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用户喜欢的产品体验,必定是严格遵循“以目标用户为中心”的用户体验设计。
场景实例
以用户为中心,几乎是每一家公司,每一天都在强调的工作原则。但在实际工作中,要想做到这一点却是不容易的。这其中,经常出现的一个问题是:“以用户为中心”中的“用户”从目标用户变成为了其他的某个人。那这个人是谁呢?我们先来看一组场景:
场景一:
某个产品展览会上,一个产品经理在兴高采烈地向来参观的客户讲解着产品。讲了大概半小时后,他请客户自己去体验一下产品。客户体验了一分钟后,说了一句,“产品太复杂了,用不明白啊!”说完便离开了。
场景二:
小王用手机下载了一个运动软件,去外边跑了五公里,感觉这个软件用着还不错。他就截了一张跑步的路程图片,同时配上自己酷酷的跑步造型图片,发了个朋友圈。除了晒自己的成绩外,还补充了一句“这个跑步软件不错,推荐大家使用哈~~”。
在这两个场景中,我们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到由于体验的不同,用户对产品的态度截然不同。但通过这两个场景,我想强调的意思是,虽然第一个产品的用户体验对参观者而言是比较差的,但是我们看到那位兴高采烈地产品经理,相信他是非常满意自己产品的(抛开营销而假装满意的因素),此时产品的用户变成了产品经理自己。反观这两个案例,我们又可以引申出另外一个问题:产品的用户体验应该让谁满意?
为了进一步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再来看另外一组场景:
场景三:
公司内部的产品汇报会上,产品经理小陈在给相关领导讲解这个产品的流程及体验设计,这时候某位领导开始讲话了。“小陈,我觉得你的这个设计有点问题啊!用户是这样使用产品的吗?”小陈说:“领导,在我们确定用户体验方案之前,安排了至少十位用户进行体验,大家都觉着还不错。”领导又说:“十个用户毕竟是少数嘛!我不知道大家怎么看,至少在我看来,这个体验设计是有问题的。”领导说完,会议室顿时安静下来……
场景四:
产品经理小郑拿着这个月的用户数据分析报告,去找领导沟通。小郑跟领导说:“领导,通过这个月的用户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在订餐这块还有优化的空间。这是下一步的用户体验优化计划。”小郑说着把另外一份文件给了领导。领导看过以后说:“先按照这个计划执行吧。对了,前两天我们说的定期举行用户沟通会的事情,还要尽快整理方案落实啊!”小郑笑着说:“已经整理得差不多了,下午可以给您一份方案。”
在公司内部,这两个场景是非常普通的两个场景,只是很大程度上这两个场景不会发生在同一家公司,或者不会发生在同一个部门身上。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上面的问题,答案其实很明显:场景三中,产品能不能让用户满意不太清楚,但最好得先让领导满意。领导不满意,很多事推动起来可能会不容易。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产品的用户又变成了公司领导。
相比较场景三,场景四则是典型的以真正用户为核心的用户体验设计工作机制。在此机制下打造的产品,目标用户对产品的态度不会差哪去。
措施
那除了关注数据分析以外,还有那些措施有利于我们为真正地目标用户做用户体验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定要做可用性测试
不管是开发产品,还是优化功能模块,都不能忽视可用性测试的重要性,而可用性测试是需要在原型评估阶段就介入的。对于有条件的团队,可以邀请若干目标用户到公司来,安排其体验产品原型(具体测试方法可参考相关书籍或文章);条件不允许的,可以邀请其他部门的同事来作为用户协助测试,但需要强调的是协助测试的同事一定不能与产品有直接的利害关系,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过多的主观因素。
善于利用竞品
正如场景三中,领导的意见左右了产品的方向,成了产品的用户。这种情况下,产品经理需要做的就是努力说服领导放弃自己的看法。而说到方法,我觉得一方面可以向领导展示相关数据分析报告,另外一方面可以借助竞品。例如,针对某一个体验,领导的意见明显会有偏差,这个时候你可以跟领导说,我们对了几家竞品,发现大家都是这样做的,同时我们也对此作了详细的数据分析。结合数据和竞品分析,说服领导的可能性可能更大一些。
推动用户体验规范
相比较原型的可用性测试和利用竞品,我觉得产品经理推动制定一套用户体验规范,更能从根本上解决用户体验问题。有了规范,大家在讨论相关问题时,就有了基准点,基本上不会有太大出入。不过,制定用户体验规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产品经理进行大量的用户研究、征求各方意见建议,最终平衡各方利害后所整理出来,而绝不是拍脑袋,随随便便写个文档就是规范了。
总结一下我们今天要阐述的观点:凡是用户喜欢的产品体验,必定是严格遵循“以目标用户为中心”的用户体验设计;如果这个“用户”变成了产品经理自己,或变成了公司领导,或者公司的其他人,这个产品注定命途多舛;而产品经理作为产品的掌舵人,需要表现出更多的主观能动性,着力去化解产品用户体验的种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