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职业规划:你适合做to B产品经理还是to C产品经理?

术业有专攻,产品经理也需要通过自我觉察,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判断自己适合To B还是To C,有方向性地去选择适合自己的行业。

自我入行时,就有前辈教导我说产品经理要做T型人才,即一专多能。

产品经理职位自诞生以来,一直是被期待成企业内或行业内“杂家”的职业角色。

但在这个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的当今世界,无论哪行哪业,更需要的是专。做一名优秀的产品经理,要从自我觉察开始,觉察出你适合哪个行业、哪个端、哪类需求的感触、哪种人群的体察,从而规划出最适合自己的角色定位。

引言:我的过往心得

继上篇文章《如何做出优质的B端产品:学会复盘》发布之后,感慨过往种种之余,本人也陷入到深深的思考——“严格意义上讲,我究竟算是to B产品经理还是to C产品经理?”。多日思索之后,终有答案——我其实是一个to C产品经理

2013年底,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正值研二的我进入了搜狐媒体大厦、成为了一枚内容运营实习生。而在随后的几年,在互联网厂待过,也在K12教育、房产等垂直行业待过。主导过或参与过林林总总十余款产品,有to C的,亦有to B的。但是,做不同产品时的状态却能够差出好几个level。

对于做to C的产品,例如:招聘网站的搜索引擎投放页、城市分站的改版,在设计之初即非常明确优化方向,能够明显感知到当前没有呈现但用户却十分需要的信息是什么,改版后转化率一般都会60%左右的提升。

再如做房产网站,用户每一步操作的目的、想看的内容、最佳的呈现形态、怎样的触达更加容易激活,在脑海里已经有明确的构想,画整个网站的UE几乎只用5个工作日;更如做房产内容类产品,怎样的展现可达到用户的预期,怎样的聚合能够让用户觉得有用,都能了然于心。

而做to B产品,我的手感就会差很多,显得十分的不自信,比如:做400话务后台,我当时觉得已经穷举出所有的业务逻辑及操作流程,却忘记了一个客户实际上可以有好几个意向房源,而客服不应将一个客户的若干意向之间覆盖,只留最后一个意向房源的信息;而是应该分别录入,最后才能知道用户最优意向并跟进。

再如:做抵押贷后台系统,SOP(标准作业流程)内各个角色人的操作内容,如果他们不表述的十分明确,我就完全感知不到、理解不了。

更如人事系统,在体系内入职人员,先自行下载企业的APP填写表单,然后HR再在人事系统后台核实并补齐内容。此流程看起来天经地义,却也在做完产品后实施起来破有难度(to B角色拉锯太多,极容易出现意见裹挟,而我常对此深感无力,说多了都是泪~~~具体血泪史参见文章:《如何做出优质的B端产品:学会复盘》)。

所以,一路摸爬滚打过来,踩得坑多了,也就知道原来不是我个人状态调节的问题,而是我个人性格与岗位是否match的问题。

因此,我非常坚定地认为:我是一个to C的产品经理,并且想梳理出一篇文章,将自己的过往心得po出,抛砖引玉,希望能够给各位产品同道中人一定程度的指导与启发。

一、 to C、to B不同的职业路径规划

从2010年后产品经理岗位逐渐热门,市面上亦有诸如《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产品前线》《产品经理:从菜鸟到大师》《在你身边,为你设计》等书籍,已经介绍了产品经理成长路径的方法论,在此不做赘述。

但是,市面上貌似没有一本书籍讲to B产品经理成长的,上述几乎都是在说互联网环境下,面向广大独立用户,泛娱乐/泛社交/泛电商领域的产品经理的成长路径。

冷眼看to B方向越来越热门、数字化越来越深入到各个行业,所以实际上对于产品经理的要求、职业路径规划是不一样的。

to C产品经理的职业路径大多是:优秀毕业生/或企业内优秀的其他员工转岗–>成为一名初级产品–>画UE出PRD跟项目–>3年表现良好升级为产品经理/高级产品经理–>5-10年积累了一定产品经验及思考,升级为产品专家/资深产品经理–>若是有大局观、及能够引入外部资源、统筹能力更好的,则升级为产品总监–>产品VP–>离职创业当CEO(但很多都是之前接触过的行业及领域)。

而小型to B产品产品经理则大多是这样的:本公司或本行业的优秀员工转岗–>经受一些产品技能培训或项目管理的培训–>给企业画一些原型或主导一些项目–>升级为产品负责人–>和外部资源对接合作–>升级为产品总监–>转为行业内的高层,离开产品岗发展为管理岗。

大型to B产品产品经理:大多是以前此大厂其他项目的技术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兼任产品经理–>带一些产品新人–>升级为产品总监–>升级为产品VP。

所以,to B产品经理一定程度上门槛更高,很多都是有良好的技术功底,对于B端的诉求——无论是扩展性、还是实现优化、或是业务逻辑上的需求,均能够转化为技术手段解决。所以,如果你是一枚想转岗的coder且沟通能力不错,不妨看看to B的岗位招聘,也许你会更有优势。

二、寻找你最适合的路径

如果你是一枚在大学学习4年计科类专业的产品萌新、或者是一枚摸爬滚打过来的产品老人,如何抉择出最适合你的方向和路径?

在此我有以下几点判断,可供参考:

1. 你是否是一个善于倾听的人?

善于倾听、自我意识不强的人(生活大爆炸的Leonard),实际上对于to B产品较为有利,能够倾听及收集各方反馈并柔性沟通。

而不太善于倾听、自我意识较为强的人(极端案例——生活大爆炸的Sheldon),产品决策基本上都是本位思考“follow my heart”,则更适合做to C产品(不要觉得此类人就不适合做产品,很多产品大神即是此种人格——如乔布斯老师)。

2. 需求的本源是什么?

是对于人性更为敏感,还是对商业更为敏感?

对于人性较为敏感的人,善于洞察出用户心理,善于发现使用背后的心理底层逻辑,适合做C端产品。通透人性,并为产品所用,是能够做出很多爆款产品或用户粘性非常好的产品的,详见本站另一篇给予我启发的文章《七宗罪解读 | 人性最深处的原始需求分析》。

to B产品,无论是一个B还是多个B,无论是大B还是小B,终归围绕Business展开;Business无外乎是组织角色、内外部利益分析、内外部风险管理。而对于某一领域商业较为敏感的人,则天生擅长做此领域to B产品,对于产品涉及的角色、角色逻辑、商业诉求都能有很好的手感。

当然,你可能说我是XX行业销售,我对本行业商业较为敏感,是不是可以转行?

在此,我可能会泼个冷水。销售入行门槛暂且不议,一个好的sales一般都会是一个自我意识很强的人、甚至微有攻击性的人。因为自我意识更强人的才能在各种销售场合中赢面更大,说服力更强,把事情向最有利自己的方向推进。但to B产品经理却需要你有全盘/全角色链条的考量,时刻想着他人的利益诉求并得出最优解,所以恐怕不太适合。

3. 对于产品的把控,是否容错率低?

遇到问题,习惯于寻求norm的方法,还是truth的方法。

在此非常惭愧。因在上家公司离职,最后一句话即是和当时的leader(to B产品事业部总经理)阐述了此观点,甚至语态因自己是truth派别而自得。

时至今日,才恍然醒悟,其实世间大部分元素、关系、结构均是“存在即合理”,事物无所谓对与错,做产品是追求truth还是norm也无所谓高低。

所谓truth与norm,并不是我原创,而是高晓松老师在某一期《晓说》时所讲的观点(柴静的书《看见》里亦有相关论述)。

他说:“美国是一个做事情讲究truth的国家,而我国人做事情更加讲究norm。”

所谓truth,即是追求真理,追求那个极端的理想状态,无论付出多少辛苦;而norm则是在事物发展时候,寻求最省力的方式解决掉,很圆滑很变通。美国人可以为了系统扩展性、稳定性、安全性,重构可以花费1年时间;而中国人大多花费1-2个月就完成了,结果至多只达到了及格,然后再花费余下的时间不断迭代不断修修补补。

(上升星座为摩羯座)的我工作中是一个容错率低的人,觉得很多事情对就是得做到最好,你不按照我说的来做,预后肯定会比较差。所以常常把研发搞得亚历山大、精疲力尽。

而我上家公司的leader——to B产品事业部总经理Rodger则是一个非常智慧的人,技术出身、又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及业务解构能力,很多时候都是把系统按照norm的方法来做,最小成本的完成了to B产品业务诉求(所以其名下还有一系统申请了专利,而被其他各家争相效仿,开了业内先河)。

所以说,如果你是一个自我意识很强、精益求精的人,那么你更容易做出to C的精品。但是,to B一般会算投产比、和交付工期,所以to B产品,最好的方法就是norm的解决问题,在有限的资源内求得最优解。

上述概括即是“需求从何处来、到何处去、寻找及搭建解决路径的方法”。

此三方面的判断一个人适合做哪种类型产品最本源的判断依据。所以,自我对照之后,我终于了解为啥我做to B产品手感就会差很多的原因——我是一个ego很强的女产品经理,follow my heart是比较容易的事情、努力让事件走向全部可控;而倾听别人意见、在复杂系统中权衡各端利弊、在不确定性中寻求最优解是我所不擅长的。

三、方法论:做to B和做to C产品的异同点

作为产品汪,无论to B还是to C都得做竞品分析、需求分析、画原型、写文档、做埋点计划、跟进测试并验收上线。把抽象思想变得具象化,这是我们的角色本分。

无论是to B产拼还是to C产品,无论是传统的软件还是互联网,最本质都是一个满足某个人、某个场景下、某个诉求的工具,所以方法论大同小异。

1. 竞品分析

to B需要关注行业内的解决方案,特别是客户觉得好的案例;to C则是关注到需求及场景本身,用户在同一场景下使用了什么东西。

其中前百度副总裁李明远就曾指出——其实SNS、BBS的没落,不在于其移动端转型慢了,而在于手机游戏、直播平台兴起。占用了此场景下用户的大部分时间,在同一场景内,手游及直播,比起传统文字类的平台更轻快、更吸引人。

2. 需求分析

to B最主要的是做各个关键角色(即干系人)的访谈,其中包括:产品使用者、产品决策者、产品管理功能使用者、产品管理功能决策者;to C则要更需要更先进更多元手段一些,除了简单的访谈、深入用户生活观察用户日常之外,还需要搜集网上及来电的反馈、产品建议,数据埋点及用户行为路径监测。

3. 流程图&画原型

to B产品最最重要的是角色泳道图、用例图,此能够排查出各个角色之间的操作有无设计缺陷(如下图示例)。

to C产品,个人最近迷上写用户故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流,可以有效的把控你当前的设计是否有逻辑bug,是否满足用户使用习惯,以及怎样做才能超预期。

to B产品的UE需要有交互,比to C的复杂,因为往往to B产品经理需要和干系人对接时进行操作展示,所以不能是静态的。

4. 写文档

其实文档虽然是产品经理的基本功,但是不同项目、不同排期、不同要求、不同的leader,对于文档的粒度、文档的涵盖范围、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我之前工作过的公司,做to B项目有一个项目写376页PRD的、也有完全不需要写PRD的。

但是,个人认为:to B的产品文档需要写的规范详尽,以便对于项目的各种情况的预估。由于to B毕竟是需要业务逻辑、角色操作、数据范围、权限范围、数据流较为复杂,所以文档基本上应将上述内容写清楚(如下图示例)。

5. 做埋点计划

to C的埋点计划需要非常详尽、粒度非常细。

而to B项目由于主要宗旨是服务好B端用户,除了一些大型的SaaS/商家端后台(如钉钉、外卖商家端后台),其余仅需做一些简单的数据埋点即可。将所需的用户监测的表头梳理出来,由程序员根据表头进行所需数据项的count。

6. 跟进测试

无论to B还是to C,从内测时产品经理及时跟进测试、及时对于发现逻辑漏洞、设计不合理处进行修正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当然to B时候需要测试童鞋帮忙建立若干角色的测试账号,以便进行流程验证。

结语:选择你所喜欢的,喜欢你所选择的

无论to B还是to C,选择你喜欢或擅长的领域、选择你最喜欢的公司,操刀做一款你发自内心热爱并融汇你全部思考的产品,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此过程我比作“以恋爱的心态来工作,以生娃的心态来生产品”。

其实有生之年,你自己就是你最好的、最有说服力的产品。希望上述鄙见能够给列位有所启发,很多观点及概念只是我当下的思考,亦欢迎有识之士交流斧正。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经理  经理词条  产品  产品词条  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词条  适合  适合词条  还是  还是词条  
产品

 产品汪的“野蛮生长”复盘(1)

本文主要对过去的一份产品工作进行整体复盘,记录自身成长历程。困境初入公司时,屡屡碰壁,一度陷入自我怀疑,因此尝试对当前处境进行分析。1. 使用“SWOT方法”进...(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