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无意中接触了一款叫做“花钱Colormoney”的软件,名为“花钱”,实为帮用户赚钱的一款移动APP锁屏软件。如何赚钱呢?可能大家 都已经想到了,就是做广告。但是这个APP的巧妙之处就在于将产品的广告图片作为用户手机的锁屏图片来呈现,用户滑动开锁一次可以赚取3分钱,滑动进入广 告所展示的内容页可赚取6-9分钱。听上去虽然是蝇头小利,但是就是这微乎其微的几分钱不仅大大降低了用户对于广告的反感,而且还为用户带来了可观的收 入,到底有多少?下面我来给大家算一笔账。
对于用户而言:
用户每天点击锁屏次数:平均 60 次
每小时最多有效点击3次:共计 0.09 元
一天10小时使用手机:共计 0.9 元
一个月可获得利益:共计 0.9*30=27元
一年可获得收益:共计 27*12=324元
年收益324元,比普通的银行利率高多了,重要的是不用付出任何代价只需要下载一个APP。
对于广告商而言:
用户每天点击锁屏次数:平均 60 次
广告点击率:3%-5%
广告点击量: 共计300w*3%=9w/天
如果你是用户,你会不会下载安装这个APP?如果你是广告商,你是否愿意投钱在这个APP上做广告?
说到这里,我想大家可能都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通过“花钱Colormoney”这种形式,用户对移动广告不再是反感的态度而是变为主动接受。移 动互联网已经失去了屏幕的优势,怎样做才能让用户爱上“广告”这个非常影响体验的家伙呢?移动广告的“钱“途又在哪里呢?再进一步想,如果用户连广告都不 反感,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借鉴这些方式来推送我们的消息或者宣传我们的产品呢?带着这些疑问我做了一番调研,发现了几种体验不错的移动广告设计,下面和大家 分享一下:
第一种:APP自带应用中心(App Center) 或应用中插屏广告
这种方式最常见也最普通,代表产品有“脸书”的 APP Center及各类游戏中的插屏广告。
第二种:动态流中插入广告
这种方式在国内也已不再新鲜,用过新浪微博的人肯定都已经注意到在动态流中穿插的广告。除了新浪微博以外,Instagram在信息流中也插播了广告,据统计该图片广告的点击率为5%。另外,Tumblr也表示每天在其平台上展示的广告次数达到了1.2亿。
这种目前比较流行也比较受广告商的青睐,但是实现技术难度大、成本高。代表产品有苹果的Ibeancon,日本的移动广告(该产品经常在中午 11 点 55 分的时候给用户推送饮料的广告, 因为那个时候日本白领要去吃午饭)以及谷歌的Google now(基于习惯和搜索的即时提醒)。
“Google now” 适时呈现贴心信息
第四种:看广告后返利的App
这种目前也比较受广告商和用户的喜欢,相比第三种成本小了不少。代表产品有”花钱Colormoney”、”Locket”、“Kiip”、“Loopme”(广告盒子)等。
这里我想着重说一下基于定位和海量用户数据支持的精准广告推送方式和返利APP的广告方式。年前不久,苹果公司推出了自己的Ibeancon技术, 这项技术的推出给广告界带来了新的生机。它不仅可以让移动广告摆脱“窄屏幕”和“粗手指”的噩梦,还能够通过精准的定位,恰如其分的在合适的时间、地点推 送合适的信息。例如当你走进一家Nike的店铺时,你可能会立马收到该店铺该品牌的打折信息。当你走出这家店铺时,你可能会收离你最近的另外一家Nike 店的打折优惠。这样的广告你还会厌恶它吗?
苹果公司的“Ibeancon”技术
另 外一种是一种返利性质的APP,上面提到的“花钱colormoney”是其中的一种,还有大家比较熟悉的星巴克“起床闹钟”。这类产品都试图通过给予用 户某种利益来消除用户对于广告的反感。这里面值得一提的是雪佛兰一款叫做Chevy Game Time的APP。经常看体育赛事的人可能会知道,大多数人关注的只是关键的瞬间,其余很大的时间其实只是在等待,而等待的时间大家可能会拿起手机刷刷微 博看看微信等,雪佛兰的这款APP就是利用了这个时间。比赛中当雪佛兰广告播出时用户可以通过此APP回答相关问题,答完后将答案分享到Facebook 或者Twitter就可以获得一定的奖励,甚至还有机会获得一辆雪佛兰座驾。这样,用户就不再反感在比赛中插入汽车广告,而是把它认为是一种娱乐或者消 遣。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让雪佛兰的广告在众多品牌广告中脱颖而出备受关注,还通过用户的分享使广告在各大社交网站上进行了二次传播。更重要的是它实现用户 心甘情愿看广告的愿望,真可谓一箭多雕。
雪佛兰的“Chevy Game Time”
因此,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传统的PC广告思路已经很难适应这个互动性极强的平台。移动互联网不能够再仅仅局限于你想告诉用户什么,而要换个思路去 实现你想和用户去讨论什么,你要做的必须是与你的用户互动起来。当然这件事情做起来并不容易,你需要花的心思和成本要远远大于简单地将内容推送给用户。但 是从最终的目的和目标来看,这种做法是值得思考的。与其投钱还损害产品的用户体验,何不把广告做成一个大家都喜欢的“有效服务”的赞助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