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祭天
祭天在纳西语中叫“猛本”,是云南丽江、中甸等县纳西族的民间宗教节日。祭天有大祭小祭之分,又叫春祭和秋祭。春祭在春节期间,从农历正月初三至十五之间举行,短的三天,长的达十多天;秋祭于农历七月十四日举行。汉族、满族、哈尼族也有类似的祭天仪式,时间不一。
关于祭天,纳西族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相传纳西族的始祖崇忍利恩和衬红褒白婚后久不生育,他们非常着急。后来在天神父母的指点下开始祭天,上天显灵,方才生下了三个儿子。但他们长到三岁还不能说话。于是,始祖崇忍利恩和衬红褒白再行祭天仪式,三个儿子终于开口说话,而且讲的是藏、纳西、白三族的话,他们遂又成了这三个民族的祖先。后来,纳西族这种祭天仪式便一代一代流传下来,成为他们的节日。
纳西族祭天的规定仪式,各地不尽相同。祭天场是用石头砌成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广场,内设祭台。祭台左右各栽一棵栗树(代表天父和天母),中间栽一棵柏树(代表人皇),前排两棵小栗树(代表崇忍利恩夫妇),它们都被称为神树。祭场能容纳几十人甚至几百人,周围还环绕着高大的常青树。祭场一般位于村寨附近,几户或几十户人家都可以组成在同一个祭天场里的“祭天群”,他们同属于一个家族。无祭天场的家庭,可在自家园中围栅搭棚祭天。祭天用的一切器具,要求专用和洁净。有的地方春祭要举行量神米仪式,众人按辈分和年龄大小向天地人皇交纳神米,然后举行血祭、生祭和熟祭。血祭是将猪血和鸡血涂在神树上,大家敬酒进香叩拜;生祭是把生猪摆在祭台前,将猪肝和猪胆挂在神树上,然后由祭司(东巴)念经书《创世纪》,众人跟着祈祷天神保佑;熟祭是将猪肉煮熟,祭过神树之后,按户分而食之。祭祀完后,过几天还要重复以上的程序再杀一头猪祭天。秋祭是小祭,只需要杀一头二三十斤重的小猪、一只鸡和一个鸡蛋作祭品,每户只去一个人,只进行一次熟祭,祭完后按户平均分配猪肉。沪沽湖地区的纳西族祭天则比较简单。牛、马年农历十二月十.二日时,放牧老人和小孩带些祭品到山上栽松树,以此祭天地和山神;也有的于农历除夕那天,在神完上放三根松树枝,用猪头肉及酒祭天神。祭天节期间,有的纳西族地区举行射箭等活动,以示庆贺。
汉族祭天
汉族的祭天其实就是古代的“郊祭”礼。历代帝王为攘灾祈福,预祝来年平安,在冬至之日都要举行祭天大典。北宋时祭天多在京城的南郊举行,从有关史籍记载来看,仪式隆重而繁杂。明清时祭天的地点就在北京城南的天坛举行。祭天前一晚,皇帝要斋戒沐浴,住在斋宫,冬至之日在天坛祈年殿举行正式的祭天大典。
满族祭天
清代时,满族旗人在冬至也有祭天的仪式,目的是消灾祈福。具体时间是在冬至清晨五更进行,地点则在各家前庭院子里,本家至戚有时也应主人口头邀请参加典礼。主人首先在院中地上铺席,其上摆矮桌。参加祭天的人都席地而坐。祭天时由家长烧香焚表,先祭天地神妈或神牌位,再拜祖宗杆子祭祖。祖宗杆子设在庭中,杆的顶端呈葫芦形,稍下有一斗棋,称为“刁斗”,是准备放猪肠、猪尿泡等猪下水供鸟儿啄食的,刁斗下悬旗。有趣的是,上香行礼之后要由屠师当场宰杀一头肥猪,必须一刀毙命,而且不让在座者看见杀猪刀。杀完猪后,参与祭天的人便要向主人道“吉祥”。行礼毕,大家都等着吃“神余”。神余是一种白水肉,是将猪肉放在大锅中用白水煮,不加葱姜五香等作料,吃时也不加调味品。客人只需取出自备的小刀、筷子,并将带来的咸纸片放在盘里,肉汤一泡咸味便出来了。按满族旗人的习俗,祭客均必须是本家嫡亲姑表等人,头一天即来,半夜五更参加祭天。而挚友近邻则要等肉煮好开始吃时才能共享神余白煮肉。
哈尼族祭天
云南省红河县的哈尼族在每年农历七月虎日那天举行祭天仪式。届时,在村外不远处一个固定地方,铺松枝为坛,摆上三桌祭品,每张桌上都放有九碗饭、九碗水、九碗茶和火钳等。祭天时妇女不准参加。参加祭祀的男性成员则按年龄大小依次排列,先后向每张祭桌叩头三次,口念“上天保佑”。之后,大家就地分食祭品。
这天,全寨不准劳动,不准外人入寨,违者要受到全寨人的谴责。
自古以来,冬至祭天一直是一个很隆重的日子。官方在这一天要举行大典,民间也要互相拜贺,无非是为了消灾祈福,渴盼上苍保佑来年平安。只是到了明代宗当朝以后,此节就渐渐废了。但民间一直仍在过冬至节,特别是纳西族较完整地保留了该节的形式和内容,让我们可以一睹它昔日的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