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产品不强调设计,它理应是一种服务

马主席曾坦言:我不知道腾讯以后会怎么发展,我已经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喜欢什么了。

互联网招聘的小插曲

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曾给出苛刻的招聘条件,要求一线从业的产品和运营人员,年龄必须在25-30岁之间,超过此年龄阶段的,需要总经理亲自面试。

然后在网上就被解读为,在寒冬里,公司为了开源节流不惜把年资长工资高的员工砍掉,若非能力超群者,公司更偏向于低成本,可塑性高的年轻人。

不排除有这个可能。但更大程度上,这是处于决策成本的考虑,这个决策成本不是指管理层,更多的是指一线的产品运营人员的日常工作决策。

就像抖音、快手、虎牙直播这些产品的重度用户基本上是年轻人,细分用户层之后这类用户在25-30岁这个区间占比是最高的。

所谓产品人格,其实是那群核心用户人格的集体投射。当用户使用一个产品的时候,他是在和自己的某一部分进行对话,产品不过是用户对自我认识的一种外在投射。

当你在思考功能迭代、出活动策划案、挖掘用户需求时,就是在和用户就某些事产生对话,大家通过产品的使用场景在交流:

产品:你看我这样规划可以吗?感觉挺不错的。

用户:还行吧,如果你这样这样会更好。

试想一下,针对类似游戏直播、短视频制作、陌生人社交这些话题,一个稍微年长一点的人在和你对话,那是什么感觉?

是没有说服力的。

从人和人的交谈场景来说,交谈的内容权重仅占交谈目的的很少一部分,更多能促成交谈目的的因素来自交谈对象的身份、背景、年龄、职业、沟通能力和经验等。

就像一名从业多年的职业律师劝你不要做擦边球的生意,和你妈去劝你,这个效果是不一样。

稍微年长的人并不适合和年轻人谈潮流,也许他们更适合向你传授职业生涯规划、行业发展的经验,毕竟你不是藤原浩、陈冠希之类的。

对于产品经理,要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力圈层,如果你能很轻易地和这部分人交流,又或者很容易融入这部分群体,那么你就更容易察觉他们投射出来的产品人格,更容易把握住问题的本质,也许你更适合做这个产品

那么或许有人会问:难道我善于交际,就更适合做社交产品

这个问题也许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大家不妨想想,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的社交产品,真的是给善于交际的人用的吗?善于交际的人对社交产品需求大吗?

在我看来,这类社交产品都是给那些在现实生活中不善于话语表达,不善于交际的人用的,什么声音交友、视频交友、兴趣交友都是在为这些人创造谈资、找个建立关系的契机。

他们对于这类社交产品是有共鸣的,就跟呼吸一样,是迫切需要的,毕竟他们没有其他方式认识新朋友了,正常的交友途径总被那些交际能力强,善于表达的人抢占了风头,自己每次都在饰演角落里的配角。

反而那些善于交际的人,他们不怎么需要这些工具,因为没有了这些东西,我还是能充分地和别人沟通。

就拿我自己来说,我并不喜欢参与座谈会、头脑风暴、分享会之类的场合,感觉这些很浪费时间,而且并没有什么收获。当然这并不代表这些形式的集会没有效果,只是对我来说效果甚微。

在我看来,只要有人注视着你,你就不可能对现场置之不理,你的动作就会变形,你的想法你的思考也不会那么充分,就像一个歌手最佳的歌唱效果永远是在录音棚里。

所以,我更喜欢自己静静地在房间想一些未能想明白的问题,画一下脑海中出现过的画面,用文字抒发一番,也许这样子更适合我。

我不会因为被忽视而感到难过,所以我从来没去跟过热点,毕竟知道肯定跟不过别人。

而且我从小就对那些经典、被遗忘很久的人、事和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好奇,自己有时间就会去挖掘它们,偶尔发现一两个早已被大部分人所遗忘的观点和东西,就会感到十分兴奋。

所以你们也许能感到,从我这里投射出去的产品人格,是一个崇向简单、好奇、乐观、谨慎的人格。我也正是以这样子的产品人格在和你们交流着。

美团的借鉴逻辑

平常我想吃什么,更喜欢到楼下去买,走走路、逛一下,所以严格来说,我不是美团的忠实用户,但美团这家公司的业务逻辑却是值得我们尊重和借鉴的。

很多其他工具型的产品,都是围绕着一个核心的场景,疯狂地去挖掘需求和做用户体验,做到最后你会发现,需求就这么多,并没有什么可挖了。但公司为了业务的扩张,保住市场份额,就有大量不正常的KPI任务。毕竟竞品不断增多,同质化也越来越重。

尤其那些做增长、做创收的产品和运营,就像是被逼上梁山似的,只能开始创造需求了,围绕着这个核心场景去创作去YY各种需求。

就像一个订酒店的产品,到后来还能在上面订演唱会门票,创始人会安慰自己,很多订酒店的人或许也会有看演出的需求。

可以的,一定要这么说,逻辑上肯定说得过去,但就是让用户感到你没什么说服力而已。

既然这个产品是你和用户在围绕核心场景在对话,既然你们是同一种产品人格的人,大家应该就像朋友的关系一样,互相影响。

那对朋友来说,什么叫做有说服力?就是真诚交往,说到做到。

大家之所以会讨厌那些爱占小便宜的朋友,无非就是感到他们的交友目的不纯,总想着收割这段关系的边缘价值。

同样道理,当你在为既有用户创造需求,不断强加新的盈利方向时,你就是起着那个爱占小便宜朋友的角色了,用户当然对你避而远之。

我们不妨来看看美团是怎么做的,为什么美团的业务逻辑值得尊重?

以下是我自己的个人分析:

美团是做团购起家的,但到了后来他们的业务范围已经发展到外卖、物流、共享单车、商家服务等。

美团自身调整过几次定位,前几次都是围绕着核心场景和业务来展开的,但最近几次会发现,他们不再聚焦这些零散的高频场景了。以他们的实力,他们现在重点是围绕着这群用户来展开业务了。

他们的重点是服务一群人,无论这群人有什么需求,他们都愿意针对这群用户而做出调整和改变,他们的目的是和这群用户一起成长,一路解决他们的问题。

只要他们的产品人格影响范围足够广阔,用户认同感越来越强,这件事做到最后,是没有边际的,你会发现到头来这种用户真的就离不开美团了,因为它就像这个人的“人生导师”一样帮她分析、挑选、处理各种交易。

产品的人格着实会反映出这部分用户最核心的需求,也会代表着这部分用户的群体性认可,要知道在欧美那些发达国家里面,服务行业发展到鼎盛的时代,都是以这种共赢的服务方式在成长:

一个专业的团队在几个专业的领域为大部分用户谋求着最大的福利。

所以我的产品、我的时间都投资在了我将要服务的这群朋友身上,我相信你们便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其中的每一位创业者、产品经理朋友,你们都遍布各行各业。

对于我们成长中遇到的所有问题,我经历着也同时在总结着,在我看来这些问题都是大同小异般的存在,更多时候我们是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参考的。

但愿我能把自己有限的价值分享给你们,能真正帮到大家。所以我才觉得,服务好一群人,真的可以把它当成是一件有趣的创业指引。另外,最近准备创建一个服务推送,不定期发布一些行业资讯和动态推送,其实我自己和女朋友一直有在用,目前感觉良好。

这个服务的目标依然是提供稀有的信息和价值,这个推送服务推送频次会高点,几乎是每日的,但内容并不是我写的,而是来自各种我认为观点小而美的作者。

这次准备先邀请几位朋友体验一下。如果你也有兴趣,我们可以聊一下。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理应  理应词条  强调  强调词条  设计  设计词条  产品  产品词条  服务  服务词条  
设计

 “NCP疫情分析管控”数据可视化...

对于疫情的决策者与监管者来说,通过数据可视化大屏来掌握疫情发展状况,能够更为直观了解全局信息,有效节省决策时间。前言2020年的开端异常艰难,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展开)

设计

 母婴社交APP之我见

“马云之所以成为首富的背后是成千上万的女人”,虽然是一句戏言,却也从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女性强大的购买力和“动员购买力”。正因如此,有了唯品会、美丽说、蘑菇街、聚美...(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