蓬蒿之间,他们永远感受不到鲲鹏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辽阔与高远。因为他们的眼界不够宽阔,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囿于狭窄中而不自知。

那么,何为眼界?

我想所谓“眼界”,是我们目力所及的范围,是我们感知事物的能力,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深度与广度。这让我想起冯友兰先生的五重人生境界,从金字塔底端的自然境界一直攀升到顶端的天地境界,其实恰恰是一个人眼界扩大的过程。

【评价反馈】

活动四 写作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节制是一种态度、一种风骨。有人说,若要有所成就,首先要懂得节制。对藏在灵魂中的野马来说,要有条缰绳,你只有将它套在马的身上,马才会听你指挥;但也有人对节制进行质疑和否定,认为人为地节制不利于马儿自由驰骋。

这则材料引起了你什么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的议论文。

【写作指导】

节制是自我控制、约束或监控我们的意志、情绪、理智和行为。审题时首先要廓清“节制”的内涵,《现代汉语词典》对“节制”的解释是:节度法制;严整有规律克制。“节制”是针对是那些可行但不可超过范国的事。具体可作这样的“深思”:“节制”的内涵是什么?为什么要“节制”?“节制”的对象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节制”?“节制”的尺度如何把握?不同的人生处境对实施“节制”有何影响?如何看待“节制”与“自由”的关系?经过这样的层层追问,行文思路就会渐次打开。

【优秀范文】

追寻北冥

庄子有言:“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六月之息”是自然对鹏的节制,由是而观之,节制乃是外界的客观监督。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如父母的教海是对子女的一种节制与监督,外界的监督可帮助我们远离诱惑,控制自我,而不至于身陷图而不自知。

但节制更是内心的自我拷问。“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矣,翼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倘或鲲在南冥之中听着蜩与学鸠及斥鷃的嘲讽而迷失自我,放弃飞往北冥的梦想,只愿在郊外徘徊,又怎能明小大之解,一飞万里?可见节制是对自我灵魂拷问后作出的正确选择。

但纵观古今,不能节制者不胜枚举。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本是福泽后世的伟绩,但他却“水殿龙舟”丝毫不对自已好大喜功的欲望加以节制,以至国家不再。后人论之“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这样无以节制,只能叫后人徒留千古叹惜。

然则隋炀帝为何会无法控制自己的欲望呢?探其渊薮,是他内心的自我膨胀,没有更加远大的政治追求,只是想着水殿龙舟的耀武扬威,骄奢淫逸而不自制。假如隋炀帝也能像鲲鹏心怀北冥之大,节制个人极度膨胀的私欲,历史或许会改写。故日:节制之本在于抑制自我、心怀远大的理想与抱负。

当人心怀理想之时,会愿意为理想与事业奋斗、献身,理想与抱负是引路的明灯,人们看到它就会明白目的地之所在,从而摒弃杂念一心向前。

君不见士子寒门苦读只为天地立心;君不见隐者遗世只为守内心高洁;君不见战士沙场浴血只为忠心报国。他们在无数的诱惑面前展现出共同的人生姿态选择了节制内心萌动的欲望,把灵魂中的野马扼杀在摇篮之中,最终取得了成功实现了自我的人生价值。

节制是一种大智慧。当今中国处在世界发展之前列,同样以节制为先,反对霸权主义的欲望,选择了发展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如此之态,方是长久发展的大国之道。

让我们从理性节制自我做起,心怀理想,对所有诱惑说不,追寻属于自己的北冥。

【评点】本文以庄子《逍遥游》发端,引出观点,层层深入,深度剖析,不人云亦云,观点颇具启发性。用例少而精,对隋炀帝的分析,能够扣住材料核心关键词向纵深挖掘。全文富有文采,整饬精炼,语言老到。

附:核心概念的界定方法

一、限定核心词(组)概念的内涵

“三个以上的人相聚而成的集体称为群。群,是人生小站,在群内可以放飞心情,也可以互相砥砺;群,不是家却似家,可以比家更坦荡,在群内可以肆无忌惮;群,是茫茫大海,让人心牵若依,在群内却可能迷失自我……”显而易见,本作文题的核心词汇是“群”。题目的第一句是对“群”进行了基本的定义,后面几个句子是对群作用和影响的解释。显然这些解释是针对于不同的“群”的,学生如果仅仅写群可以放飞心情,群内可以肆无忌惮等观点,在逻辑上是有很大漏洞的。所以,我们必须要化大为小,限定好“群”概念的内涵,比如在名词性的词语前面加上部属性的相关限定语:微信群、同学群、传销群等。在写作过程中,观点就可以表述为:同学群中我们可以互相砥砺,在传销群中我们会迷失自己。

由此,可以得出简单的结论:在界定名词性词语的核心概念时,我们可以做的就是限定这个名词性词语(组)的概念外延。这样去做可以让我们写作的对象更具体,思考更为深刻,笔力更为集中。如下面这位考生的思路:先点出现在每个班级都建立了微信家长交流群,再去讲述这个交流群的优点加强了家校的沟通,让学生、教师、家长之间能够及时的互通等,继而进一步辩证思考交流群的不足,如造成了家长的负担,成为了某些不当现象的“滋生地”。

二、增加核心词语(组)的成立条件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一定会遇到一些无法限定概念内涵的核心词(组)。比如:“①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另一颗心宽容。——纪伯伦②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容。——鲁迅。”这条命题的核心词汇是“宽容”。“宽容”是一个较为虚化的概念。它和上文所提到的“群”是不同的,“群”在人的生活中可以明确地感受到。但是,“宽容”是学生很难限定概念内涵的,总不好说“大宽容”、“小宽容”吧,这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学生在作文中普遍的界定则是:“以德报怨,是一种宽容;让人三尺又何妨,亦是一种宽容。宽容即对他人的宽容和包容,亦是对自身胸襟的呈现。”这样的界定看似界定了“宽容”的内涵,但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以德报怨”“让他三尺”是指什么?从概念上讲“宽容”是“德”的一部分,“让人三尺”是“忍让”,和“宽容”是内涵完全不一样的两个词语。所以,这些界定,我们称之为“假界定”。

那么这样的核心词我们如何处理呢?增加核心词成立的条件,阐述相关理由。就“宽容”而言,我们可以思考在什么樣的情境下,我们可以“宽容”;我们应该“宽容”什么;为什么。比如:在面对别人的无意伤害时,我们应该有一颗宽容之心,因为什么?

三、赋予核心词(组)丰富的内涵

在作文的命题中存在着一部分运用某一特定事物作为材料叙述对象的命题。比如:“为了看到阳光,我们来到世上。为了阳光,我们存于世上。”这个命题是要学生对“阳光”的概念加以界定。在面对这样的核心词(组)的时候,我们应该赋予这些核心词必要的内涵。比如:“阳光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阳光是我们不断前行的目标”“阳光是我们面对挫折的勇气”,等等。这样去界定,我们就可以很好地将阳光与后半段文字“我们来到世上”和“我们存于世上”联系起来了。学生的写作也有了可操作的具体方向,避免了像“阳光原指太阳的光辉,它为世界带来光、热和生机。阳光照亮世界、温暖大地、滋润我们的心田,而更有一种阳光,他可以引领我们前行,为我们指点迷津”这样的空话。

四、看透技巧,找准中心

“一个人可以高到云层里,也可以低到泥土里。愿你高到云层时,还会想到泥土的气息;也愿你低到泥土中,还会留有云层的味道。”对于这样带有修辞格的命题形式,我们不能仅仅提炼表面的核心词“云”和“泥土”,而应该关注于这些修辞格背后的描述中心。比如说,这儿的“云”并不是仅仅指天上的云彩,而更多的应该指代“我们心中高贵的品格”“我们远大的理想”“我们傲立的脊梁”等,而“泥土”指代的是“我们谦虚的品德”“养育我们的故土”等。当然,我们还要注意到在这个题目中“云”和“泥土”之间的关系。总之,我们在面对带有修辞格的相关核心词语界定概念的时候,不能够仅仅在修辞词语上做文章,而应该清楚地定义到词语的内在含义上去。比如说,如果是比喻我们关注的应该是“本体”而非“喻体”。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作文指导  作文指导词条  界定  界定词条  核心  核心词条  概念  概念词条  高考  高考词条  
中学高中

 高中优秀生有效学习方法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在一个班级里,优秀生的人数总是很少,而且大多数都是普通学生。为什么只有少数人在考试时能游到上游,占领高地?一旦打开书本,优秀生就可以做到...(展开)

中学初中

 九年级中考历史复习计划

九年级中考历史复习计划九年级历史复习的时间短,任务紧,复习内容较多,共涉及七八九年级六册教材内容,但课时较少,因此我们必须合理地利用时间,全面地有重点地复习,这...(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