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一杯碧螺春茶后,若不在室内,可于廊间临窗而坐,亦可以坐在玉兰树下的石桌石椅上,喝茶,听风,观花。雨水密集,那些石桌椅上,已经是遍布绿色苔痕了。
与苏州桐蔭阁的李凤鸣兄一行数人,径直驱车前往苏州的东山,东山与西山皆临太湖,也都以茶与寺院著称。此外,东山的枇杷也是出了名的鲜美,肉厚汁多,是三大枇杷产地之一。
可惜我们此次来的还不是时候,要再迟一个月,这里的枇杷才会上市。
紫金庵寺院局部拍摄
茶,自然是碧螺春。寺院,乃是东山的紫金庵,西山的水月禅寺。碧螺春茶,即洞庭碧螺春。在清代,康熙下江南,喝到此茶,颇为惊艳,题名“碧螺春”。与它的原名“吓煞人香”立刻云泥之别。
明代的江南,绿茶种类已经颇多,至清一代,有了康熙帝的加持,碧螺春立即跻身于清代贡茶之列。
紫金庵寺院局部拍摄
在东山,离开碧螺春博物馆,便步行至紫金庵。紫金庵距今已经有1400余年历史,推算起来,当建立于南北朝梁陈时期。
杜牧的诗歌里说,“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其中,四百八十寺绝非虚数,历史上,江南一带,寺院密集,信徒众多,堪为佛国。
紫金庵寺院局部拍摄
岁月既往,冉冉物华休。几经毁灭,紫金庵的建筑物当然不复旧时,行走在寺院中,唯有古木随处可见。其中,有800余年的古老桂花树,500余年的古老白玉兰。金桂秋季才会开花,玉兰却开的正是时候。日光晴丽,坐在廊下,香气氤氲,蜂蝶嘤嗡,望着满树的玉兰花,有一种不知今夕何夕的恍惚感。
清人诗曰:“山中幽绝处,当以此居先。绿竹深无暑,清池小有天。”
漫步在紫金庵,确有一种幽远的古意,自时空深处,逶迤而来。
碧螺春茶园环境拍摄
寺院饮茶,别有一番味道。紫金庵的听松茶室,室外便是满目青山。“听松”二字妙绝,尤其是人少的时候。安心品茶,耳际是掠过松间的风。这得天独厚的品茶环境,真是羡慕煞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北方人。
点一杯碧螺春茶后,若不在室内,可于廊间临窗而坐,亦可以坐在玉兰树下的石桌石椅上,喝茶,听风,观花。雨水密集,那些石桌椅上,已经是遍布绿色苔痕了。
紫金庵寺院局部拍摄
自古名寺出名茶,碧螺春茶最早的缘起,当与水月禅寺有关。在探访水月禅寺之前,在李凤鸣兄的安排下,我们先踏访西山的碧螺春茶山,并观看了碧螺春茶的炒制。
尽管已经知晓碧螺春茶的生长环境是在果木间,站在茶山,看到眼前的景象依旧令我们感叹。茶园里,梅花树、枇杷树、松树、杨梅树,林立错落,东一树红梅,西一树白梅,明晃晃的耀人眼。难怪上等的碧螺春滋味醇厚,回味甘甜。
碧螺春茶园环境拍摄
今年南方雨水密集,降雨时间久,茶树生长缓慢,这几日,尚未进入碧螺春茶的采摘旺季,只有极少的春茶采摘。
在李兄的指引下,我们见到了正在炒制碧螺春茶的张师傅。张师傅是东山本地人,与碧螺春茶打交道的时间已经超过30余年。
明前碧螺春茶青
炒青操作间内,芳香四溢,高温炒青正在进行中。仔细看,能看到原叶一芽一叶的清晰外形。“碧螺春炒制工艺繁复,高温杀青、热揉成形、搓团显毫、文火干燥,每一个环节,都马虎不得。”
碧螺春茶头采炒制拍摄
张师傅话语少,专注力在茶上,随着他手法的不断变化,揉搓中,茶的外形与颜色都在不断慢慢发生着变化。
四十几分钟后,真正意义上头采的碧螺春终于出锅了。看起来纤细多淡淡的白毫,卷曲呈优美的螺状,典型的碧螺春的外形特征,张师傅朴实的脸上终于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碧螺春头采干茶拍摄
识得此中滋味,方觅来无上清凉。茶如此,人生亦如此吧!
文字 | 唐公子
图片 | 远山摄影
编辑 | 南橘
策划 /寶華堂主
出品 /寶華堂