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文
范仲淹的名字,是从中学时代学习《岳阳楼记》课文时才知道的。他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 脍炙人口的旷世名言,至今仍深刻的留在记忆中。
人们写“范仲淹简介”时,往往是套用“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却忽略了范仲淹与山东滨州邹平县的一段人生情缘。
范仲淹的祖籍是陕西彬县,祖上三代都在吴越王钱氏手下做官曾祖曾任吴越中吴节度判官,定居吴中(苏州)。范仲淹的父亲范墉随吴越王钱俶归顺了宋朝,任武宁军(治徐州)节度掌书记(徐州军区秘书长),端拱二年八月二日(公元989年9月5日),范仲淹出生在武宁军节度官邸。范仲淹两岁那年,父亲不幸病逝,随母亲谢氏母护送父亲灵柩回平江府安葬。范墉为官清廉,家境贫寒,被逼无奈在范仲淹四岁那年,母亲改嫁于平江府推官的朱文翰,从此,范仲淹改姓朱,名说(同“悦”)。不久朱文翰带着范仲淹母子回到家乡淄州长山县(今滨州邹平县长山镇)。少年时代,范仲淹到长白山醴泉寺借读,刻苦自律,每日“画粥断齑”,笃学不辍。1015年,中进士,初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29岁,恢复范姓,改名为仲淹。
范中淹为北宋名臣,曾历任大理寺丞、秘阁校理、太常博士、右司谏、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曾出任陕西宣抚史、陕西四路安抚史,战功显赫。他那首《渔家傲·秋思》也同样脍炙人口: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052年五月二十日病逝于徐州,终年64岁, 谥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
范仲淹在山东邹平度过了他的少年、青年时代,正是因为这段情缘,所以滨州邹平县为了纪念这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就在他去世13年后,在他的家乡长山建了一座范公祠。范公祠,坐落于山东邹平县长山镇孝妇河南岸的河南村。据《长山县志》记载,该祠始建于宋治平二年(1065年),系邑人知县韩泽倡议并主持修建,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此间历经朝代更替,时坏时修,最后一次重修是在清道光三十年(1851年),距今也已130多年。
范公祠坐北面南,有前后两院,前院为大殿,后院为享殿。大殿采用歇山式建筑,灰砖青瓦,斗拱飞檐,殿内塑有范公坐像,大殿前东西两侧,各植银杏1株,高达数十米,享殿雕梁画栋,茂林修竹,清静幽雅。殿下有匾额两块,一为“长白书院”,一为“菜根味舍”。。正门外西侧一株槐树老干中空,空干内又生出一株新槐,枝叶繁茂,蔚为奇观,人称“怀中抱子”。树下有一块太湖石上刻“宋槐”二字。旁有一碑专门介绍“宋槐”来历。正门前有一小广场,矗立着一座四柱三间石牌坊,额匾书“先忧后乐”,昭示后人做官时不要忘记传统的“民本”思想。这里没有灯红酒绿和美女仙乐,所以那些常利用“三公”经常出国享受的高官们大概很少涉足这样的名胜之地。
距离范公祠虽然只有120多公里,但一直没有专程去瞻仰。前天因事去邹平长山镇,中午在范公路附近一家饭店里就餐,顺便询问范公祠,回答说据此只有300米,顿感欣喜。联系单位要在下午一点半上班,于是利用中午休息时间,瞻仰了范公祠。
漫步幽静的范公祠,情不自禁地背诵起他的《岳阳楼记》:“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