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六个风光拍摄小技巧,帮助你旅行时,捕捉更...

作者:@宋恩庭

在众多种能捕捉的画面里,真的没有多少场景是可以与大自然的宏伟相媲美。

每当和它面对面,用身体感受它的存在时,我就能深深体会为什么人对它的形容,总是这么的澎湃。它的神秘,造就了多少征服、希望、牺牲的故事,然而当这些记忆随着时间消逝了,它却依然还是它,一片树林,一颗裸露的巨石,屹立在那里,恒古不变。

身历其境是一回事,但是要如何能把这种感觉捕捉下来,那就是一门学问。以下是我拍摄自然风光的一些经验,希望能帮助你下次旅行拍摄时,让捕捉的画面更贴近当下的感受。

技巧一:多一点耐心

把这个放在第一位,因为对于拍摄风光,真的没有什么是比耐心更重要的了。

我们可以拥有最好的设备,最棒的拍摄技巧,但是如果天气不对,那再多的能力也很难能被发挥出来。除了技巧的不足,我觉得大部份人捕捉不到那种震撼的画面就是因为画面本身就不存在。

要知道,风光摄影有时能让人非常沮丧。凌晨三点爬起来,摸着黑赶路到了事先预定好的地点,结果厚重的云层却忽然出现,把阳光给遮住了。又或者忽然的一场雨,一阵浓雾,把原本能看到的山峰给遮住了。

因为大自然里天气变化非常快,所以这些都是常有的事。除了事先研究好天气预报,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就是等待,就是多一点的耐心。

技巧二:光线是关键

想象今天面对你坐着的一位满脸皱纹的老人。

如果我们背后有一个巨大的柔光箱,把5600K白光均匀地打在老人的脸上,那老人的脸看起来会相对干净、柔和,不会出现什么奇怪的阴影。如果这个光是从头顶打下来,那可能就会开始出现一些轮廓。

好,现在想象光源不是从巨大的柔光箱,而是一盏小的3200K黄光,从老人的侧面打过来。这时,老人有一半的脸会被光源打亮,另一半会被阴影罩着,然后他脸上的皱纹会瞬间变得很深很清楚,轮廓深遂,脸瞬间变得很立体。

这个和山脉是一样的道理。

山脉的表层其实就像是老人的面孔,存在各种皱褶轮廓。巨大的柔光箱,就像是阴天,光线从四面八方均匀地投射在山脉,减少阴影从皱褶中产生的机会。这个或许对人脸是件好的事,但是对于捕捉大自然的特色,凸显它的质地,这种光线不一定合适。

反之,当低角度的测光照在山脉上时,所产生的细长影子就能展现出每个形状变化的细节。这是阴天和90度的阳光撞击无法看到的轮廓。

这也是为什么对于风光摄影者来说,日出日落的时间段是如此的重要:在城市里,在森林中,在狭小的空间里,因为有遮挡物,阴影和光线的互动不定,所以不一定要日出日落才会出现好轮廓,但是广阔的山脉大地就不一样了,少了侧光,则少了凸显轮廓的方式。

当然,并不是只有日出日落才值得我们拍摄。

白天偶尔会遇到因为云层的变化而带来有趣的阴影组合,把原本平淡无奇场景一下子变得神奇。日间也会因为一场暴雨、风、雾气、等各种比较极端的天气变化,形成一般日出日落看不到的画面

技巧三:妥善利用前景

虽然原始自然通常距离我们都是比较遥远,但这不代表拍摄时就没有前景的用处。有些人喜欢用相机附近的一些树枝做构图边缘的框架,虽然有些刻板,但是用得恰当,还是能为一个画面增加一些故事,一些深度。

除了树木,我们也可以将距离我们近一些的岩石,溪流,山脉层次,甚至是人或是动物加入画面里头,让影像更具有规模感。

一座山有多高,一片沙漠有多辽阔,一棵树有多大,这些是很难表达出来的,因为我们对这些自然事物的规模并不熟悉。如果我们能放入熟悉的东西在里头,例如人,我们的大脑就能更容易地借着对比去了解其中的规模比例。

一张有人在里面的风光照,也能让观众借着画面里的人把自己更容地投射到当下的环境,用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力去填补图片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增加临场感。

当然,看到大自然,我们会直觉性地想保留画面中的纯粹,不想要有任何人的影子在里头。

但是能感受这种纯粹,是因为我们身在其中,被大自然的风、气味、声音、还有我们脚下的土地包围,能深刻体会到其中的宏伟和细腻之处。而一张定格的照片是镜头玻璃塑造出来的,它不像我们的感官系统这么全面,这么敏感。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常会听到“现场看是更宏伟的!”的注解,借着用词和形容时的那种激情,来试图弥补照片本身的不足。这时把照片里头加上一个人,可以更完整去捕捉这种当下的感觉。

我在这篇文章里解释为什么要让自己的旅拍作品脱颖而出,可以把人放进去画面里,无论题材通常会不会涵盖人像。

技巧四:尝试不同视角

因为我们的身高和身体特征,我们总是有属于自己习惯看事情的视角。我不确定一个身高180和150的人呼吸的空气是不是不太一样,但是能确定他们会留意到的生活细节,以及看别人的角度,都会有差异。

拍摄风光,我们一开始看到的画面一般都是步道上或是观景台上出现的第一个画面。在安全、不破坏规则和自然环境的前提下,我们是否能够多尝试几个不一样的地点?或者在同个地点用蹲的,用躺的,看看能不能看到什么有趣的视角?

除了单反相机,现在最受欢迎的拍摄工具就是航拍机。

这个对风光摄影者来说是一个极大的礼物,把我们从原有的空间限制里释放出来,不仅可以看到一般步行到不了的地方,也可以用之前无法达成的视角看原本熟悉的事物,例如九十度垂直鸟瞰式拍摄法。

所以,在我们下次的旅程中,考虑带一台航拍,来发掘原本看不到的新视角。

技巧五:用负空间凸显主题

一张照片的负空间,就是照片中物体和物体之间的空间,也就是一般我们所谓“空白”或“留白”的地方。负空间通常拥有非常简单、单一的画面元素,虽然容易被忽视,但是对于呈现一张照片中的主体,却是非常重要的元素。

想象一张蓝天的照片,中间有一只鸟,天空的辽阔和它颜色的单一,让身为主题的这只鸟非常显眼,并突出了它孤立的状态。这只鸟周围的蓝色空间,就是这张照片的负空间,也就是说负空间不一定是白色的,但是一定是简单的,能够凸显主题的。

例如,虽然我们在拍摄山脉的时候,山脉是主题,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总是要在构图的时候为它预留最大的面积。有时,在画面的底部留有一小部分的山脉,让天空占有大量的负空间,反而会让它更突出,达到另一种平衡。

这时因为透过大量留白,会产生一种反差,一种很舒服的呼吸感。

多少空间留给地,多少留给天空,是拍摄风光一个很重要的考量,并且没有一定的标准。有些人说使用三分法,或是避免把地平线放在正中间,但是大部份的时候的这种照片无聊的成分远远大于“正确”所带来的舒适。

下次,试试预留九成面积给天空,或者干脆不要有天空,用土地填满整个画面,有可能会达到没有预料到的效果。

技巧六:用长焦镜头

一般人一想到广阔的大自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用广角镜把整个宏伟的感觉捕捉下来。至少我自己曾经是这样想的。但是,往往越是想要把看到的所有都捕捉下来,越是什么都留不住,因为相机所看到的,和我们眼球差的很多。

我们的眼睛有无数细微的肌肉牵动每一个细小的动作。我们往景观这么一望,感觉好像只是在往前看,但是在这几秒钟的时间里我们已经移动了视线无数次,选择性的过滤出一个画面中的各个亮点。

而且眼睛还拥有极大的相机动态范围,还会自动对焦、自动调光线、自动换焦距。

自动换焦距?没错。许多人都把我们的眼球比喻成最接近55mm的视角,但事实是,我们的肉眼比镜头还要先进太多了,同一个景,经由大脑对神经信息的解码,可以同时用数个不同的焦距去分析一个画面

所以话说回来,我们以为广角可以捕捉我们看到的所有东西,但是其实在细节上是有许多缺失的。

更好的方法,就是除了广角以外,尝试用长焦镜头选择性的做拍摄。这样不仅能训练我们做取舍,使想要呈现出的主题更明确,也能借着长焦压缩空间的特质拍出截然不同的山脉特写。

以下的这些照片,都是我用200mm的长焦拍出来的。扛巨炮爬山累不累?累。但是你能以此获得更好的照片和更棒的身材,一石二鸟。

总结

每一张震撼人心的自然风光照,无不是经过无数的等待、准备、运气、还有体力换取的。

以上这六个风光拍摄的经验,与其说是技巧,它更像是摄影背后的一些想法,一些理念,让我们在拍摄的时候,能有更明确的方向去走属于我们自己的摄影路程。保持安全的同时,保持一颗冒险的心,带着它探索世界的每个角落。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行时  行时词条  捕捉  捕捉词条  拍摄  拍摄词条  风光  风光词条  帮助  帮助词条  
摄影

 揭秘:阳光16法则,一套简单的口...

如果你经常看我的文章,我想你已经花了一些时间来学习你的相机是如何工作的,最终你会觉得可以适当的尝试手动模式了,或者至少可以暂时的放下全自动模式,使用光圈优先模式...(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