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勐巴拉娜西”的云南省西双版纳,傣语意为“神奇而美丽的地方”。它是镶嵌在祖国西南边陲的一颗璀璨的绿宝石,是地球上北回归线沙漠带惟一的绿色明珠。西双版纳的每一座山、每一条河流、每一片云彩,都有着优美的传说,都蕴藏着最美丽的诗篇。
这里的自然景观神奇迷,人文景观斑斓独特,文化底蕴厚重精深。它以无法代替和复制的自然优势,融汇了原始森林奇异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的深刻文化内涵而享有“动植物王国”、“物种基因库”和“森林生态博物馆”之美誉。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傣族人民在这里生长,密密的寨子紧紧相连,那弯弯的江水呀绿波荡漾。” 这支歌是唱西双版纳的,曾经有位老测量员对我讲起过它,它的美丽和神奇,那宁静的傣家竹楼,能歌善舞的傣族姑娘,还有那大片大片的,凝着绿色之魂的、莽莽苍苍的热带原始雨林,这一切,都勾起了我对她一往情深的迷恋。
也许会有一天,一个带着向往和惊讶神情的我,是怎样地在美丽的夕照中,来到一座傣家竹楼歇脚了。
春天, 西双版纳以火辣辣的热情欢迎我,尽管街道被高大秀颀的油棕、槟榔树的绿荫所遮掩, 可是阳光煜煜还是让我挥汗如雨。这真是一块热土, 我从心底发出这样的感慨。
景洪城是西双版纳的首府, 高楼鳞次栉比, 一座现代化的城市, 民族风情无从寻觅。打了辆出租, 对司机说将我任意拉到一个有傣族人的村寨。司机望着我笑了一下说, 那就去曼斗吧。我想, 他一定遇到过不少像我一样到西双版纳不是走马观花, 而是想要体验原生态民族风情的外来人。
素有“东方多瑙河”之称的澜沧江将景洪分为江南和江北, 新旧两座大桥以雄伟的身姿横跨这条大江,波涛滚滚的江水流向境外,便有了另一个名字—— 湄公河。
别具一格的民居
曼斗在江北, 是距城最近的傣族村寨。寨子入口处有一棵被傣族人视为神树的巨大菩萨树, 一座笋塔和一座金碧辉煌的寺庙。每到一处,我就细细留心各式各样的竹楼:竹制的、木制的,供人居住的,给人观赏的,坦露在街路边成行成片的,掩映在绿荫中小巧精美的。
西双版纳气候炎热,潮湿多雨,这种干栏式竹楼具备了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理特点,傣族、哈尼族、基诺族和部分其他少数民族,住的都是这样的民居。民居多在山岭间的平坝地,常年无雪而雨量充足,年平均气温达21℃,没有四季的区别,只有雨季与旱季的不同,这样的自然条件创造了合宜的干栏式住房,因住房多用竹子建造,所以称为“竹楼”。
按傣语的音译,竹楼是“凤凰展翅”的意思。传说是傣家人得了凤凰的灵感而建成的。这种两层的高脚竹楼,称得上是傣家造型艺术的佳作。除开房顶,柱子、椽子、楼板、楼梯全是竹子制作。
每座竹楼至少由16根柱子支撑,外形像一顶巨大的帐篷支在高柱上。上竹楼需要脱鞋,楼上四周用竹篾围住,屋内隔成两半,门外的走廊一头搭着梯子,一头接着阳台,既简便清雅,又富有诗意。竹材易于加工,粗竹做房屋骨架,竹编篾子做墙体,楼板或用木板或用竹篾,屋顶铺草。
古朴迷人的水井
在美丽的西双版纳,人们把傣族称为“水的民族”。傣族人爱水、恋水、惜水、敬仰水,水成了他们表达爱慕和祝福的吉祥物。在泼水节的日子里,我领略了这个温和而聪慧的民族是怎样的狂欢。
我来到景洪的橄榄坝,这里是古井保留较多的地区之一。井边摆着傣家人取水的长杆竹筒,清幽幽的井水,喝一口沁人心脾。而曼燕寨的古井,是帽上加塔的建筑,掩映在百年菩提树和绿色的椰林中,井边不远处是一座佛寺,也自有一番迷人的景色。
因此,在泼水节这一天,被从头淋到脚的客人,谁也不会为此而嗔怪的。傣族人对水和水井和珍爱,无异于生命,老一辈人甚至认定,傣乡的水井是有井神的呢。
还有的井罩上东西两面是白色的雕像,北面是开屏的孔雀舞姿,以这独具匠心的水井建筑,足见傣族人对水的一片深情。每逢到了“祭井日”,他们还要把井罩建筑彩绘一新,敲响帻锣和象脚鼓,欢歌起舞。
佛塔与佛寺
在西双版纳,听到傣族民间有这样一种传说:佛主(释迦牟尼)涅槃1000年时,世上降生了一个叫帕雅苏克的人。这人一生都忙于建佛寺和佛塔,要在世间建佛寺84000座,佛塔84000座。据说西双版纳的第一座佛寺就是他动手建的。难怪全民信仰小乘佛教的傣族村寨,佛塔佛寺特别的多,享有“塔乡”的美誉呢。
傣族全民信奉佛教,所以几乎村村都有佛寺,与此相关的禁忌也多。例如当地规定佛寺的对面不许建民房,民房楼面高度不得超过佛寺中佛像坐台台面之高。例如百姓住房不许建瓦房,廊子不许有三间,堂屋不能用六扇格子门,楼梯也不能分作两段,只能做一段直上直下,楼上、楼下的柱子不得用整根通长木料,住下不许用石柱做基础,房屋不许做雕刻装饰等等。在这样的限制下,使本来就很简便的竹楼更不能在技术上得到改进,大量竹楼不能保持较长的寿命。
在版纳,每个傣族村寨都建有佛寺,进门是一定要脱鞋的。因为笃信小乘佛教的傣族人认为,佛寺是神圣的洁地,穿鞋进寺就亵渎了佛,是对佛的不尊重。于是,曼春满佛寺,脱鞋进寺的一刹那,仰望维罕那高高的重檐飞角,不由得产生了敬意。
壮观的曼飞龙佛塔
我们来到离景洪不远的曼飞龙佛塔,是傣族具有悠久文化和历史的象征,在景洪市勐龙镇、曼飞龙村北的一座小山上,这是西双版纳最著名的佛塔群。因塔象雨后春笋般林立,又有“塔糯庄龙”笋塔之极的称呼,还因塔身洁白,也被称之为曼飞龙白塔。
从曼飞龙寨边跨过小河,是两百余级石阶,左边是天然森林,右面是葱郁的橡胶林,拾级而上,一路浓荫。塔群共九座,塔身为多层葫芦形,这在内地极少见。
壁画是傣族民间绘画生动的体现, 绘在缅寺的墙壁上, 线条流畅, 情节连续, 人物众多, 色彩艳丽, 犹如傣锦。内容出自于佛经故事, 一般画有佛主、白象、孔雀等, 栩栩如生, 反映了傣族的历史和神话传说。
贝叶的美丽传说
傣族是西双版纳唯一有自己文字的少数民族。这是他们最引以为傲的地方,他们骄傲的不只是文字本身,还有文字的载体。
傣文的"纸",主要就是"绵纸"和"贝叶"。绵纸是用生长在西双版纳的构树皮作为原料,以一般手工造纸的工艺制作而成的,纸张洁白且韧性好,100年前用绵纸记录的文书,字迹还清晰如初而防潮、防腐,防蛀的贝叶则更为传奇。
贝叶经的传说透着傣族人的幽默与自信。他们说,傣族、哈尼族、汉族的人一起到西天取经。汉族把学到的抄在纸上,哈尼族把学到的写在牛皮上,而傣族则把经文刻在贝叶上。返回的路上,过河时,船翻了,经文都被水泡湿。
当他们把经文摊在河滩上晒干时,刻在贝叶上的文字虽经水泡过,但字迹清晰;抄在纸上的经文变成了鸟脚趾形状,这就发展成汉族的象形文字。如今的贝叶已不仅仅是傣族文字的载体,而是一种文化的象征。
迷醉竹楼间
漫步寨子,婀娜多姿的凤尾竹、黄斑竹随风摇曳,仿佛跳起了傣家舞蹈,下午的太阳正热,我们信步走进寨子后面的一个放满甘蔗的场院,那里的空气弥漫着新鲜甘蔗汁的清甜。院子里没有人来往,一个傣族姑娘在大树下打着瞌睡,我们的到来使她很兴奋,马上起身给我们每人摆上一个杯子,然后取出一根洗净的甘蔗放到两根木桩的中间,并推动古老的榨糖机。
随着那古老机器的"吱呀"作响,被挤扁的甘蔗从另一边出去,甘蔗汁慢慢地沿着小沟槽流淌下来,大杯鲜榨的甘蔗汁就端到了我们面前。喝了一口,心里有道不出的甜蜜。不过,若要将糖汁熬成一块块糖,还得经过蒸发、煮糖、砂糖干燥几个步骤。
同行的人,忍不住想尝试一下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快乐。索性拿起一根甘蔗。开始推动那原始榨糖机的手柄,几圈下来,已经是气喘吁吁看来这最古老、也是最独特的制糖方式,见识过也就够了。
翩翩傣家风情
在勐景来漫无目的地行走,不时地听到一阵"吱、吱、吱"的声音从竹楼中传来。寻声望去,总能看到傣族妇女在传统的木制手工织布机前忙碌的身影。
傣族传统的纺织品"傣锦"是一种古老的纺织工艺,它织工精巧、图案别致、色彩鲜艳。图案有形象逼真的珍禽异兽,栩栩如生的树木花卉,也有抽象的图形。红绿色是为了纪念祖先、孔雀图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图案象征生活美好,每一种图案都含有具体的内容。
无论多么精致的图案都并非事先设计好,而是通过熟练的纺织技巧现场编织出来的。设计一幅傣锦图案。有时要几百根、几千根细绳在"纹板"上表示出来,倘若结锚一根绳,就会使整幅傣锦图案错乱不堪。可见一段傣锦无论图案的设计与组成都是巧夺天工,浸透着傣族妇女辛勤劳动的汗水和惊人的智慧。
离开之时已是黄昏。夕阳西下,金色的晚霞映射在打洛江的江面上。一串银笛般的笑声传入我们的耳际,一群秀丽的傣家少女正在江边沐浴。她们一边走进江里,一边将筒裙慢慢提起,当水没过腰际时,她们便猛地往水中一沉,眨眼间那鲜艳的简裙就被脱去,盘在了头上在波光粼粼的金色江面上,那些色彩绚丽的筒裙宛如一片片缤纷的云彩,植入我的梦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