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产品设想:大学“合伙人”平台产品的可行性验证

文章针对“合伙人”产品的可行性展开分析,希望其中的思路和方法可以給大家提供些参考。

产品简介

现在假设有个这么一个产品,产品名叫“合伙人”,目标用户是在校大学生,解决的需求是帮助大学生组建团队。这篇文章就是分析此种产品的可行性,它到底有没有可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产品。

适配场景

以下六个使用场景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个平台:

场景一:参与BAB比赛的Planter项目组需要技术资源,但是在微信上(熟人圈)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于是到平台上发布招聘信息,希望找到能力适合的人。

场景二:目标是拿特等奖的quanta项目组,希望找到能力最合适的人,于是到平台上发布招聘信息。

场景三:颜鹤是市营专业的学生,想通过做项目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于是进入平台,希望找到一个合适的项目组与其他人一起搞事。

场景四:苏瑾个idea,希望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合伙将这个idea完善,将其构造成一个创新的有效的商业模式,于是在这个平台上发布招聘信息。

场景五:舒瀚希望在BAB比赛中拿奖,但是自身没有优质的idea,于是到这个平台上寻找优秀的项目,并尝试加入他们。

场景六:柒雁想要有一份能写在简历上的项目经历,于是到这个平台上挑选自己喜欢的项目组尝试加入。

以上是平台的使用场景,这里再简单分析一下用户的心理诉求,不管是项目发起方或者是项目接收方,都想通过这个平台解决以下需求:

拿奖

学技能

项目经历

做喜欢的事

产品交互模型图如下:

可落地性分析

那现在我们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该平台的可落地性,也就是说产品是否能成。

一、市场需求量-到底合伙组队的数量有多少

据不完全统计:在国家双创政策的推行下,各种各样的创业比赛在校内盛行起来,以广外为例,每年将近200支队伍参加校赛,再加上各个学校内部的大小赛事,参加比赛的队伍不计千数,可见对于合伙做项目的市场需求量有多么庞大。所以从市场需求量来去考虑,似乎这是一个很庞大的市场。

二、现有市场服务如何满足此类需求-竞品(微信熟人圈)

①首先是朋友引荐,通过朋友去找到适合该项目的人。引荐的方式能量巨大,可能并不需要面试就能够大家一起搞事了。

②其次是通过微信群以及朋友圈进行传播,即在熟人圈内进行传播,通过发布项目招聘信息,然后进行面试的方式选出适合的项目成员。

为什么是这样一种情况呢,总结出来有以下两点:

是因为学生们更倾向于与熟人一起合作,大家知根知底,一起搞事一起奋斗,想想就觉得很刺激。

是因为人性,人是懒的,项目发起方认为这只是一个比赛,没有必要花费更大的力气去找到更适合的人一起合作,只要通过微信找一找就ok了。

综上二者,就形成项目招聘信息封闭传播的现象,即项目的招聘信息往往只在微信上进行,并且只能传播到发起方认识的人或者发起方的朋友认识的人。

三、合伙人平台想要改变这个市场-打破封闭的熟人体系

在微信体系下所带来的封闭性,无法让更多的学生去寻求更多项目机会,空有一身抱负,但是却无施展之地。

“合伙人”平台希望打破项目招聘信息传播的封闭情况,做一个校内项目信息发布平台,让项目招聘信息公平开放,让项目发起方能遇上最适合的人,让接收方(希望做项目的人)能接收到最好的最适合自己的项目信息,以实现校内市场资源与技术资源的匹配。

总的来说,发起方希望找到有能力的人才,接收方希望进入优质的项目组。

尽管项目发起方是通过微信进行熟人之间的信息传播,但是本质上,也是在找有能力的人,这就是我们“合伙人”的立足点。

四、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终难撼动现有市场格局

首先我们先理清楚一个命题:是因为微信满足了通用的合伙需求才使得现有的市场合伙在熟人之间开展,还是因为需要熟人引荐才在微信发布合伙信息。

很显然经过上述的分析和思考,是后者。

先抛出我们最终的观点:我们认为该项目用户流失率高,运营成本高,难以存活下去。

我们是从以下5个点去考虑的:

(一)大学生合伙绝大部分需要熟人引荐,将熟人体系迁移到另一个产品形态并不现实。

校内合伙对人员要求相当有局限性,绝大部分是同学院合伙。

就算是跨院合伙,不同学院的比例也不会超过30%。

(二)用户习惯难以改变

无论是项目发起方或者是接收方,都更愿意接收来自熟人圈的邀请。

不愿跳出舒适圈的心理作祟,认为与熟人一起搞事更加好玩与刺激。

(三)用户使用这个平台是有季节性的,流量难以持续,运营举步维艰。

在类似于BAB或者“模拟交易会”的创业比赛前期,会是这个平台的用户活跃期。在其他时间,用户使用该平台的频率较低,平台会进入一个冷清期。

由于大学校园的性质,每一年都会有新的大学生,而且大学生们的成长速度是非常快的,经常变换不同的角色,有可能今年是接收方,明年就变成了项目发起方

(四)用户需求频数低,使用户使用过程周期长,导致用户体验低,平台用户流失率较高。

发起方发起项目招聘后,可能会发生等了很久都没有人来应聘的情况。

接收方在申请应聘后,可能会等了很久才收到了发起方的同意,然而这个时候接收方已经在别的地 方找到适合自己的项目了。

(五)盈利点单一,难以开括出有效的商业模式

盈利模式只有广告的形式,很难开拓出其他赢利点与有效的商业模式,没有盈利,平台就无法做大做好。

综上几点,我们认为做一个校内项目信息发布平台的可行性较低,平台难以存活。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产品  产品词条  合伙人  合伙人词条  可行性  可行性词条  设想  设想词条  验证  验证词条  
产品

 一篇文章读懂支付宝9.0改版背后...

关于支付宝9.0改版:如果你只看到了蓝色图标,那么还停留在表相。如果你还看到了类似“大众点评”与“微信”,那么进入了皮相。如果你看清楚了产品改版背后的商业逻辑与...(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