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中,主要从「策略级体系复用、功能级架构搭建、交互级习惯培养」三个方面阐述了B端产品C端化探索路径。本文则从产品决策、产品形态、用户体验三点,探索B端产品C端化思维可落地到具体工作中的实操演练。
产品决策
B端产品的主要用户群体为企业级用户这毋庸置疑,当然企业级服务产品也包含大量长尾用户。80/20法则在类似企业级服务产品的消费营收上也体现得尤为淋漓尽致,80%的收入由20%的用户贡献。于是很多产品决策者会根据营收数据的组成,默认将这20%的企业级用户视为最高优先级考虑群体,而在前期忽视80%长尾用户的产品诉求。
长期以往,越来越多的产品决策不再能被称之为是「产品的决策」,而只是「为20%用户定制的决定」,那么最终,产品形态会逐渐失控、用户体验必将逐渐变差。
既然为消费金额很高的用户做定制化需求,可以提高客户满意度、继而带来更多的消费,形成良好的闭环,那就是成功的产品决策啊。
那么有三个问题,如果你的回答都是 yes ,那么以后请 go on:
你确定某一个用户提出的需求,即使不符合整体产品预期,也可以足够代表该群组内90%的客户(按消费能力分群)么?
用户明确提出的想要的功能,和他在产品上的真实行为数据吻合吗?
基于上述内容,我认为在B端产品的产品决策之中,需要一些C端产品的方法论做辅助。
和用户面对面沟通是很有效的收集用户反馈的形式,但人与人的正面沟通总是带着些微妙的氛围,比如:我是消费者你是销售者的「顾客是上帝」之视角;我是体验者你是改进者的「我说什么都对」之气势,等等。
所以比起样本用户的调研和访谈,我更偏向去分析他们在产品上都做了什么,为什么没按产品设计的思路去操作,以及他们究竟想的是什么,最终得出最重要的结论:我要怎么做可以让他们跟着我的预期操作。
2. 增长长尾用户是量变空间下的质变
如文章前言所述,80%的长尾用户在B端产品中是几乎可以被忽略的,但主打长尾用户,积少成多、量变形成质变也是在很多C端产品中得以实践、并取得成效的。
B端产品倒不需要去主打,但需要另一个纬度上的主打——即在关键产品决策点上,找到一个足够宽容的平衡带,可以兼顾长尾用户也可以满足核心用户,而「足够宽容的平衡带」则体现在产品交互和展示形态上。
3. 完整的数据链才是最有力的决策
作为一个B端产品经理,首先需要清晰地了解产品当前的用户消费能力组成与占比,这是所有产品决策的基础,也是最终的北极星。在按照消费能力为用户分好群组后,后续很多的行为数据、消费数据转化都可以此为基础,继而达到不断向上转化,不断更新分组数据的目标。
「用户画像——用户分组——各组/整体用户行为数据监控统计——各组/整体用户商业转化统计」算是一个最基本的数据链了,每个环节的数据都可根据数据差异性不断向下深入分析。
产品形态
B端产品的产品形态无疑带着单调、统一、严肃的标签,甚至可以脑补出产品的大致原貌。而被推荐算法覆盖的C端产品,却给「人各有异」带来了极大的弹性空间。B端产品其实也有相似点,有不同角色的用户,而他们对同一个产品,甚至同一个产品页面都有不同的产品诉求。所以,我会很倾向用以下两个办法去规避B端产品的这一通点。
1. 模块化产品展示
将繁杂的信息清晰化的一个前提就是为其分类,将每个类型作为一个独立模块,并将对单位模块的展示位置、大小、比重等等的决定权交给用户。用户可根据自己的角色需求,决定各模块的优先级,并随时更改。
2. 自定义看板功能
这类功能适用于同一类内容的产品表现上,只要给用户提供最流畅、最全面、可视化效果最强的创建能力即可,而将「 从单位内容到整体样式的展示」都全权交予用户,让用户去决定即为其定制化。
用户体验
用户体验其实很早就不再区分B端C端了,但大多数B端产品的体验,却远不如C端产品做得极致。主要原因有几点:
B端产品操作复杂,信息繁多,所需的交互必然也会多;
B端产品的用户基本会被冠以「专业」之名,所以会出现很多「我以为你懂的」的设计理念。
那么B端产品可借鉴的C端体验优化点又该如何寻找?
1. 流线型使用体验,一次做完一件事
效率是B端产品最核心的要求,简化复杂的流程,尽量用一个流程去做完相关的事情,是使用体验中很重要的一个标准。减少一个流程内的页面跳转、回溯确认等基本概念也是必不可少的。
2. 提示前置,减少用户试错
B端产品由于上述两点原因,使得追求信息精炼、页面简洁而导致忽略了很多体验细节。所以B端产品需要规避的也是为了过于精简交互而忽视这些细节,比如通过用户自己的错误操作来确定这是误操作。为用户提前预知好后续的异常情况,并且在适当的节点前置提示,减少用户试错,也必定可以极大优化用户体验。
总结
B端产品C端化思维可落地的Point不止这些,我认为横向撒网的C端产品也在做纵向深入,那么纵向深化的B端产品也会做横向生态。B端产品C端化战略探索也远不止此,值得在工作中不断思考与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