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信上抢小米3,果然没有抢到。原本没准备做这事的,导火索是以前加了小米的公众帐号,某天发消息来说,花1分钱预约小米3抢购权,就能获得米兔表情包。很喜欢米兔,于是预约了,绑定了信用卡,完成了人生第一次微信支付。今天也是如此,若不是上午收到小米发来的信息,提醒预约用户参与抢购,这事也就过去了。
只是,和上次在微信上99元抢购OPPO N1一样,没抢到,感觉自然有些糟糕,怪罪于微信,或许不太合理,却是一个普通用户挥之不去的心情。累觉不爱,接下来若没什么特别的事,我或许不会再主动想到去用微信支付。毕竟它对我来说仍是个交流平台,很大程度上能替代短信了,还能有自己私密的朋友小圈子。
我不能代表所有人,但至少也代表了一类人——一旦对某项产品功能产生粘性,只要没有太让我反感的改变,便会一直用下去。也有另一类人,他们喜于尝鲜,但对产品的忠诚度未必有我高。这便牵扯到互联网领域近来非常热的话题,好的产品,应该做加法还是做减法?简单来说,做加法就是为产品添加新功能,让它变得更丰富。做减法则是抓住用户最喜欢的部分,把其他多余的去掉。
现在的腾讯像是在做减法,它把微信磨砺得锋利无比,以一款产品做出口,可战运营商、能挑微博、可引起阿里的反弹。在过去,这可能需要QQ、腾讯微博和拍拍分开来做,没有连接一切的平台。
而回到微信本身,要实现这些新功能,难免就要做加法了。在本月的“微信公众平台合作伙伴大会”上,友宝自动售货机、海尔空调微信操控、ICNTV、太平洋咖啡、易迅微信购物……让你感觉微信无所不能。
它确实“无所不能”,就像微信官方所说,每一个公众账号就是个App。照这样看,开放包括“支付”在内的各种能力后,微信就像是苹果的App Store,只要第三方开发者给力,好应用层出不穷,理论上你能通过公众账号办任何App能办的事。
问题来了,一个早在微信逐渐建立起包括通信、朋友圈、游戏、支付等功能的过程中,业内始终探讨的问题——如何保持微信的初心?我的同事谢睿曾就此专门写过一篇评论,结尾一句话很有味道,“你还记得微信第一个版本的描述吗?‘收发消息、拍照分享、联系朋友’。你还记得打开微信时,星球背景下,那一个人类孤独的剪影吗?”
相信最关注这个问题的,还是张小龙带领的微信团队。我能感受到这些年微信发展过程中他们的“小心翼翼”。如果是其他创业型公司,可能再产品用户达到千万级别的时候,各种功能都上了。但微信始终守护着自己的“初心”,保证每一项功能都不会让用户产生违和感,才放到重要的位置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