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这是格局、胸怀、眼界,同时也是胆识。笔者工作至今已工作5年有余,所观、所闻,带来的思考与成长皆不如亲身经历所引发的深思。在此总结三个最常见也最致命的问题,希望每个产品人能闻者足戒。
一、三个错误
1. 错把“歪打正着”当“卓尔不群”
这个错误的本质是:忘记产品的初心,做的过程中忽略了客户。
一般创业公司这种问题不大,但是大企业大团队的人非常容易忘记这些。会把公司品牌、业务发展本身给予的“市场溢价”当做自身的产品创造的增量价值。最后导致忘记初心、忘记客户、忘记市场。产品逐步遭到用户的嫌弃,积重难返。因为破窗理论一定会在IT产品上应验。
“百度知道”现在沦为了不知所云的复读机。百度知道刚刚出来时,他的初心肯定是为了汇集各种优质的回答,助力用户可以快速搜到想要的答案。
但是这样一个产品上线后,前期受益于百度搜索的导流肯定各项数据很好看。问题数、回答数、问题观看数,都是绩效统计指标,这些数据的增长也成了产品价值增长的标志。
为了这些数据的提升,团队会专注什么呢?他们肯定是专注于去优化答案和问题的关键词SEO,因为这样可以让问题更多的被搜到。其次呢,肯定会把那些吸引人的标题党或者疑似答案的结果放在最前面,“骗”用户点开,这样也可以统计“漂亮的数据”。
作为一个产品人对待产品一定要做到不忘初心,产品服务的对象是谁,他们的需求是什么,产品的价值是什么。不要被统计数据的假象所迷惑。数据会在前期、短期内起着激励团队的作用,但是适可而止。作为产品不能只盯着统计指标。
产品经理一定要思考:产品现在每天统计的指标和真实的客户和业务有多远。
2. 错把“一意孤行”当“力排众议”
这个错误的本质是:个人英雄主义,只看个人能力、忽略集体智慧。
不注重团队的广泛意见,自以为是。产品是需要一个“组织”来完成,而不是个人。
万不能因为看了乔布斯、俞军、张小龙等大神的故事,就自以为和他们一样。永远要记住一句话,马云说他不看书是因为他是马云。
心理学研究发现:很多人故作坚定的原因是隐藏内心深处对无知的恐惧。
多收集项目组同事的意见,专业问题教专业人。很多时候产品和开发、交互的矛盾都是来源于产品的无知+固执。
3. 错把“优柔寡断”当“深思熟虑”
这个错误的本质是:对业务本质的掌握不足,对客户需求的理解不到位,而又害怕决策担责。
这个问题常见于项目初始和开发阶段,因为产品的项目周期是固定的,70%产品延期都在于前期的需求不清楚、产品功能范围不清楚。在开发阶段了,也会出现遇到逻辑细节产品没有想清楚。最后导致复盘和返工。
遇到有些需求的矛盾点和冲突点,作为产品经理一定要坚守原则,快速和需求关系人、核心成员沟通。因为对于开发和设计来说,只对产出负责(output),只对功能点做完负责;而产品需要关注结果(outcome),需要对产品的完整流程和体验负责。
二、解决之道:产品思维
产品经理要掌握产品思维,产品思维就是产品方法论。核心关注的是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这个问题本身不是产品,而是人。对于产品的使用人来说,它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或者带来什么样的价值。
你在解决谁的什么问题(目标)?
解决方案在受众的视角的感觉如何(体验)?
体验是用户使用产品解决问题时的感受。有问题就有需求,有需求就有体验。
产品的本质是让人的生活更美好,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成为产品。一篇文章、一种理念、一个宗教、一个APP,给用户创造价值就是一切产品的本源。
尤其是目前的B端产品经理越来越多,你的产品就是公司服务的一部分,客户接受的是公司整体的服务。所以你做的“产品”一定要服务于公司给客户的“产品”,是商业模式变现的一部分。
所以产品经理要关注两个价值:用户价值和公司价值。
然后思考团队的能力范围,以及怎么使得能力缺失的角色得到补充(项目经理关注人员配置、绩效和交付节点)。
所以产品思维要求我们时刻不忘三件事:
用户是不是真的需要?
该产品能不能对公司的核心业务起到加分效果?
团队对这个产品的方向是否能驾驭?
最后,记住俞军老师的产品价值公式:
产品价值公式:用户价值=(新体验-旧体验)-替换成本
总结
上述三点错误是本人在工作中自己犯过的,也有很多同事犯过的。所以痛定思痛,总结出来希望看过的朋友可以回想自己和周围同事有无犯过类似的错误。
关于产品思维,不管是书籍还是文章目前已经汗牛充栋,先深入体会其中一二,需要多实践和思考。关于产品思维、项目思维、设计思维等目前是比较热的话题,后续有机会希望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个人浅薄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