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上海,互联网时代的群体创造力研讨沙龙,有幸听到包括组织学习大师奥托夏莫在内的多位社会创新前沿人士,共同探讨在万物互联的变革时代,如何找到破局的智慧,激活群体创新的深度探讨,受益良多。
颠覆式变革层出不穷的互联网时代,我们所处的世界瞬息万变,而且变化的速度也正在急剧地加快。过去动辄适用一辈子的经验和方法论正在销声匿迹,互联网领域里就连过去两三年的经验,套用在今天,都在迅速的失效。
在这样一个急剧熵增的时代,连过往的佼佼者们也很难延用旧有的路子,重复他过去的成功。要想在这个变化丛生的空间中找到破局的力量,这就要迫使我们要慢下来,跳出盒子换个角度去看问题。
两千多年前的《大学》里,早已蕴藏这样破局的智慧。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学》
知:有意识地感知到现有行为模式不再work,留意外界环境正在发生的变化
止: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暂停,放下对既有模式的执着,打开局限的视角
定:联结到自己最高志向和意图的源头
静:安住其心,由心而发,自然流现新的可能性,从中找到新的线索
安:调伏自己的意志,接纳和遵循内心的指引
虑:回到现实情境,结晶出新的应对模式
得:在新的模式指引下,用全新的行为创造出全新的解决方案
这种在变化的外境中打开感知,不断反向内观,调整转化内在结构,继而创造出新的现实的过程,在U型理论中被称之为意义构建(sense making),见下图。每一次的意义构建都是一次U的过程,一次由外到内,再到外的创造,一次从0到1的开创。当今时代,我们所需要的意义构建的频次,远比任何时代都要频繁得多。当旧的方法论很快沦为尸体,我们需要不断的下潜,再上来,不断构建全新的模式。
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面临问题的复杂度呈现指数级变化,信息不再只是掌握在决策者的手中,依赖决策者一人去找到方向明确规划,显得越来越不现实。加上环境变化的速度加快,这要求我们更加频繁地在行进中去快速决策,而不只是动辄半年一年的战略规划。春江水暖鸭先知,此时一线对于环境的感知能力,就变得越来越重要。所以说,真正破局的智慧往往蕴藏在民间,我们需要链接到群体的深层智慧,不断地激活群体创造能力,才有可能让真正意义上的颠覆式创新发生,在复杂困境中走出一条破局之路。
那么我们该如何去激活群体创造力的智慧呢?结合自己的实践思考及创造力沙龙中嘉宾们的亲身分享,粗浅的谈谈以下三个要点。
群体创造力的三个关键
下面这个视频是个钟摆的共振实验,据说你可以自己重复这个实验,反正我第一次看完全被震撼了!
https://v.qq.com/x/page/k05072hkmwj.html
一开始,所有钟摆的摆动杂乱无序,但我们可以观察到,这些钟摆有的开始慢下来,有的正在加速,它们的摆动频率正在变化……趋同……,在临界的时间点,1分04秒,所有的声音突然变得整齐划一。
这些钟摆没有直接的相互接触,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的媒介就是自己发出的声音(声波),和通过白色平台所传递的振动。从1分35秒开始,最后一个方向相反的钟摆,也开始加快摆动速度,与其他钟摆趋同。最后,所有钟摆的摆动和声音都整齐划一了。
这就是“共振”,共振就像一个纽带,将万物相连。根据量子力学的著名共识,万物都是振动。我们的想法也是一种振动,因此会产生共振,并相互影响。当一群人同时发出同样的想法,其产生的想法共振会带动很多人。当足够多的人同时发出良善的想法,所产生的强大共振,将会带动全世界的人,为全人类带来良善的未来。而这个临界人数,就是144000人。
我花了很长时间才弄明白,人与人之间的联结,本质上其实是频率上的共振,是彼此之间的同频。我们之间的联结,不会因为物理上不在一起而消失,但假如我们频率上合不起来,即使你坐在我对面,也是鸡同鸭讲,我看不到真正的你。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讲的就是这个深度共振的联结,也只有当这种共振消失了,我们才是真正的分离。
如果我们能够创造一个平台,让跨角色、跨部门、跨公司、跨地域、跨国家、跨文化,足够多元的人们聚在一起,让他们能够真正打开思维,打开心灵,打开意志,让不同的想法相互融合,彼此嫁接,让不同的人相互看见,达到同频共振,那么系统层面的创新,就会源源不断自己涌现出来。
实际上,要想达到群体高质量的共振,绝非易事,就算在两个人之间共振都不容易,而且即便达到往往也是瞬时状态,看上去似乎不可持续,又该怎么破?其实,共振是一种能量状态的同频,而能量一定是在时刻变化之中,不管是两个人,还是一个团队,共振一次真不能解决问题。然而,就如同两个人之间,共振的次数越来越多,彼此就会越来越默契。一群人之间,共振体验的时间越来越多,相互之间的合力就会越容易达到,团队关系“土壤”的质量会越来越好,集体创造力就会越来越多地绽放出来。
想要激活一个组织的群体创造力,就是要不断地“翻土”,翻一次不行,那就再翻一次。做一个快乐的农夫,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安安心心地培育联结的土壤,一直到组织中的人与人的链接质量,突破了临界值,这个组织就一定会发生质变。
复旦大学MBA戴宁红老师:
只有促动人与人之间真正的联结,才能真正挖掘每个人的创造力,形成一股同侪共进的力量,形成一个实现“自我认知、团队归属、全方位发展”的场域与土壤。
2、群体创造需要足够的支持空间
自从接触教练以来,经常被人说,你一脸懵逼就对了。一开始我很不解,后来才逐渐明白,其实,创造力空间就是那样一种无知,无间,无我的状态。
无知,所以才会吸收,清空杯子里的存有,打开所有毛孔,大口吸收周围的一切。
无间,所以无有烦恼,才会打开所有的好奇,尽情地享受探索与发现的乐趣。
无我,所以没有评判,头脑中骚动的弦安静下来,才会看到世界本来的样子。
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很少接纳空,我们把空间塞的满满当当,我们把日程排的满满当当,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紧张而刻板,没有空间留给那些无用之事,这也让我们与创造力绝缘。
我们想要去激活群体创造力,就要想办法创造这样一个空间,当人们身处其中,可以慢下来,深下去,放下评判,放下恐惧,放下彼此之间的争议,回到无知和好奇,全身心投入玩起来。这个空间包括物理空间上的留白,和时间上的留白。
就如同此刻,在结束了连续几个月疯狂的忙碌之后,我沐浴在南加州的阳光下。当一切都慢下来,我的思绪开始跳出日常的思考路径,各种新奇大胆的想法,伴随着新鲜的风景不断跳脱出来,我感觉到全新的可能性在我面前舒展开来,这让我充满了创造的热情。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共创,需要把大家拉出去换个环境,到一个陌生又美丽的地方去,让场域与人发生深度互联,从而催化群体创造力的迸发。
除了空间和时间的留白,创造力的空间,还包括对于探索过程中错误和失败的允许,和对于不同声音的开放包容,这正是我在教练课上深度体验到的。我很惊讶的发现,那些跳出来挑战老师的人,在其他的课堂上,可能会被当作对于权威的质疑,而在进化教练的课堂上,人们不仅能够感受到真诚的允许,老师和助教们甚至还会为你颁奖,发自内心地欣赏你独立的思考和站出来的勇气。
正是在这样的空间里,我放下了多年来对于完美的坚持,我了解到正是因为我不允许自己失败和出糗,我错过了多少创造的机会。课堂上的每一次练习,老实说我都做的很失败,因为我的各种大胆尝试而不断犯各种错误,有次甚至直接和我的教练对象吵起来了,两个人都下不来台。然而就是在这种无条件接纳的空间里,我的每次失败都成为了最好的学习,因为这些失败带来的困惑,让我一连几天都在不断的想,后来我把我的疑问抛到了课堂上,触发了老师非常经典的一个演示,很多人都因此解惑,而我也因此拿到了优秀学员
在彻底放下了一个淑女的包袱之后,我身上迸发出的表演创造力让所有人大吃一惊,大家都说我简直甄嬛上身,浑身都是戏!在我过往的所有人生经历中,从来没有想到过自己会有这样的潜能。而当我亲眼看到许许多多跟我一样的人,在一个无条件接纳的空间里,回归到了一个孩子即兴玩耍的状态,那里所绽放出的创造力的光芒,带给每个人的震撼都是无与伦比的。
在我看来,群体创新的内在动力,就是在清空存有之后,所自然流现的,一种生命力的集体表达。也许有一天,人们会明白,宇宙就是一个大的游乐场,宇宙想要传达给人们的真义,就是play。而激活群体创新,就是要打造这样一个支持空间,一个playground,让人们可以真正,在一起,“疯”起来!也只有我们回归到创新的发源地,新的东西才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我们才会有真正的突破。
3、群体创造是个滚雪球的过程
中国乡村儿童联合公益的发起人邓飞,也是《柔软改变中国》的作者,结合免费午餐等公益项目的成功经验,把这个激活群体创造力的过程做了模型化的梳理,他称之为滚雪球,参考下图他的手稿,也叫M模型。从最初的媒体人转型做公益,发展到一年筹款一个亿成为公益界的黑马,免费午餐经历的道路就是一个群体创造的滚雪球过程。
2011年,做了十年调查记者的邓飞,在农村学校考察时,看到留守儿童的境遇,他的心被深深触动了,决定不再站着说话不腰疼,而是只身跳进洪流中,用亲身行动去引发深层社会变化。此后的几年间,这个雪球越滚越大,在公益界因低薪酬而人才匮乏的局面下,邓飞的团队却能够左右逢源,最初以三四线毕业大学生为主力,既而吸引到归国的留学生扎根农村事业,后来甚至把他EMBA班的同学,退休的企业家群体也都动员起来,成立老鹰再生计划,让企业家深度参与到这场社会价值创造的大戏中,最后连带把资本和政府的力量也拉进来一起玩,从无到有在社会系统层面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公益模式。
邓飞把滚雪球的个种要素总结为三个词,各就其位,各尽其能,各取所需。用他的话来说,滚雪球的过程,靠的是吸引,而不是追求,关键在于要了解每一方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然后我们搭建一个平台,我们变成支持系统,支持每个参与者成为行动者和变革者,在这个平台上彼此成就相互成全。联合公益之所以能够广泛盘活和调动这些社会资源,就在于他们对于各个群体深层次需求的理解和感知,以及在此基础上团结各种力量,转化关系,形成新的治理模型和商业模式,最终达到利益共享,共生多赢。
群体创造力的激活,就是这样一场平地升起的旋风。最一开始,往往只是一个或多个零散的中心点,他们的想法和行为明显不同于所在的场,显示出一些独特的行为属性。当旋风的中央,全身心投入到这样一件事中去,忘我的玩起来,就会在周围形成一股气流。然后,开始有人加入进来,一个紧密的小圈子逐渐成型,如果这个小圈子中的能量足够的聚合,就能在更大的能量场中,掀起一个小的旋涡。接着,旋风逐渐向外辐射出去,直径越来越大,影响面越来越大,直到一个临界点到来,整个能量场被激活,深度而广泛的共振被激发出来,系统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状态。
激活群体创新的过程,一定不是一蹴而就的,在系统达到临界点之前,往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去酝酿和转化。雪球不断壮大的过程中,会不断吸引和容纳更多的利益方进来,一次又一次地感知痛点,转换关系,调整结构,最终才会形成一个共同创造的势能。
结语
组织学习大师奥托夏莫说,创新中最怕两件事情,一个是actionless mind,天天在反思但是不做,一个是mindless action,只做不想。这两者的结合,就是我们说了几千年的“知行合一”。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的人,身、心、意高度一致,就会像磁铁一般,在他周围形成巨大的扭曲力场,吸引更多的人一起加入这个群体创造之旅。五个意愿高度一致的人,就会聚集成一个系统创变的能量,足以引发更大的场域发生深刻的变化。
互联网时代的群体创造力,就是当这个巨大的能量场被真正激活之后,自然流淌出的与世界共舞的创造智慧。这无疑将是一次巨大的变革和进步,“这次变革影响深远,因为归根结底它改变的不只是人与人协作的方式,它会改变所有的一切,包括每个人都必须掌握的技能、群体和社会的组织结构,还有我们的世界观。”
知易行难,前方的路将在不断的行动和探索中明朗,与践行者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