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流氓会武术谁也挡不住”,而对于一个产品经理能够懂得一点心理学,特别是群体心理学,也将成为产品经理无论在工作中还是成长中披荆斩棘,无往而不利的必胜利器。
对于产品来说,无论是有形的物品、无形的服务、组合、观念或是它们的组合。都是为特定(界限明确)人而设计,而面对这些界定明确的群体来说,如何更好的理解和把控这部分群体的心理才是设计产品的更深层次的基础和核心。
既然讲群体心理学,那就不得不说什么是群体: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大众和群体,许多人偶然集合在一起,比如市场上买菜的、看热闹的、小商贩和保安,哪怕他们人数再多,也不构成群体。
群体的定义
群体是一个特殊的心理整体,指的是受某一事件、演说、激情、恐惧、爱恨的刺激而聚集到一起,为摸个目标或某些精神需求而有所行动的人。有时十来个人就足以构成一个群体。
人一旦加入群体,原先的个性便会消失,他不在独立思考,而是随大流,无意识占上风,智力程度减弱,很难做出明智的事情。结群后,由于人多势众,个人会产生幻觉,感到自己力大无穷,不可战胜,好像没有什么事情是办不到的;又因法不责众,知道自己无论做什么坏事情都不会遭到惩罚,所以也就不负责任。束缚个人行为的责任感消失,人便会随心所欲,肆意妄为。一个人独处时,他可能是有教养的人;一旦加入群体,他便成了一个野蛮人、凶残、易怒、充满暴力。
虽然上述内容在并未在产品角度进行详尽的说明,不过在这我要举个栗子哈,UBER刚进入中国时,在司机端出现了大量司机手拿多部手机疯狂刷单现象(据说可以月入数万不止),什么叫天上掉馅饼也许这就是吧! 通过精神统一率你可能就会更好理解出现这个问题的更深层次原因了。当然,现在UBER中国已经制定严苛的策略,防止刷单,可为此付出的代价还是较为惨重的。
勒庞先生在乌合之众一书中强调了群体无意识这个观点,群体中的个体只要有一个发出了暗示,那么这种暗示就是具有强大传染性的,暗示会很快成为群体的共识,并影响着群体的行为。
从这一点上,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可以找到许多例子,前几天我在当当网上买书,想买一些心灵鸡汤来(白岩松曾经说过:“凭什么嘲笑那个年龄段说所喜欢的事情,在年轻的时候是有喜欢心灵鸡汤道理和原因”)安抚一下我那躁动和不安分的心,于是就打开了当当网开始挑选,但是一时之间不知道该买哪一本,于是我就点开了励志书籍那个分类,并且果断地点击了按销量来排列,排名第一那本书叫做《将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拼命的自己》,下面有将近十万人的评论,评论从第一个开始就好的不得了,你知道的,现在网购看的就是评价,看的就是信誉,一本书下面的评论有近十万条,而且百分之九十都是好的,你说你买不买?况且还是销量第一?在书店里你都看到了这本书带着畅销的标签,你说现在你还能不买吗?但是这本书到底好不好?
我们知道,这本书之所以成为畅销书,是因为受众的喜好,从而导致了出版商把图书动向转移到了励志书籍和心灵鸡汤的方向,我们可以称之为受众的主动性;在实际的图书消费过程中,个人消费容易受到大众消费的影响,成为没有自我意识的乌合之众,渐渐的失去了对图书的自我鉴别而逐渐成为从众的迷失自我的微小粒子,我们可以称之为受众的无意识。而在从众中,个人因为有背后群体力量的支撑,任何一种行为都可以称其为理性思考的成果,尽管这种做法大部分是其非理性的思想或者是低于其个体思想,但其仍然被大众所接受。具体结合我的例子来说就是我本身可以选择一本适合我的心灵鸡汤书籍,但是我不自觉地受到评论网友这个群体的心理暗示,暗示我这本书很好,很适合我,于是我失去了自己的意识成功的收到了这种消费趋势的蛊惑,即使这本书不适合我,但是这么多人都喜欢都买了,那么我买就是正确的就是被大众所接受的。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口碑营销无处不在、像小米、淘宝、大众点评团等和其他服务类网站已然成为我购买产品和服务主要入口,而受众的评论却成为我们选择的核心考量维度,领导对受众的由过去的蛊惑转变为受众对受众的宣传,让我们不得不再一次惊叹群体的力量。
另外,我曾经为了和用户建立紧密的连接,创建QQ粉丝群,可是万万没想事情偏离了建群初衷,面对这样的一个群体如此容易被煽动、被鼓吹等等,往事不想多提(当然也是由于经验欠缺导致了适得其反的效果),与用户建立互动虽好,不过慎重选择交流方式和应对策略!!!
当大家在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心里就会想这不就是再说用户目标、需求的问题嘛! 没错,小弟我只是希望大家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更深入的理解用户群体心理特征,同时也希望我们每一个产品人作为独立个体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保持批判精神、怀疑精神,永远不要随波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