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地产并不是什么新玩意,改革开放时期便已诞生,2002年进入了火爆开发阶段,根据2018年开发区目录,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数量达2543家,加上市县级自行设立的则数以万计。虽然数量众多,但说得上成功的却是少数。据2018年统计数据,全国产业园区空置率在43%以上,很多园区无法盈利。其原因中,有开发主体运营能力不足的原因,也有市场监管和政策引导不到位的原因,这里就不再展开说。
尽管如此,国家近几年仍然全力支持和鼓励产业园区开发,在土地供应、项目配套、税收、贷款、企业补贴等各方面提供了众多优惠政策。为什么?因为之前一窝蜂上马的很多园区项目,不能满足当今节约型经济、互联网经济、城镇化、城市集群化等新形势下的发展需求。例如,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整体规划中,对9+2城市的产业功能定位进行了详细说明,这就给各城市的产业园区开发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简言之,现阶段需要的是符合新形势、新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产业园区。
目前的传统住宅地产已趋于饱和,众多地产商也显然早已嗅到了形势的变化,实力较强的地产商,如百强房企中至少有一半,都投身于产业地产开发。科技、商业、文旅、养老、物流等,各有各的玩法。当然,也已经有不少出色的玩家,像华夏幸福的产业新城模式,招商局的“港产城”模式就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不过也有很多地产商,包括不缺资金的传统地产头部房企,仍然没有取得突破,甚至近两年重新收缩到熟悉的住宅开发核心业务上来。
一、改变传统地产的“快进快出”思维,耐心很重要。
传统住宅地产,玩的就是高周转,不管承不承认,不玩高周转就不叫房地产,资金一年内回正,再滚投,开发商快进快出,获得稳定的现金流,大家都赚得盆满钵满。但是,这有个前提,去货快资金才能回正,才能周转起来,碰到诸如目前的市场行情,很多先天不足的项目就失去了周转的动力。对于产业地产,开发、招商、运营、服务,周期长,收益回收期一般都要5年以上,没有一点耐心还真不行。所以,改变传统地产思维,保持足够耐心,才能进入产业地产的游戏中来。
二、打通产业上下游通道,坚决走产城融合之路。
引一个产业,建几栋厂房,像02年后的那拨粗放式发展模式已经完全淘汰,目前的产业园区开发,不仅要解决该产业上下游供应链产业端生产问题,而且还要解决与城镇发展的配套问题,包括商业、居住、娱乐、交通物流等。比如,建一个汽车产业园,带动产业链上的零部件产业就有上百个,此外还带来交通、物流、生活消费等巨大的市场需求。因此,这种产业链、产城的充分融合互补,才能很好地解决企业效益、土地节约、人口就业等问题,也才能真正落实城镇化的战略布局。
三、打造政府-开发商-企业三方融合平台,共享效益成果。
产业园区的开发运营,比起住宅地产,政企关系更加密不可分。政府在土地供应、项目开发、招商引资等方面都有很多的政策支持。比如在拿地阶段,土地价格、规划条件、产权分界等,对于开发商的最终利润就起到很大的影响;政府对进驻企业的政策支持和引导,开发商提供的运营服务质量,往往决定了园区的成败。目前有些园区采用开发商与企业效益捆绑,风险共担的模式,更有利于打造更加融合稳定的平台,对于提供园区的盈利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很有帮助。
四、把握市场趋势,资产证券化给开发商提供机遇。
传统的地产项目融资,主要是从商业银行获取开发贷,根据项目回款情况或约定时间还贷,在高周转不灵的情况下,企业及银行将承担全部风险。但是房地产资产证券化,则可以将周转不灵的项目通过金融手段流传起来,大大降低企业及银行风险,这是目前地产金融市场的一大趋势。在产业地产中,开发商的资产更重,门槛更高,如果采用资产证券化上市流通,无疑可以大大减轻开发商的金融风险,也给资金实力相对较弱的中小地产商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总结下,在目前“房住不炒”、“避虚就实”的大背景下,产业地产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城镇化进程、促进新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也具有广阔的想象空间。在住宅地产走向天花板的时候,产业地产即将迎来行业争霸的新风口,规划能力更强、运营能力更强、人才筹备更强的开发商,将会有更加出彩的表现,若干年后,谁能笑傲江湖,我们拭目以待!
匠心筑房子,慧心品人生,欢迎关注:韦固房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