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产品经理必须懂:产品的体验进化设计

进化和体验设计沾边吗?

进化的概念不是猴子创造的,既然是人提出来的,而我们又是做设计的人,就试着探讨下设计的进化吧,既然设计是解决人在生存环境中遇到问题的方法,而互联网产品越来越臃肿,这是正常进化的结果吗?让我们来看看

  从身边说起,有这样一款国内用户非常熟悉的产品,给了我们一个持久而且生动的例子,不过是一个进化失败的例子,这个知名的社交网站因仿FACEBOOK产品概念乃至界面设计而出名,由最早的“某校网”更名而来,其知名度和产品用户规模迅速扩大,在最初的产品设计阶段,功能非常单一即“找同学”,我们都明白在中国社会中朋友同学的重要性,所以“某校网”在短时间内聚集了一大批用户,在同类社交空间类产品中一骑绝尘,同时期涌现了一大波熟人社交产品,甚至QQ空间也推出这类功能,并且有了后来的朋友网等。时间飞快,转眼近十年过去了,现在的“某校网”进化到什么程度了呢,很遗憾,“某校网”已经变成了四不像,似乎为了避免抄袭FACEBOOK,不过界面臃肿,风格全无,我们在这个产品的手机端能实现的社交功能有多少呢?

我们来罗列一下:

似乎看起来复杂的产品很吸引人。这种现象被称之为“夸耀效应”,人们喜欢自己被包围在不必要的功能中,也就是我们在设计过程中从用户调研中发现的另一个原理–“二八原理”,即一个产品的百分之八十的功能都是无用的,百分之八十的功能都是不能被察觉或者带来同等比例的体验感的,但进化的过程是“绝对去冗”的,生物在进化的过程中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进行了基因频率的选择,从而将生物体进化到绝对精简,没有一丝无用的进化体征或者行为,因为无用的进化所付出的的代价是无法承担的–灭绝!

  互联网产品或者任何一个商品设计中,增加的功能越多,就越难发现真正对用户有价值的新功能,新功能变为垃圾功能只是时间问题。尤其在互联网产品的设计过程中,增加复杂性意味着遗留代码的体积,导致产品维护成本节节升高,单单从产品架构上就会尾大不掉,无法灵活应对市场变化,更不用说所配套的运营资源及市场方向的调整了。想想我们现在用的产品,从一而终的产品有多少?如果三年前和三年后主要产品体验没有变,并有用户关注,那么不管这个产品做了什么,它都是一个好产品。

  总之概括为一句话:用户需求的变化速度要多快就有多快,措手不及不是用户的问题,也不是竞争对手的问题,都是产品本身的问题,不进化,就无法延续产品生命。

产品设计的自然进化

显然产品的体验设计进化过程绝不是堆加功能,那为何会产生一大批这类万能产品呢?我们先看看一个自然的进化过程是怎么样的:

  一个杯子,在人类社会生活的漫漫长河中不断演进,每一次的变化都是极小的,从材料,造型,功能上不断演进,直至今日,依然会有不断的演进,这些演进过程少则数年,多则数百年,产品中的不足一次次被消除,产品的有点一次次被保留下来,这种设计行为被形容为“盲人登山”,用每次踏出的脚步去感受上下趋势,向下则换方向,向上则前进一步,长此以往,就逐渐登至山顶。

  键盘,信息时代的最重要工具,在不断演进的过程中,保持了一种看似怪异但被我们称之为习惯设计的形态,但依然有很多设计人员和天才希望去重新设计键盘,往往无果而终,这是因为键盘已经解决了人机结构和认知记忆的两个基本问题,所以它已经满足了用户的使用需求,并且在市场上已经获得了很大成功,对于一个这样的产品去按照惯有迭代节奏去对其进行改良,往往会取得相反的效果,设计在此时,应当适可而止。

  上面这些例子只是说明了一些简单物品在足够长的时间内的设计演进,而在互联网产品设计领域,现实情况是非常复杂并充满变数的,阻碍设计人员设计出自然演进的因素集中在时间,创新性,个性化设计,垄断设计等几个方面,迭代设计不是自然演进,是典型的人为控制行为,因为在迭代设计过程中,新产品还没有推出来的时候,后续迭代设计已经开始规划了,这就意味着后续版本的设计不能很好地参考上一代产品所收集的优缺点,这种设计行为虽然有着这样的缺点但是还是被广泛使用的原因就是因为时间因素,在商品社会中,时间往往意味着成本和利润,这也导致为什么设计人员会走入误区。

是什么影响了设计进化

这类走入误区的产品设计在我们身边俯身皆是,总结起来可以是以下几点原因:

  美观第一

      用户思维不足

  取悦对象错误

  全局思维不足

      美观第一

  在使用QQ手机版的过程中,笔者首先是一个用户,其次是一个观察者,我们会发现在早期的版本中,该产品的界面风格一会儿是深色调一会儿是浅色调,图标造型也是不停地在更换,体验架构在不同时期有着完全迥异的表现,每次在更新版本之后总会发现一些自己很喜欢的功能和更多令人郁闷的功能,而且在使用过程中会发现,尽管每个版本的新手引导画面都是非常吸引人,但是用户想要的功能总是不能和PC端保持一致,可是理想状况不应该是根本不用教用户吗?我们都用了QQ十几年了。这样的例子在其他很多产品中都有存在和蔓延,值得思考。

  我们也许有着这样那样的理由和设计导向,但是反过来思考一下,一个产品在进化的过程当中应当持续提供一个清晰,简单,稳定,印象深刻的体验感,pc端的QQ产品能做到数十年持续进化而体验一脉相承,而手机端的QQ要变化多端,令用户目不暇接乃至措手不及,我们总是在强调体验统一,但手机端的QQ通讯和pc端的产品连基本icon都不一致,更不用说整体的界面风格了,我们定位我们用户是从pc过渡到手机端的,结果却给用户一个首先看起来都不一样的产品,用户熟悉的是pc端的QQ产品,而不是在手机端新创造出来的设计!

  笔者也曾经是一名视觉设计师,深知视觉体验的重要性和决定性,但功能理解和继承体验是第一位的,当视觉可改可不改的时候,应当最少程度上减少视觉修改,很多的产品经理和设计师陷入了概念误区,觉得连视觉都不改,根本算不上迭代设计,这就得在进行产品迭代的过程当中,聚焦80%的精力和资源在基础体验的改进,20%的设计精力在新设计与诸般引导上,可用性原则始终是设计方向的指南针。

用户思维不足

  设计师都是非典型用户,是进化超前的人类,他们的超能力体现在两个方面:

  唯独不足的是对于“进行中”的行为没有进行很好地记录和观察,我们把这个过程叫做用户交流。设计师把自己的理解和理想照耀在每个假设的用户的身体和信念中,往往忽略了群体效应的可怕,个体反映出的社会行为是非常局限的,所以交流是必须的,无论是采用广泛的和抽样的方法,产品设计就像是画在纸上的一条线,你无法画直它,但会越描越粗,除非你找到“用户”这把直尺。

  相信我们都知道路由器的重要性,但会设置路由器的人占路由器使用用户的不到5%,这也就说明了为什么现在推出了那么多的智能免设置路由器并受到大家的欢迎,苹果设备间的路由设置上做的用户体验非常不错,继承了一贯地简单体验。

  造成用户设计师脱离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不是设计师不熟悉产品的使用,而是太熟悉了,一旦过于熟悉,就很难知道用户在使用的时候会在何种场景和功能上遇到困难,笔者目前从事的是音乐产品的设计,每天的生活当中也会长时间聆听音乐,即便如此,也很难获得确切的用户体验描述,我们开玩笑的时候概括为不能够充分“人格分裂”。

  注重用户交流和调研不单单是设计师的任务,也应当贯彻到整个设计开发内容运营等流程当中,不用工程思维设计产品,做到每个产品的用户认知(心理)模型和背后的实现模型明确区分,因为我们算不上产品的使用专家,用户才是产品的使用专家,用户越早介入产品设计,就越可能从根本上优化产品设计,介入时间点的把握,应当在确定各产品的实际目标用户后分阶段展开,可以推迟但不能停止。

设计取悦对象错误

  设计要取悦的是用户,那产品设计的目标用户是谁呢?

  在最近的一次设计例会上,决策层的一位同事去评审一个视觉设计方案时,给出的一个修改建议是:“老板不喜欢深色调”。诚然,老板也是用户,我们不应当“害怕老板,只要尊重老板”即可,他的意见是需要考虑的,但设计人员要考虑的是老板为什么不喜欢深色调,比如深色调搭配灰色的字体识别性不高等原因,那么这样的建议是有参考价值的。作为设计师,必须让自己的用户满意,用户就是设计师的客户,但并非所有客户都是产品的用户,客户关注的是成本,利益,而非直接体验,所以在这里罗列出一些常见的设计“客户”,作为重点区分的参考:

  营收人员,注重产品利益

  开发人员,注重开发成本和周期

  运营人员,注重运营成本和效果

  决策人员,注重产品价值和口碑

  所以看起来,那些整天和你纠缠辩论的人里面并没有人真正重视用户体验,只有靠设计人 自己了。但话说回来,每个力量的参与都是出于好意,并非故意影响设计质量,需要设计人自己去判断权衡。

  另外一些客户确实属于用户范畴,但同样影响了产品的体验设计进化,那么,这又是哪些人呢?

  他们的名字叫做“少数人”。

  每个产品在进行用户调研的时候,往往会取得一些很不错的用户反馈,我们聆听了用户,并且做出了分析,但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想起来会突然决定朝这个建议的相反的方向去设计,最后在产品出来后发现效果还不错,这时发现自己一身冷汗,甚至觉得设计也是在蒙着眼睛走钢丝,一失足成千古恨,那么这种情况是怎么发生的呢? 问题出在用户身上,我们不知不觉地请来了一些用户,但没有发现这些用户其实是专家型用户,而专家型用户追求的并不是普通用户常用的功能,他们追求的往往是主流用户根本不在乎的功能,在买手机的时候,很多人会比拼安卓手机的内存,处理器运行速度,能不能刷机等方面,这也是这类拼硬件的手机厂商很难做出很好的产品的原因所在,而我们在设计音乐产品的时候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是“真正喜欢分享歌曲的用户根本不会在乎你把分享按钮放在哪里”,让你无话可说,不过也不用说了,因为对方还没有意识到什么是专家用户,就拿买笔记本来说,专家用户想要的是会一台带投影仪的笔记本,而普通用户只想要一台笔记本,顶多再加一台投影仪。 一次音乐产品的用户调研活动中,我们请来的用户要么是交互设计师,要么是视觉设计师,虽然不是做这个产品的设计师,但他们都有丰富的听歌经验和产品设计观念,他们虽然会有很多吐槽和抱怨,但实际上他们已经能够长期忍受某些功能,比如把一首歌曲从电脑上下载下来,再用各种途径导入到手机党总,所以观察的每个用户都对改进的产品有所启示,但实际上还是在观察我们自己,看似随意的用户其实还不够典型,这类人数量有限,很极端,忍耐力也是出奇地好(因为他们是设计师)。

  不要取悦这些人,要为主流用户设计

全局思维不足

  还记得自己是怎么样烧糊一锅饭的吗?不是因为你粗心,而是因为你太专心,这类行为在心理学上叫做“选择性注意”。

  目光过于集中就会导致看不到周围的东西,设计也是一样,设计师在设计某个功能的时候往往会注重单一功能的闭环体验,就助长产品设计的功能注意的滋生,不知不觉中做了很大的一盘加法设计,这和烤面包前的面粉加工其实是一样的道理,面干了加水,面稀了加面,结果最后的结果是一大盆面,而人在过程中浑然不知。

  产品设计中,设计决策有多方面的角力和不同的需求提出方,设计师在设计一个功能的时候,也会踏入误区,有个例子,一个身边的设计师接到一个移动端的需求,是给设置选项中加一个歌曲自动空中播放到音箱的设备的开关,设计师非常用心,设计了一整套完整流程,如下:

  这个流程看起来有错吗?没错,但问题出在了全局思维的缺欠,影响如下:

  会不会打断原有的听歌体验

  这个功能需要配套的音箱设备,没有设备的时候如何完成体验

  不喜欢这个功能的用户会不会觉得打扰

  开发成本和时间如何

  其实,这个设计仅仅需要在默认的情况下给用户打开这个开关即可,这个体验的闭环比不是以目标为导向的设计,而是以行为为导向的体验,这个功能在合适的时候触发并让用户理解即可完成体验闭环,用户可以保留控制权并选择关闭,因为功能本身是无害的。

  在设计的时候,我们都应当自问,是否只是注意到了一个问题,是否只是注意到了表层问题,是否一味追求简单而忽视了隐私和安全,是否只注意产品的美观而忽略了产品的易用性,是否为了保证交互的逻辑结构而忽略了产品的美观?

  如何走上设计进化的道路

  综上所述,产品的体验进化设计首先得注意到以上的几点因素,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按照用户的尺标来规划方向,影响体验进化的因素找到了,那么产生这些不利因素的根本诱因又是什么呢,难道仅仅是因为设计师的水准?产品经理的经验?或者是决策者的目光?其实从历史和整体来看,诱因主要是两方面:功能主义的思潮和外观崇拜,最知名的例子就是最近涌现出来的锤子手机,最好用最好看的定义从一开始就是犯了这两个毛病,保留了系统体验又新创造了一套体验,这种讨好的设计其实是盲目的策略,每个人都知道功能主义的坏处,但人人都抵御不了功能的诱惑,所谓的应观众要求增加的功能大多是功能主义的起因,看看office word和QQ面板上那难以计数的各种按钮就知道了,几乎没有能砍掉的功能,但不仅如此,还在新增各种各样的按钮,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呢?

  对于功能主义,《失控》这本逼格圣经里写的很清楚,要分布管理化繁为简,每个分布集合都应当看做组件,不同的组件应当各司其职,这样可以保证每个组件控制一类功能,但不减少功能,这里的关键在于分类的正确性。其次,要严格地限制新功能地增加,每个新功能的增加带来的尾端都会异常庞大,得不偿失,再次,要区分并限制一些功能,不能同等对待所有功能。

  对于外观崇拜,首先是要明白,崇尚外观的设计从来就不具备延续性和传承性,今天的我们能够区别指南针和磁勺的造型,但我们的后代只会记住一个指针代表的就是方向符号,把产品设计的过于复杂或者写实,首先是违背了符号传达的初衷,所以不是说某位视觉设计师的风格不好看,不够酷,加个阴影和给个高光对于信息的传达的意义非常小。所有的崇尚外观的设计出发点是好的,但却违背了设计背后的关键性的可视化原则。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产品  产品词条  进化  进化词条  必须  必须词条  经理  经理词条  体验  体验词条  
产品

 腾讯与Google文化及其敏捷开...

Tencent现有员工约4K,其中约一半为研发,研发岗位主要有产品经理、项目经理、开发工程师、UI工程师、测试工程师、运维工程师以及项目管理工程师、SQA和CM...(展开)

产品

 Mark Zuckerberg ...

Facebook创始人兼CEO Mark Zuckerberg科技网络中无可非议的先锋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誉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100个人之一。他的个人资产据...(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