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写给迷茫期产品经理的一封信

似乎进入互联网的那一刻起,迷茫以及随之而来的焦虑成为了我们的「伴随性情绪」。所以今天就专门给迷茫中的小伙伴们写了一封信,从我个人经验以及自我反省的角度出发,谈谈我们如何与迷茫相处以及更好的度过迷茫期。

因为偶尔写写文章的缘故,让我可以以文会友,结交蛮多行业内的小伙伴。每次在与小伙伴们进行交流的时候,都会发现「迷茫」总是我们共同的话题,而且这种「迷茫」不分年龄、地域与阶段,是广泛的、普遍的存在——刚毕业的新人在求职时会因缺失方向而感到迷茫、工作两三年后的从业者会因职业瓶颈而感到迷茫,即使是多年的职场老鸟也会因看不清行业前景而感到迷茫……

似乎进入互联网的那一刻起,迷茫以及随之而来的焦虑成为了我们的「伴随性情绪」。所以今天就专门给迷茫中的小伙伴们写了一封信,从我个人经验以及自我反省的角度出发,谈谈我们如何与迷茫相处以及更好的度过迷茫期。

一、持续性地阅读

现在回想起来我过往经历中最充实的一段,是我读大学三年级的那一年。大学前两年我一直在学生会和社团工作,很难有太多空闲的时间。大三那一年我给自己定了一个读书计划,具体的执行标准是每天早上7点起床,一直到晚上8点回寝室,非上课的时间我都会在图书馆度过。

利用这些阅读时间我通读了各分学科分类下大量的经典名著,包括哲学、历史、心理、经济、管理、营销等等。——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阅读其实是挺瞎的,很多名著晦涩难懂,我只能理解其中很少的一部分。但是书中那些奇特的世界观、壮阔的景象却让我大开眼界,心中仿佛埋下了火热的种子。

这个阅读的习惯伴随着我后来辞职学习、转行做产品一直到现在,很多遇到困难的时候,我都会告诉自己「找两本书来读读」。「阅读」在我看来是最高效的学习方式之一,外界环境是持续变化、是不可控的,但是我们自身的成长与学习却是能够把握的。

至于读什么,我的观点是:尽量不读快餐性的东西,比如抖音、头条的内容,这些东西与看电影、打游戏的本质是一样的,只能给我们带来暂时的享乐,并不会促进任何的思考与成长。

我比较建议大家多读系统化的书籍、一些行业的经典名著,比如我最近再重读戴维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另外是一些行业前辈的心得,比如周航的《重新理解创业》、周鸿祎的《我的互联网产品观》等;当下热门的书可以做一些了解,找好的部分阅读即可。公众号可以做为补充,一些优质的公众号也会提供有价值的思考。

所以我给的第一条建议是:希望每一个迷茫中的小伙伴能够持续性的阅读,在这件事的投资上,我们肯定是稳赚不亏的。

二、坚持做一件事情

「坚持」是我今年在进行自我反思时的一个核心关键词,我甚至有些觉得它是我个人发展中的巨大软肋。

2016年风头正盛的内容平台是当时的「今日头条」ne,字节跳动以其独有的算法推荐机制打败新浪、凤凰、搜狐、腾讯等一众老牌平台,笑傲内容江湖。自媒体界曾一度出现唱衰公众号、转战头条的声音。

当时我的脑袋中还没有任何的品牌与商业化意识(甚至连公众号都没有注册),只是觉得今日头条这么火,那么我有没有可能在上面尝试着发表一些文章,看看用户的反馈?

于是我在头条号上连续发表了八篇科技类点评的文章,截止到我写这篇文章时,我又查了一下阅读数据:整整859944次阅读。

八篇文章中除了两篇没怎么被头条的推荐算法青睐外,其他的几篇基本上篇篇爆文。当时我也特别开心,觉得找到了自己喜欢且擅长的事情。但毕竟我的本职工作还是产品经理,在坚持写了八篇之后,我就开始以”忙、累“等借口推辞写作、自我安慰,最终头条号就这样被荒废掉了。

现在几年过去了,我突然反问了自己一句:如果当时我把这件事情坚持下去,会怎么样呢?

我想大概率是我现在会成为一位做的不错的自媒体品牌,兼职收入养活自己肯定都绰绰有余。但是很可惜,我并没有坚持。

如果按照「色彩性格」进行划分的话,我是典型的红色性格——兴趣比较广泛、好奇心强烈,但随之而来的是对事情缺乏耐心和坚持。

所以当我读到「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因为坚持的人不多」这句话时,会有很大的触动与反思。写作是我热爱的事情,与别人分享观点也让我觉得是很有意义的。写一篇出彩的文章对我而言不是难事,但是写一百篇呢?一千篇呢?

前段时间在我读到吴晓波的个人经历时非常有感触——很多人都知道《大败局》的出版让人吴晓波声名大噪,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在出版这本书之前几乎每年坚持写一本书,并且在多家报纸上持续的撰写专栏。正是有了这一系列的积累,才有了后来《大败局》的爆火,从这个角度上看,吴晓波在自媒体时代的大热虽是偶然、但是必然。

所以今年在进行自我反思的时候,我反复的告诫自己:一定要在一些事情上有所坚持,哪怕只是坚持写作、坚持锻炼!如果连这些事情都不能坚持,我又何来的资格谈迷茫与焦虑呢?

同样把这个观点送给迷茫中的产品人,很多初级的产品人都会问我:如何快速的入行?如何快速的提升产品感?如何快速的学会行业分析等等。

——这些问题背后反映出来的是小伙伴迷茫时的焦虑,换言之也是急功近利。就拿提升「产品感」来说,我很早之前就说过提升的方法:把App Store各个领域排名前20的产品下载下来逐一研究一遍(总数加起来大概有400多个产品),你的产品感自然就有了。但是大多数人只会分析几款自己喜欢的产品,又有几个人耐着性子去逐个琢磨呢?

所以在迷茫期间,我认为小伙伴们可以给自己确定一些目标,比如:坚持的阅读、坚持的锻炼身体、坚持的去不同的地方旅行、坚持每月去拜访一位同行等等,在坚持做这些有意义的事情时,我们的能力与眼界得到了提升,迷茫感也会随之减少。

三、分清楚自己的天赋和兴趣

兴趣和天赋是我们从小都在讲的话题,但已快到而立之年,我才发现认清自我的兴趣与天赋是件极困难的事情。

那么什么又是兴趣、什么又是天赋?在我的概念里,所谓的「兴趣」就是你对某件事物有着持续的热爱、愿意不断的投入时间与精力;所谓「天赋」就是在某些事物或领域,花费同样的时间,你可以做的远比别人优秀。

我第一次对「天赋」和「兴趣」有较深的体会是在读大二的时候,当时我已经学习了一年多的街舞,后来舞蹈室迎新、来了一位大一的学弟,他之前是没接接触过舞蹈的,但我发现他在学习了一个月之后舞技就领先了我。这件事让我备受打击,当时我惊讶的发现原来人都是有天赋的,我对街舞有兴趣、却没有天赋,于是我果断的进行了放弃。

另外一个故事是关于当下的热门竞技游戏「英雄联盟」,我是从五年前开始接触这款游戏的,空闲时间里它成了我最大的生活乐趣。

但是五年时间过去了,我的游戏竞技水平到底如何呢?只能算中等。因为我每次打游戏的时候都会陷入一种非理智的狂热状态,队友如果在游戏的过程中坑了我,我的心态就会非常失衡,失衡之后操作就会畸形,进而加大了失败的概率。尽管我每次都会提醒自己这只是一个游戏而已,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但真正玩起来、还是很难调整。

而我在观看一些职业选手纪录片的时候,相关的统计数据显示大部分的职业选手从接触游戏到达到顶尖水平,大概只需要三个月的时间。相比之下,可以说我对这款游戏是很感兴趣、很热爱的,但它却并非我的天赋所在。

这些过往的经历告诉我,兴趣与天赋在很多时候可能是两个东西,认清楚自己在某件事上到底是有兴趣还是有天赋,是我们成长路上的必修课。

很多刚毕业的小伙伴们看到「产品经理」的火热就开始争相进入这个行业,这其实无可厚非,但在后续做的过程中,也应当逐渐去思考自己对互联网、对产品经理,到底只是三分钟的热度、还是真正的感兴趣、亦或是有天赋?

所以我建议迷茫期的小伙伴可以多去尝试一些东西,不一定非得把自己的路给限定死,我刚也毕业时也做过产品推广、渠道管理、市场调研等工作,后来又辞职去读书、几经波折后才把自己定位到产品经理的岗位。而当下的就业环境也是非常开放的,小伙伴们在就业初期不妨多尝试一些岗位、更好的发现自己的兴趣与天赋。工作的意义往往是干出来的,实际去做了才知道适不适合自己。

四、保持开放的心态

我认识的一个朋友已经四十多岁了,每次在工作或者生活中有所感悟的时候,我都喜欢与他进行交流。一方面是因为他在阿里和外企都工作过、经验丰富,另外一方面是因为他一直在持续性的学习和成长。

虽然他的年龄比我大了不少,可以算作前辈了。但在我们彼此沟通的时候,他通常保持非常开放的心态与我探讨问题,并非单向的去宣讲他的观点。看到优秀的书籍或内容时,我们也会相互推荐,共同的提升与成长。

「开放心态」一直是我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成长性、是否适合成为朋友的重要标识。大学时期我们的成长性是最高的,觉得整个世界都是崭新的,我们持续性的汲取各种知识。毕业之后步入社会,我们也会不断成长与提升。但据我的观察,人往往到了三十岁之后开始走向封闭。

这个时候已经有了一定的工作年限以及社会地位,会有种自我的满足与得意感,逐渐开始排斥一些新想法和新观念。而成长的步伐也就逐渐从这个时候开始缓慢与停滞下来。

我对自己的要求一直保持开放的心态,向不同的人进行学习。但其实想做到这一点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在一些时候开放心态可能会给人带来焦虑感。比如:曾经有段时间我比较拒绝认同同龄中比较出色的人,因为看到这些人会让我感到焦虑:同样是人,为什么你那么厉害呢?

心理学讲「人都是需要对自我进行认可的」,哪怕全世界觉得你傻X。看到同龄中比自己优秀的人,我们的心里难免会因焦虑而变得失衡、从而拒绝接受对方,甚至想要通过诋毁来达到心理平衡,这其实是人的本性(北京谢雕案就是这样的例子)。

但开放的心态则应该反问自己为什么别人做到了自己没做到的事情?自己该向对方学习些什么?后来在自我反省之后,我逐渐调整了自己的心态。

「开放的心态」会持续性的更新自己的认知、接纳新的观点与思想、并且持续性的提升自我,「心态是否足够开放」也是决定一个人是否具有持续发展潜力的依据。我非常建议迷茫期的产品人在外面多看看、多聊聊,去倾听和思考一些不同的声音与观点,而不是封闭在自我的世界里。

五、选择最难走的路

前几年网络上流传的「褚时健70岁种橙子」的故事给我带来了非常大的震撼,早在我读书时期,就从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中看到过褚老的传奇事迹,他曾被打倒改造、历经磨难,改革开放后又以一己之力将濒临倒闭的云南玉溪卷烟厂打造为红塔烟草帝国,再后来又因涉及贪腐被关押,他的女儿也因此含恨自杀。

70岁是个什么概念呢?

是孔子所言的知天命、人生无所欲的阶段,换作我肯定躺在家里颐养天年了。但是褚老却还在尝试新的事物,不断的挑战自我,让我对这样的一位老人非常的钦佩。

结合到自己的经历,从二十岁出头混迹社会到现在接近三十岁,「身心的两重变化」也是非常明显的:

一是身体素质会越来越差,20岁左右的时候,活蹦乱跳一整天都不会感觉疲惫,通宵玩一夜第二天还能照常上课。但现在就很明显的感受到身体素质大不如前了,休息的时候更愿意待在家里,偶尔熬夜一次也要好几天才能恢复;

二是思想上的变化,二十岁出头的时候真的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什么新鲜的事物都想尝试下,而现在开始会有患得患失的心理,开始会有固化的思维和想法。

身体上的变化是人发展的自然规律,「生老病死」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必然。而思想上的变化才是我逐渐感到恐慌的,一无所有的时候往往也没有多大损失,那时候无论是学业还是工作,我都一直在选择最难的路,而现在有了一点积累后,我开始会有故步自封的心态了。

所以我会给迷茫期的小伙伴建议:在迷茫时选择最难的路。

这也是对我自己的告诫,最难走的路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往往会给我们带来最大的改变与提升,它会让我们离开原有的舒适区域,去发挥出最大的潜能来应对环境的变化。而相应的,我们的能力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最大化的提升。

以上几条在迷茫期的建议其本身也是对自我的反省与告诫,希望每位小伙伴迷茫期都能不断的积累自己、持续性的成长,在心中埋下一颗树的种子,即时被踩到泥土中也能不断的吸收养分,终有一天长成参天大树!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写给迷茫期产品经理的一封信  封信  封信词条  写给  写给词条  迷茫  迷茫词条  经理  经理词条  产品  产品词条  
产品

 如何建设全功能团队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带我们一起回顾了分工历史,对于技术团队影响以及建设全功能团队的必要性。enjoy~团队的开发人员撇开需求沉浸在想象中的“完美”程序中;测试人员...(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