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么是互联网产品?文章提供了两种思考思路,分别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互联网产品。
很多初入互联网行业的人,对产品的理解会感到有些困惑。因为受周围同事们的影响,他们会将所能想到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定义为产品,产品=事物。在各种场合只需要把语境里“事物”两字改成“产品”,仿佛立马就成互联网圈的语境了。比如在去食堂吃饭的场景下,这饭卡,产品;充值程序,产品;刷卡机,产品;各种菜系搭配,产品;对面拉面师傅,产品(额,算是用户吧,这个,说起来也是产品了,进化论-生物体)……
这种泛产品的认知论很有趣。事实上,自从互联网产品概念开始普及,产品思维也开始泛滥。在各行各业只要沾上“互联网+”,很多问题都会套用一通产品概念、产品思维去解读。
这种认识,有把各种抽象事物设定成具体产品的倾向。这种倾向很可能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却也很考验创造力。
数据智能的起点是产品化,一个新的场景如何在线化数据化,这是一个了不起的突破 ——曾鸣,阿里巴巴学术委员会主席。
那么,产品到底是什么呢?
01.一度识别
得到专栏作家刘润,从商业的逻辑定义过产品的概念,我觉得很有启发意义。他说:
边际交付时间越大就越是服务业,越小就越是产品。
先普及一个小概念:边际成本是指每一单位新增生产的产品(或者购买的产品)带来的总成本的增量。
平均总成本、边际成本曲线图
举个栗子:比如生产iPhone,这是可以流水线批量生产作业的,每生产一部,边际成本几乎为零。这种就是产品。与之相对的,是服务。比如理发师,给顾客A理发,就没法给顾客B理发了,边际交付时间很高。所以理发算一种服务。
还可以拿成衣定制举例,从边际成本要素逻辑推论,越偏向于私人高级定制化,也就偏向于服务。除非私人高级定制化衣服也能流水线作业,边际成本变小。而越是快消品类走量的衣服,越偏向于产品。
用边际交付时间来进行判断,就可以很清晰区别项目和产品的关系了。
从项目的角度看:
一个项目,从立项到上线,看项目交付时间的长短。为达到客户需求,满足最终项目验收要求,项目组所花的时间越长,越偏向于服务,越短越偏向于产品。
整个项目交付时,可能集成了很多产品,集成的产品越多,那么就会越压缩整个项目的时间成本。
如果一个项目全是产品的集合,那么这个项目就是一个打包的大产品集了。
如果一个项目里没有一个产品,那么就需要从0到1开始提供建设服务。等交付完之后,项目方可能会对项目进行拆解,分割成一个个产品模块。等再做相似项目时,就可以快速组合产品去交付。这是理想状态,并不是每个项目之后都可以拆解成产品的。
在To B端的很多项目,是包含许多产品的。所以,你会看到To B市场,一个项目经理总会带上几个产品经理。
从产品的角度看:
一个大的产品搭建完,上线后会面临迭代和升级。随着产品战略的升级或者市场的需要,需要加入很多新的模块,打造更多相关联的子产品出来。那么就会专门给子产品立项,以项目的方式来启动建设。比如微信是一款大产品,下面的红包、摇一摇、朋友圈、小程序就是新添的子产品了。每个子产品又有可能衍生出更多细分的子产品。如果产品需要更多时间来交付(上线)那就越偏向于项目。
在To C端的很多产品,就包含着许多为生产其子产品的项目。所以,你会看到在To C市场,一个产品经理总会带上几个项目经理。
02.二度识别
然而上面刘润老师的这条标准,是商业性质的通类界定。无法对互联网产品做深度的识别。
无法对互联网产品清晰的识别,就很难领悟到互联网产品的本质,更无从领略到互联网产品的真正价值。
在《智能商业20讲里》,曾鸣教授对产品的本质做过精准的定义。他说:
产品的核心是建立跟客户互动的界面。
比之于那些泛产品化的观点,这个定义看上去要狭隘很多。但却道出了互联网产品和其他产品的核心区别。
比如说传统的实体产品,如椅子,小板凳,就是在物理上完成了的东西。把它们作为商品,卖出去之后,你跟客户的关系基本结束了。后期维修什么的,也是客户找到你之后,你再去服务一下。或者直接交给售后了事。
再比如说一个企业系统集成项目,交付之后,虽然项目建设者会对产品提供持续服务,但是和客户之间并不是通过产品产生互动。客户还是主动反馈需求,建设方再提供服务。
至于一些网络虚拟产品,比如游戏币,游戏装备,礼品卡,充值卡,在线听课包等等,这些也是一次性交付性质。
而我们要理解的互联网产品,就不是一次性的了。它是一种持续相互作用的产品形态,这种产品形态体现的是产品建设者和用户之间,通过产品界面建立了直接联系的通道。这种联系,数据可以市完全自动的流通和交互状态。
在没有互联网时代,产品交付之后,基本上客户的反馈收集是很困难的。有时候成本还很高,比如要通过发放实体问卷调查或者电话回访。互联网之后,传统的产品模式依然是这种很低效的反馈,只是基于网络,回传的快了一些。
但是互联网时代的产品,数据可以直接通过产品本身精准的收集、判断客户的反馈信息,这就是我们产品人常常谈到的用户行为轨迹。当数据开始爆炸,海量数据时代到来,借助于高效的算法,只有这样的产品形态才能更高效、及时、精准的收集到用户反馈的信息。
互联网公司强调产品,其实是因为这是他们跟海量客户唯一互动的方法。必须不断的打磨这个产品,来提供自己跟客户互动的效果。只有通过互联网产品和客户发生互动,才能够真实的了解他们的需求、反馈,迭代优化你的产品和服务。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互联网公司对产品开发越来越看重敏捷开放,快速迭代的原因。
可以想见,未来,任何企业不管是提供什么样的实体产品或某种服务,都需要一个互联网产品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个互联网产品提供了跟客户产生连接,持续互动的界面。
互联网产品不仅是呈现了这种互动的界面,它在整个科技发展的链条中还扮演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
说到这个,是因为现在人工智能概念的兴起,机器正在向一个自我学习,自我进步的方向在发展。
打一个比方,机器是一个笨小孩,如果想让他变得更加聪明,那就得给他先注射一系列智能算法,然后不断给他喂食海量数据。机器不会感到疲倦,他可以自动的收集这种反馈数据。他会24小时不断的消化这些数据,数据通过算法最终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可是这个过程很呆板,算法没有实现自动优化,就无法更精确的逼近提供出我们真实想要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够智能。这里提到“我们真实想要的”,那么就需要把我们的需求能不断的反馈给机器,然后机器智能的不断优化算法,将这些数据更好的消化。这样不断的反馈,不断的优化,最终不断逼近我们想得到的结果,直到越来越精准。于是笨小孩就会变得越来越智能化。
而产品化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它提供了一个反馈闭环。而反馈闭环是任何学习的一个前提条件。互联网产品在产品界面上,实现了实时的互动,这种互动产生的所有数据,都能带来产品和客户之间的相互联系。产品在客户的调教下不断的迭代,客户也在产品越来越智能反馈下更加满意。
我们理解互联网产品,需要在人工智能的大方向上去理解产品的这个核心的价值:它提供了一个反馈闭环。这也是为什么互联网产品人在设计产品时会特别重视数据反馈、产品交互的原因。
当然还有很多互联网产品人,乐于拍脑袋去做产品,那么这些人肯定赶不上数据智能的时代,更无法跟上人工智能的发展了。
总结
好了,最后终结一下。在互联网语境下,你所认识泛产品概念,首先可以和“服务”进行通类的区分。通过刘润老师提出的产品定义,用边际成本的概念将“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这样,你会了解到公司里传统意义上的“项目”和“产品”的区别。
然而,针对互联网产品这种特殊的产品形态,我们需要引入曾鸣教授对其核心的定义,深度理解互联网产品形态和价值,就与其他传统意义上的产品相区别。你需要认知到互联网产品的核心是建立跟客户互动的界面。同时在人工智能发展浪潮中,产品化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它提供了一个反馈闭环,这也是互联网产品核心的价值所在。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